【古玉的常見問題 】 三、古人製玉的用途?

古玉的常見問題

三、古人製玉的用途?

======================================

中國的英文為 China 翻譯為瓷器,
而瓷器開始燒造時間不久,約一千多年歷史,
開始燒造於漢朝浙江省越窯的青瓷。

然而在黑龍江省的小南山遺址,
發掘出距今約九千多年的玉器,
九千年前的古人就開始開發利用玉石,
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獨有、未間斷的傳統文化,
可說是愛玉之國、崇玉之邦。

據考證,玉在採用之初,其名曰「王」,
字與帝王之「王」相同,後人為使之與人相別,
才在「王」字右側加一點曰「玉」,
這便是「玉」字大概的由來,
玉應該是王身上掛著的東西,王應該是身上掛著玉的人。

1、儀禮使用的禮玉

《周禮・春宮・大宗伯》記載:
「以玉為六器,以禮天地四方;
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
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古人認為「玉」是上天山川賦予的恩賜寶物,
古人在祭祀、天子祭祀宗廟、兩國互相遣使通好往來等儀禮上,
使用的玉器稱為「禮玉」,
中國古代的「六器」為:
玉璧、玉琮、玉璜、玉圭、玉璋、玉琥。

2、君子佩玉,以玉比德

《詩經・國風・秦風・小戎》記載:
「言念君子,溫潤如玉。」
君子的品格好比溫和的玉一樣。

《禮記•儒行》記載:
哀公問曰:「敢問儒行。」
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魯哀公説:請問儒者的品行。
孔子陪侍,説:儒者有似席上的寶玉,
來等待諸侯聘禮時採用,

《禮記·玉藻》記載:
「凡帶必有佩玉,唯喪否。佩玉有衝牙;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
佩玉是一種提醒,
讓配玉者時時刻刻想著君子應有的言行和品德,
來提醒自己提升自己的言行舉止。

3、佩玉節制步伐

《禮記·玉藻》「佩玉有衝牙。」 孔穎達 疏:
「凡佩玉必上繫於衡,下垂三道,穿以蠙珠,
下端前后以縣於璜,中央下端縣以衝牙,
動則衝牙前后觸璜而為聲。
所觸之玉,其形似牙,故曰衝牙。」

北周 庾信《周安昌公夫人鄭氏墓誌銘》記載
珩璜節步,藻火文衣。」

宋 蘇轍《西掖告詞·曾祖母李氏燕國》記載
珩璜之節,動必以時。」

古代君子克己復禮,非禮勿動,
當以禮節來約束,避免衝突犯錯,
以玉鳴之聲來規範人的行止,
也稱「節步」,
古代君子以玉比德,佩玉以節步,
以虛心與人和同,德性剛健而又文明,
以遏惡揚善,順從上天美好的使命,
應乎天而時行,
自然獲得上天的護佑,
吉祥而無所不利。

《易經大有卦》:元亨。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
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4、作為藝術品

隋唐之後玉石的功能,

則改作為裝飾品、陳設器、文房實用器、把玩等。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古玉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1、齊家文化 玉璧

2、良渚文化早期 雕紋玉琮


3、西周早中期 玉組佩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