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古瓷﹍﹍南北朝 北魏戰馬﹍﹍﹍﹍﹍﹍﹍﹍﹍晉 越窯 青釉 臥羊燭台﹍﹍﹍﹍﹍

1 高古瓷﹍﹍唐三彩 獅子團窠紋 辟雍硯﹍﹍﹍﹍﹍﹍﹍晉 越窯 青釉蛙鈕 三足蓋硯﹍﹍﹍

1 高古瓷﹍﹍唐 壽州窯 黃釉 鳳首執壺﹍﹍﹍﹍﹍﹍﹍唐 長沙窯 褐紅釉 黑斑 腰鼓﹍﹍﹍﹍

2 宋瓷(北方)宋 臨汝窯 天青釉 連座瓶﹍﹍﹍﹍宋 磁州窯 白釉剔花 牡丹紋 玉壺春瓶﹍﹍

2 宋瓷(北方)宋 定窯 柿紅釉 荷葉型 茶盞﹍﹍﹍﹍宋 耀州窯 青釉 刻花葡萄紋 水洗﹍﹍

3 宋瓷(南方)﹍﹍宋 影青釉 牡丹紋 粉盒﹍﹍﹍﹍﹍﹍﹍宋 建窯 黑釉 兔毫盞﹍﹍﹍﹍﹍﹍

3 宋瓷(南方)﹍﹍宋 龍泉窯 青釉 博山硯滴﹍﹍﹍﹍﹍宋 吉州窯 剪紙貼花紋碗﹍﹍﹍﹍﹍﹍

4 元瓷﹍﹍﹍元 青花 鱖魚水藻紋 匜﹍﹍﹍﹍﹍﹍﹍﹍﹍元 卵白釉 樞府 花卉紋 盤﹍﹍﹍﹍

4 元瓷﹍﹍元 鈞窯 天青釉 葵口 高足盤﹍﹍﹍﹍﹍元 磁州窯 白釉刻劃花 嬰戲圖大罐﹍﹍﹍

5 明瓷﹍﹍明 青花 尉遲恭救主圖 大罐﹍﹍﹍﹍﹍﹍﹍明 釉裏紅 蓮池鴛鴦紋 梨型壺﹍﹍﹍

5 明瓷﹍﹍﹍﹍明 白釉 圓罐﹍﹍﹍﹍﹍﹍﹍﹍﹍﹍﹍﹍﹍﹍明 三彩 碗﹍﹍﹍﹍﹍﹍﹍﹍

6 清瓷(舊品種)清 青花 山水樓閣紋 菱形盤﹍﹍﹍﹍﹍﹍ 清 紅釉 琵琶樽﹍﹍﹍﹍﹍﹍﹍

6 清瓷(舊品種)清 素三彩 課子圖 棒槌瓶﹍﹍﹍﹍﹍﹍清 五彩 高仕覽畫圖 大盤﹍﹍﹍﹍

7 清瓷(新品種)清 粉彩 纏枝蓮紋 齋戒牌﹍﹍﹍﹍﹍清 水墨五彩 人物故事圖 筆筒﹍﹍﹍

7 清瓷(新品種)清 淺絳彩 山青水秀圖 碗﹍﹍﹍﹍﹍清 廣彩 西廂記人物故事圖 盤﹍﹍﹍

8 古硯﹍﹍﹍﹍清 矩形 洮河硯﹍﹍﹍﹍﹍﹍﹍﹍﹍﹍﹍清 孫桐 武狀元圖 端硯﹍﹍﹍﹍﹍

8 古硯﹍﹍清 錢大昕 蘭亭圖 綠端硯﹍﹍﹍﹍﹍﹍﹍﹍﹍宋 古夫珍藏 寶瓶形 澄泥硯﹍﹍﹍

8 古硯﹍﹍﹍明 許友 泉石圖 歙硯﹍﹍﹍﹍﹍﹍﹍﹍清 康熙年製 逍遙遊 松花硯﹍﹍﹍﹍﹍

9 古幣﹍﹍元 順帝 至正通寶 折十 背未﹍﹍﹍﹍﹍﹍﹍明 洪武 大中通寶 折五背五福﹍﹍﹍

10 紫砂壺清 堆泥 文字竹鳥圖 百衲壺﹍﹍﹍﹍﹍﹍民 裴石民 泥繪 文字花鳥 漢君壺﹍﹍﹍

11 古玉﹍﹍﹍﹍白玉 玄鳥型 水盂﹍﹍﹍﹍﹍﹍﹍﹍﹍﹍﹍青玉 荷葉型 水盂﹍﹍﹍﹍﹍﹍﹍

12 古印明 吳寬 獅鈕印章 印文(修竹書房)﹍﹍﹍﹍﹍清 陳豫鍾 龜鈕印章 印文(西梅)﹍﹍﹍

13 銅器﹍﹍﹍﹍清 琴式 銅墨盒﹍﹍﹍﹍﹍﹍﹍﹍﹍﹍﹍明 張鳴岐 銅手爐﹍﹍﹍﹍﹍﹍

