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高古瓷】 越窯 --- 晉 越窯 青釉 蛙盂鈕 三足蓋硯

【01高古瓷】

越窯

【古代瓷器的窯口】     越窯

----------------------------------------------------------------

三足硯

遠在新石器時代晚期,
人們便知道使用研磨器形制顏料、繪製圖案。

在漢代,磨墨是先將墨丸放於硯面,
用研石研磨墨丸產生墨汁。

魏晉南北朝由於瓷業的漸興,
大都以青瓷制成圓形瓷硯,
當時常見的硯台大都是三隻腳,
因硯足似獸蹄而稱為「三足硯」。

早期為三足,
東晉以後逐漸增多,
東晉以後出現四、六足硯,
唐以後蹄足逐漸增多,
稱為多足硯,足有蹄足、珠足等,
隋唐最多可達20多足,
甚至黏成一圈。

======================================

晉 越窯 青釉 蛙盂鈕 三足蓋硯

高13公分 口徑16公分 底徑16公分

此器分蓋與硯身兩部分,蓋與硯身子母口對接,
蓋頂微拱,外壁雕刻有兩圈旋紋,
旋紋中簡筆刻畫圓紋環繞一圈,
釉水積於刀痕處,自然形成深色線條。

硯蓋飾有蛙盂蓋鈕,是文房用具,用來盛水之用,
蛙盂的造型生動逼真,堆塑的頭部微微昂起,四肢比例適合,
有趣的是,工匠在四肢後面,還畫蛇添足地堆塑扁平的短尾。

蓋與硯身內部露灰白色胎骨,其餘全身施青釉,
釉色明徹如冰,晶瑩溫潤如玉,色澤青中帶綠,
硯身下方有五個支燒痕跡。

越窯蛙型水盂

越窯蛙型水盂是制瓷工匠別具匠心,
巧妙地利用水盂的鼓腹,
作為軀干肩部堆貼蛙首,蛙尾和四足,
與盂身完美結合,把動和靜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成功地塑造了浮游青蛙的藝術形象。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