14 鼻煙壺清 藍琉璃 雙層套料 花鳥圖 鼻煙壺﹍﹍﹍﹍清 掐絲琺瑯 壽字花卉紋 鼻煙壺﹍﹍

15 古墨﹍﹍明 陳繼儒款 百老圖 墨硯﹍﹍﹍﹍﹍﹍﹍﹍清 胡子卿造 詩文書卷 墨錠﹍﹍﹍﹍

16 繪畫清 托馬斯阿羅姆 銅版畫 皇家園林﹍﹍﹍﹍﹍清 沈心海 水墨畫 海上蟠桃﹍﹍﹍﹍

17 碑拓﹍﹍清拓本 小楷冊頁 柳公權書 原道﹍﹍﹍﹍清拓本 隸篆冊頁 文徵明書 千字文﹍﹍

18 古籍﹍﹍江戶 九經談 太田錦城著﹍﹍﹍﹍﹍﹍﹍﹍江戶 春秋外傳 國語定本 秦鼎著﹍﹍﹍

19 木刻﹍﹍﹍紫檀 福在眼前 水洗﹍﹍﹍﹍﹍﹍﹍﹍﹍﹍﹍﹍清 寶瓶 木硯﹍﹍﹍﹍﹍﹍﹍

20 翡翠﹍﹍﹍清 翡翠 鏤空花片﹍﹍﹍﹍﹍﹍﹍﹍﹍﹍清 翡翠 山水樓閣圖 玉珮﹍﹍﹍﹍﹍

21 書法﹍﹍民國 羅家倫 行草 書法方斗﹍﹍﹍﹍﹍﹍﹍民國 林語堂 行草 書法詩箋﹍﹍﹍﹍

22 漆器﹍﹍清 木胎漆器嵌螺鈿 鼻煙壺﹍﹍﹍﹍﹍﹍清 慎德堂製 山水樓台圖 剔紅盤﹍﹍﹍

23 紫砂器清 翼齋款 龜形 紫砂朱泥 茶海﹍﹍﹍﹍﹍﹍﹍﹍清 紫砂綠泥 鵝形硯﹍﹍﹍﹍﹍

24 金屬器﹍﹍﹍鎏金銀 菱格紋 圓莖劍﹍﹍﹍﹍﹍﹍﹍﹍﹍﹍唐 鎏金 銅獅﹍﹍﹍﹍﹍﹍﹍

25 竹刻﹍﹍﹍清 竹刻 太獅 一對﹍﹍﹍﹍﹍﹍﹍﹍﹍清 康熙 竹刻 山水樓台圖 臂擱﹍﹍﹍﹍

26 雅石﹍﹍民國 含飴弄孫 壽山石 擺件﹍﹍﹍﹍﹍﹍清 吳昌碩 荷塘清趣 壽山石隨形印﹍﹍

27 雜項﹍﹍﹍民國 青天白日 勳章﹍﹍﹍﹍﹍﹍﹍民國 黑白老照片 蔣介石 羅斯福 合影﹍﹍


【古玉的常見問題 】 五、什麼是古玉鑒定的六要素?

古玉的常見問題

五、什麼是古玉鑒定的六要素?

======================================

古玉鑑定

古玉鑑定就是古玉的考古類型學
也稱為古玉的考古標型學、器物學、標型學、
鑑定學、眼學、器物形態學、類型學。

學術上對古玉的斷代是以,
古墓藏出土的同類古玉器物為「標型」,
也就是「標準器」,
來比照斷代,
透過對考古遺存「標準器」的形態來比對,
進行科學的歸納和分類分析,
來研究古玉的變化規律、邏輯發展、相互關係。

======================================

古玉鑒定的六要素

料、工、形、紋、沁色、皮殼包漿。

古玉在六個要點上,
都有不同的時代風格,
所以我們可以藉此在,
古玉的六個要點上來鑑定,
以此斷定古玉的真假、年代、好壞。

----------------------------------------------------------------

1、料(玉材)

鑒定古玉首先要看古玉是什麼玉材,
新石器時期古玉的玉材很多都是就地取材的地方玉,
到了商代晚期的殷墟宗廟宮殿區,
1976年婦好墓出土的755件玉器,
玉材大部份為新疆出產的和田玉,
現代常見有許多的玉材,
如青海玉、俄羅斯玉、韓國玉、阿富汗玉等等,
是80年代後才出現的,
所以可以由玉材來鑑定古玉。

【11古玉】   白玉 玄鳥型 水盂

----------------------------------------------------------------

2、工(治玉工藝)

玉石很堅硬,要製作玉器,
需要利用比它更硬的礦物去琢磨,
要不時將浸水解玉砂一遍遍淋在玉料上,
用不同形狀的手工工具,
進行來回拉鋸或不停的旋轉以帶動解玉砂,
來切磋、琢磨、切割、鑽孔、鏤空、琢紋,
切磋琢磨是玉器的治玉技法,
在商代已為工匠們所使用,
先秦稱琢玉
宋人稱碾玉
這種製玉技法及至清代晚期,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玉器製作工藝流程,
所以可以由治玉的工藝來判斷古玉的真偽。

古代玉器製作步驟

----------------------------------------------------------------

3、形(器形)

每個時代的古玉都有特定的器形,
相同的器形在不同的時代也有其特點,
所以可以由該時代器形具有的特點,
來判斷古玉的年代。

中國各時期的古玉

【11古玉】   碧玉 玉鷹

----------------------------------------------------------------

4、紋(紋飾)

每個時代的古玉都有特定的風格紋飾,
相同的紋飾在不同的時代也有其特點,
所以可以由該時代紋飾具有的特點,
來判斷古玉的年代。

中國各時期的古玉

【11古玉】   青玉 獸面紋 穀紋璧

----------------------------------------------------------------

5、沁色

沁色是指古玉長時間和水或土壤接觸,
受水或土壤中的礦物質,如鐵、錳等,
緩慢地侵入玉體,
而使古玉的顏色發生變化的自然現象,
現代和古代都有仿古作舊的沁色,
所以可以由沁色來判斷古玉的新老。

【11古玉】   糖玉 玉人

----------------------------------------------------------------

6、皮殼包漿

出土的古玉因為和土壤裡的物質接觸而腐蝕珪化,
會產生白花、灰皮、白化、雞骨白等皮殼,
也會因長時間的和空氣接觸或盤玩,
而表面因氧化產生油潤光澤的包漿,
所以可以由皮殼和包漿來判斷古玉的新老。

 【11古玉】   青玉 圓雕 蹲坐熊 擺件

======================================

【中國歷代工藝名家】 壹、書法 一、許友

中國歷代工藝名家

壹、書法

一、許友

( 約1620-1663 ),
原名寀,曾名宰,更名友,
字有介,又字友眉、介壽,號甌香,
福建福州市人。

許友之父許豸,
明崇禎四年(1631)進士,
授戶部員外郎、浙江寧紹道,轉浙江按察僉事,改福建提學副使,
許豸工書善畫,兼擅詩文,
著有《春及堂遺稿》、《近義草》、《易經義》等,
許豸最早在光祿坊營宅,並在烏石山上建造石林別業,
「石林」以怪石森立、林木交錯聞名。

許友明崇禎間舉孝廉,以諸生終,入清不仕,
入清後,許友隱於市,
時常游山水,訪舊友,
組詩社,作書畫,怡情養性,不問世事。

從父親許豸那繼承來的石林別墅,在明末毀於戰火,
經許友精心修整,增置亭台,又恢復生機,
許友在園中標明諸名勝,大書刻於石壁,還寫了《石林自記》,
並以松濤陣陣而易名為「濤園」,
又建「箬繭室」,長丈余,
讀書其中,並作《箬繭讀書圖》,題詩記其事,
於園中栽種松竹梅菊等,邀詩友社集其中,吟詩作賦,
留下了許多吟詠山林之作。

甲申(1644) 之後,歸隱光祿坊,在早題巷南端建屋,
因生平敬羨慕宋代米芾書法,
遂名其室曰「米友堂」,並撰《米友堂說》,
院中有紫藤花庵、岸船齋、樵歇齋、君到軒、
見山軒、拜雲樓、董松樓、陶瓶、墨庵、春雨樓之勝。

清順治五年(1648年),
許友與時任福建按察使的周亮工交友,
清順治十二年(1655),周亮工被劾,
1658年,周亮工被逮入京,受誅連者多人,
遭逮入京赴質,許友亦在其列,
直至1960年6月,許友才無恙返鄉,
但經此冤屈,家道衰落,窮困窘迫。

此後許友變得憤世嫉俗,
畫風詩風都有了明顯轉變,
不再畫竹,改畫枯木寒鴉,
如現藏日本泉屋博古美術館,作於康熙元年的《枯木竹石圖》,
並作《學啞》、《學聵》、《學瞽》、《學擔糞》、《學死》等詩,
以泄胸中不平之氣,
1663年10月,許友抑鬱病終,年四十四。

許友善畫枯木竹石、精於草書、工詩,
詩書畫有「三絕」之譽,
錢謙益嘗錄其詩於《吾炙集》中,
著有《米友堂詩集》,《清史列傳》。

======================================

許友草書欣賞

筆勢線條迭宕起伏,
線條形式之抽象表現,飄渺如詩如畫,
將詩文意境,如行雲流水般的呈現眼前。


【21書法】     明末清初 許友 草書 歙硯刻石

【21書法】     明末清初 許友 草書 洮硯刻石

【21書法】     明末清初 許友 草書 仿漢磚硯刻石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許友 書法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明 扇面冊頁 許友 書詩

釋文
獨主聽微響。先生移我情。滴泠過耳遠。寒翠淬衣輕。
日暮影逾薄。雨餘頓轉清。日邊山色裡。容我一人行。
題陶淵明倚杖聽一首。許友。

----------------------------------------------------------------

明 扇面冊頁 許友 書詩

釋文
今年春至倍陰寒。菜子匏秧下町難。
借得□頭□管椽。野人栽種要平安。
春日園居。子先詞長正。許友。

----------------------------------------------------------------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典藏  許友  書法

1、許友《行書  題畫灰堆山》160 x 49 cm

2、許友《行書  七言律詩  賦得萍始生》131 x 43 cm

3、許友《草書  十六樵歌冊》27 x 12 cm x 9頁

4、許友《墨竹雜詩卷》27.5 x 444 cm

======================================

【08古硯】   洮河硯   ---   明 許友 草書 竹節圖 洮硯

----------------------------------------------------------------

【08古硯】   歙硯   ---   明 許友 草書泉石圖 歙硯

----------------------------------------------------------------

磚瓦改製硯   ---   明 許友款 草書 仿漢磚硯

======================================

【歷史典故】 - 009、辟雍(圜橋教澤,學海節觀)

歷史典故

辟雍(圜橋教澤,學海節觀)

【中華文物教學 Youtube】     晉唐時期的辟雍硯及多足硯

【01高古瓷】      唐 唐三彩 寶花獅子團窠紋 辟雍硯

【07清瓷 新品種】  清 粉彩 花卉紋 辟雍硯

======================================

《禮記・王制》記載:
「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

「辟雍」為西周時天子所轄政府之學校,
是天子、學生學習禮樂、接受教育的地方。

辟雍又寫作璧廱
「辟」借作字,
說明辟雍是一個圓形的建築,
「雍」字當寫作,廣字下面加一個邕,
廣是高屋之形,邕字乃是四方有水,土在其中,
辟雍即指學校的建築,是建在圓形且四面環水的中央。

西漢 劉向《五經通義》記載:
「天子立辟雍者何?
所以行禮樂,宣教化,
教導天下之人,使為士君子,
養三老,事五更,
與諸侯行禮之處也。」

《詩經·大雅·靈台》記載:
「麀鹿濯濯,白鳥翯翯。
王在靈沼,於牣魚躍。
虡業維樅,賁鼓維鏞。
於論鼓鐘,於樂辟廱

譯文:
母鹿的毛皮美麗而有光澤,白鳥的羽毛潔白而肥潤
王在靈台的水池,啊呀水池裏充滿了跳躍的魚兒啊!
懸掛鐘磬的柱子、架子、大鼓、大鐘都齊了。
啊呀鐘鼓的聲音多麼和諧啊!啊呀辟雍裏的喜樂多麼洋溢啊!

闢雍一般是建在,都城的東南方向郊野,
是陽光、雨水充沛的位置,
在圓形水系的外側,還有草木繁盛的自然環境,
是教育學生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地方。

----------------------------------------------------------------

南朝劉宋 范曄《後漢書・儒林傳上》記載:
「中元元年,初建三雍
 明帝即位,親行其禮。」

東漢明帝時建立三雍,
辟雍、明堂、靈臺,
合稱三雍,又叫三雍宮,
是帝王舉行祭祀、典禮的場所。

南朝劉宋 范曄《後漢書・儒林傳上》記載:
「天子始冠通天,衣日月,備法物之駕,盛清道之儀,
坐明堂而朝群后,登靈臺以望雲物,
袒割辟雍之上,尊養三老五更。
饗射禮畢,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於前,
冠帶縉紳之人,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
其後復為功臣子孫、四姓末屬別立校舍,
搜選高能以受其業,自期門羽林之士,
悉令通孝經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學。
濟濟乎,洋洋乎,盛於永平矣!」

辟雍本為西周天子所設立的大學,
東漢以後,歷代皆有辟雍,
除北宋末年為太學之預備學校,亦稱「外學」外,
均為行鄉飲、大射或祭祀之禮的地方。

東漢明帝於辟雍講學教化人民,
校址圓形,圍以水池,
前門外有便橋是為圜橋門
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於前,
冠帶縉紳之人站立在圜橋門,觀聽者約有萬人。

圜橋教澤,學海節觀

明清兩代國子監是國家教育管理機構、最高學府,
北京國子監於清乾隆四十九年,建立辟雍大殿
琉璃牌樓正面是乾隆皇帝的題字「圜橋教澤」,
而背面題字「學海節觀」,
是指辟雍四面環水,水周流不斷,象徵教化不息,
皇帝講學教化人民時,學生眾多,只好靠水將學生分開。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繪畫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陳士倌聖帝明王善端錄(漢)漢明帝

漢明帝幸辟雍。行養老禮
以李躬為三老。桓榮為五更
三老服都紵大袍。冠進賢。扶玉杖。
五更不杖。乘輿到辟雍禮殿。
御坐東廂。遣安車迎三老五更。於太學講堂。
天子迎于門屏。交禮。道自阼階。
三老升自賓階。至階。天子揖如禮。
三老升東面。設几正履。
天子親袒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
五更南面。禮亦如之。
禮畢。引榮及弟子升堂。
上自為下說。諸儒執經問難於前。觀聽萬計。

臣陳世倌贊曰:
貴德尚齒,授几肆筵,
李躬耆學,桓榮舊賢,
尊事兄事,憲乞於前,
虞周令典,漢道復宣。

----------------------------------------------------------------

唐 唐三彩 寶花獅子團窠紋 辟雍硯

唐三彩 寶花獅子團窠紋 辟雍硯

----------------------------------------------------------------

清 粉彩 花卉紋 辟雍硯

======================================

【歷史典故】 - 008、切磋琢磨(玉不琢,不成器)

歷史典故

切磋琢磨(玉不琢,不成器)

古代玉器製作步驟

======================================

古代製作玉器技法(使用解玉砂,切磋琢磨玉器)

玉石很堅硬,要製作玉器,
需要利用比它更硬的礦物去琢磨,
要不時將浸水解玉砂一遍遍淋在玉料上,
用不同形狀的手工工具,
進行來回拉鋸或不停的旋轉以帶動解玉砂,
來切磋、琢磨、切割、鑽孔、鏤空、琢紋,
切磋琢磨是玉器的治玉技法,
在商代已為工匠們所使用,
先秦稱琢玉
宋人稱碾玉
這種製玉技法及至清代晚期,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玉器製作工藝流程。

清代畫家李澄淵,
和在中國活動的英國醫生、東方學家,蔔士禮(Bushell)交往甚密,
李澄淵應蔔士禮(Bushell)的請求,
於清光緒十七年( 1891 ) 繪《玉作圖》,
記錄描繪傳統制玉的主要步驟,
描繪了制玉人勞動操作的場面,
畫冊共含十二幅彩繪圖,
共分為十三道工序,
其 「搗砂圖說」 和 「研漿圖說」 合為一幅,
三至十三的十一工序各為一幅,共十二幅。

古代玉器製作步驟

赫柏.R·畢曉普(Heber R.Bishop)(1840–1902)是著名的玉石收藏家,
他與多位學者專家於1906的合著,
《畢曉普收藏-古玉探考》(Investigations and Studies in Jade)一書,
是研究玉石最全面的著作之一,
其中就收錄有晚清畫家李澄淵的《玉作圖》,
是現存記錄中國古代製玉工序的珍貴繪畫作品。

----------------------------------------------------------------

《禮記・學記》記載:
玉不琢,不成器。」

是說玉石如果沒有經過雕琢,
是無法成為珍重的玉器的。

《詩經.衛風.淇奧》記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比喻互相研究討論,彼此砥礪,
取長補短,以求精進。

《論語.學而》記載::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領悟,無諂無驕,還是不足,
須能貧而樂道,富而好禮,始能成德,
猶如玉石經過切磋琢磨,始能成器。
孔子乃稱許子貢,從此可以與子貢談詩了,
因為,告諸往,是孔子告之子貢以樂道好禮,
而知來者,是子貢知引詩以解其義。

孔安國注:
「能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
能自切磋琢磨。」

----------------------------------------------------------------

玉作圖・切玉圖

《玉作圖・紮碢圖》記載:
「碢用木作軸,用鋼作圓盤,邊甚薄,似刀,名之曰扎碢。
用浸水紅砂將去盡石皮原玉截成塊或方條,
再料其材以為器,
用衝碢磨之以成其器之胎形。
若大玉料體重則以天秤吊之,
如小而則以手託之,不用天秤。」

玉工的兩隻腳輪流踏著登板,
靠麻繩牽動木軸旋轉,
桌子的一端放著一個盆裏盛了水的「解玉沙」,
玉工用手拿著玉料,
抵住正在旋轉的鋼盤刀口,
一手把「解玉沙」澆在玉料上,
旋轉的鋼盤刀口,加上「解玉沙」,
就能把玉料切成長方條塊。

明 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
「凡玉初剖時,冶鐵為圓盤,
以盆水盛沙,足踏圓盤使轉,
添沙剖玉,逐忽劃斷。」

----------------------------------------------------------------

玉作圖・開玉圖

《玉作圖・開玉圖》記載:
「器用聚鋼條及浸水黑石沙,
凡玉體極重即宜用此圖內所畫之式以開之。
至若玉二三十斤,則以天秤吊之,
再用尺六見圓大扎碢開之。
論玉之產于山水,其原體皆有石皮
今欲用其玉,必先去其皮,
剝果皮取其仁也,故云開玉
此攻玉第一工也。」

兩個玉工你來我往的拉著這個條鋸,
條鋸上主要用來切割玉璞的是一條鋼絲,
樹上掛一個壺,裝有混和著水的「解玉沙」,
混和著水的「解玉沙」滴到玉璞上,
鋼絲加上和著水的「解玉沙」,
來回的摩擦和切割就能把石玉皮切掉。

======================================

【歷史典故】 - 007、君子佩玉(以玉比德、珩璜以節步)

歷史典故

君子佩玉(以玉比德、珩璜以節步)

【古玉常見的器型 】   玉璜、玉珩

======================================

玉璜

東漢 許慎《説文解字・玉部》記載:
,半璧也。」

玉璜是用玉製做成半圓弧或近半圓弧的玉飾品,
鄭玄注《周禮》認為這種弧狀造形是對天際的模仿。

玉組佩

玉璜是一種禮儀性的掛飾,
每當進行宗教禮儀活動時,
懸於身上的佩飾玉,
早期的玉璜僅為單一玉飾件,
後來逐漸發展演變成為玉組佩的重要部件,
由多件不同種類玉飾,
串聯穿綴組成懸於身上。

玉珩

東漢 許慎《説文解字・玉部》記載:
,佩上玉也,所以節行止也。」

玉璜、玉珩的分別

《正韻》記載:
「佩,上。」

「玉珩」作下弦月
「玉璜」呈上弦月

玉珩是一組玉佩上端的橫玉,
形狀像磬,
凸面朝上,凹面向下,
玉珩兩端各鑽有一孔,
中脊處(頂上)加鑽有一孔。

玉璜是一組玉佩下端的橫玉,
凹面向上、凸面朝下,
玉璜兩端各鑽有一孔,
中脊處(頂上)不鑽孔。

----------------------------------------------------------------

君子佩玉(以玉比德、珩璜以節步)

《禮記・玉藻》記載:
「凡帶必有佩玉,唯喪否。
佩玉有衝牙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君子於玉比德焉。」

《禮記・玉藻》「佩玉有衝牙」 孔穎達 疏:
「凡佩玉必上繫於衡,下垂三道,穿以蠙珠,
下端前后以縣於璜,中央下端縣以衝牙
動則衝牙前後觸而為聲。
所觸之玉,其形似牙,故曰衝牙。」

北周 庾信《周安昌公夫人鄭氏墓誌銘》記載:
珩璜節步,藻火文衣。」

宋 蘇轍《西掖告詞・曾祖母李氏燕國》記載:
珩璜之節動必以時。」

古代君子『克己復禮非禮勿動,』
當以禮節來約束,避免衝突犯錯,
玉鳴之聲來規範人的行止,
也稱「節步」,
古代君子以玉比德,
佩玉以節步。

以虛心與人和同,
德性剛健而又文明,
以遏惡揚善,
順從上天美好的使命,
應乎天而時行
自然獲得上天的護佑,
吉祥而無所不利。

《易經・大有卦》:元亨。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
                    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古玉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1、西周早中期 玉組佩

衝牙


----------------------------------------------------------------

2、西周中期 玉龍紋璜

長6.3公分 寬2.0公分 厚0.3公分

西周中期,西元前976至前878年
青玉璜。正反面以雙陰線刻出雙龍紋,頭部於兩端,身體向另一側延伸,
紋飾隨器形輪廓形成頭大身小的彎三角形。於璜兩端,即龍頭頂部各有一圓穿。

----------------------------------------------------------------

3、漢 玉珩

長8.4公分

======================================

【歷史典故】 - 006、和氏之璧(被褐懷玉)

歷史典故

和氏之璧(被褐懷玉)

古代玉器製作步驟

香港藝術館– 從璞玉到玉器

======================================

和氏璧的記載

《韓非子・和氏》記載 :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
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諳,而刖其左足。
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
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譯文

楚國人卞和從荊山中得到一塊玉璞,就將它獻給楚厲王。
楚厲王派玉匠鑑定這塊玉璞。玉匠說:「這是塊石頭。」
楚厲王認為卞和是欺騙自己,砍掉了卞和的左腳。
等到楚厲王死了,楚武王繼承王位。卞和又捧著他的玉璞將它獻給楚武王。
楚武王派玉匠來鑑定這塊玉璞。玉匠又說:「這是塊石頭。」
楚武王也認為卞和是欺騙自己,因而治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腳。
楚武王死了,楚文王繼位。
卞和便抱著他的玉璞在荊山下哭泣,哭了三天三夜,淚哭完了流出血來。
楚文王聽說此事,派人去問卞和緣故,
對卞和說:「天下被治罪砍掉腳的人很多,你幹嘛哭得這樣傷心?」
卞和說:「我不是為我受砍腳的罪傷心,是傷心我那塊寶玉被稱為石頭,
我是一位忠貞之士卻被稱作是騙子,這才是我所感到傷心的地方。」
楚文王便派玉匠加工他的玉璞從裡面獲得了寶玉,於是就稱之為「和氏之璧」。

比喻

眼力差,識別不出賢人或珍品,
如「有眼不識泰山」,
比喻見識狹小,目光短淺,
堂堂名山在眼前也不知曉。

----------------------------------------------------------------

被褐懷玉

《老子・道德經・七十章》記載: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是以聖人被褐色而懷玉。」

譯文

我的話很容易懂,很容易實行,
可是天下卻沒有人懂得我的話,沒有人照著去實行。
我的話是有宗旨的,我的行事是有根據的,
但是由於人們不懂這的話,所以不了解我,
懂得我的人很少,能取法於我的人就更難得了,
所以聖人總是穿著粗布衣服,懷裡卻藏著美玉。

比喻

聖人身穿粗布衣服,
而懷藏美玉,
雖然出身貧寒,
但卻有真才實學。

----------------------------------------------------------------

璞玉是什麼?

玉石的礦石在風化破碎後,滾下山坡,
被洪水或河水帶入山溝或河中,
玉石的礦石的在滾動搬運過程中,
變為有外皮包裹,近似圓形或橢圓形的礫石,
同時,表面被風化成一層厚薄不等的外皮,
皮的厚與薄主要取決於風化程度的高低,
未經過加工的玉石的原石稱為「毛料」,
必須切割後方能知道內部,玉石的好壞、質量、品質。

內藏有玉的石頭,
外表常常包裹了一些粗鬆的石頭,
就是帶有皮殼的玉石,
也稱做「璞玉」,
把「璞玉」外表的石頭切割掉,
就是開玉。

明 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
「凡璞藏玉,其價無幾。
璞中之玉,
有縱橫尺於無暇玷者,
古帝王取以為是璽,
所謂連城之璧,也不易得。
起縱橫五、六寸無暇者,
治以為杯,
此已當之重寶也。」

----------------------------------------------------------------

玉作圖・開玉圖

《玉作圖・開玉圖》記載:
「器用聚鋼條及浸水黑石沙,
凡玉體極重即宜用此圖內所畫之式以開之。
至若玉二三十斤,則以天秤吊之,
再用尺六見圓大扎碢開之。
論玉之產于山水,其原體皆有石皮
今欲用其玉,必先去其皮,
剝果皮取其仁也,故云開玉
此攻玉第一工也。」

兩個玉工你來我往的拉著這個條鋸,
條鋸上主要用來切割玉璞的是一條鋼絲,
樹上掛一個壺,裝有混和著水的「解玉沙」,
混和著水的「解玉沙」滴到玉璞上,
鋼絲加上和著水的「解玉沙」,
來回的摩擦和切割就能把石玉皮切掉。

======================================

【歷史典故】 - 00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歷史典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古代玉器製作步驟

香港藝術館– 從璞玉到玉器

======================================

「他山之石」的記載

《詩經.小雅.鶴鳴》記載: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
魚潛在淵,或在於渚。
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蘀。
他山之石,可以爲錯。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
魚在於渚,或潛在淵。
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譯文

幽幽沼澤仙鶴鳴,聲傳四野真亮清。
深深淵潭游魚潛,有時浮到渚邊停。
在那園中真快樂,檀樹高高有濃蔭,下面惡木葉凋零。
他山上的石頭,可以用來磨玉器。
幽幽沼澤仙鶴唳,聲傳天邊很整齊。
淺淺渚灘游魚浮,有時潛入淵潭嬉。
在那園中真快樂,檀樹高高枝葉密,下面楮樹矮又細。
他山上的石,可以用來琢玉器。

意思是別的山上的石頭,
能夠用來琢磨玉器。
原本比喻指別國的賢才可以用來治理本國,
也用以比喻借助外力,可以改正自己的缺失,
別人的榜樣,可以作為自己的借鏡,
別人的言語事例,可以糾正自己的缺失,
透過學習其他人的經驗和方法來提升自己。

----------------------------------------------------------------

解玉砂

中國古代治玉時需用一種粉粒狀磨料
能對各種玉石材料起磨削作用,
這種磨料又叫「解玉砂」,
它們的硬度一般比玉料高,
古人利用簡單的工具,配以解玉砂,
帶動堅硬的解玉砂在玉料表面來回運動,
就能切割、琢磨既硬又韌的玉料。

這裏説的「它山之石」就是,
別的山上的石頭,
能夠用來琢磨玉器,
將別的山上的石頭,
搗制篩選製成的礦砂,
就是解玉砂礦砂
它們的硬度一般比玉料高,
可以切割研磨玉器。

明 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
「中國解玉沙,出順天玉田與真定邢臺兩邑,
其沙非出河中,有泉流出,
精粹如麵,藉以攻玉,永無耗折。」

南宋 佚名的《百寶總珍集》記載:
碾玉邢砂出河北,水晶瑪瑙及諸工,
若無此物碾不成,體似潮砂灰撲撲
此砂出河北邢州,販到此間。價平每斤直錢四百文。
如遭漏燒過者亦中,使稍慢。夾新砂使價低。」

解玉砂為「碾玉邢砂」,
指明治玉「若無此物碾不成」,
砂的色澤呈「灰撲撲」的灰色。

北宋 王存、曾肇、李德芻的《元豐九域志.河北路》記載:
「邢州,鉅鹿郡安國軍節度,治龍岡。
轄縣五:龍岡、沙河、鉅鹿、內丘、南和。
土貢:絹一十匹、瓷器一十事、解玉砂一百斤。」

記載了北宋神宗元豐年間,
河北路的邢州向朝廷進貢解玉砂。

----------------------------------------------------------------

玉作圖・搗沙圖

《玉作圖・搗沙圖》記載:
「攻玉器具雖多,大都不能施其器本性之能力,不過助石沙之能力耳。
傳雲,黑、紅、黃等石沙產於直隸獲鹿縣,雲南等處亦有之。
形似甚碎砟子,必須用杵臼搗砟如米糝,再以極細篩子篩之,
然後量其沙之粗細漂去其漿,將淨沙浸水以適用。」

站著的玉工,
拿著杵去搗石臼裡的石料,
要把石料敲得細碎,
製作成「解玉砂」的砂礦。

----------------------------------------------------------------

玉作圖・開玉圖

《玉作圖・開玉圖》記載:
「器用聚鋼條及浸水黑石沙,
凡玉體極重即宜用此圖內所畫之式以開之。
至若玉二三十斤,則以天秤吊之,
再用尺六見圓大扎碢開之。
論玉之產于山水,其原體皆有石皮
今欲用其玉,必先去其皮,
剝果皮取其仁也,故云開玉
此攻玉第一工也。」

兩個玉工你來我往的拉著這個條鋸,
條鋸上主要用來切割玉璞的是一條鋼絲,
樹上掛一個壺,裝有混和著水的「解玉沙」,
混和著水的「解玉沙」滴到玉璞上,
鋼絲加上和著水的「解玉沙」,
來回的摩擦和切割就能把石玉皮切掉。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