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前的陶瓷
越窯
越窯瓷器的燒造歷史悠久,
遠古的上虞,屬河姆渡文化,
上虞的祖先很早就開始燒造陶器,
從商周開始燒造原始瓷器,
一直到唐宋燒造的秘色瓷,
從未間斷,
是中國最久遠的瓷窯,
是世界公認的「瓷母」,
也是我國瓷器的誕生地,
是我國最先形成的窯場。
越窯青瓷與唐代的飲茶之風關係密切,
其瓷質造型、釉色之美,
深受飲茶者的喜愛,
使得越窯成為當時,
分佈地區廣又眾多,
產品風格一致的越窯窯系,
是宋代八大窯系(鈞窯系、定窯系、磁州窯系、耀州窯系、
龍泉窯系、景德鎮窯系、建窯系、越窯系)之一,
也是當時瓷器生產的主要窯場。
【文物的地理位置圖】 --- 二、唐代南方的窯口
======================================
一、燒造時間:
越窯創燒於東漢,
萌芽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盛於唐與五代,
沒落於北宋中晚期,
停燒於南宋中期。
二、燒造地點:
越窯窯址位於現今浙江紹興、上虞、餘姚、慈谿、寧波等地,
原為古越國所在地,隋唐時設為越州,
故名「越窯」。
三、燒造品種:
唐代 陸龜蒙曾用「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讚美越窯秘色瓷,青釉瑩瑩、質如碧玉,
秘色瓷是晚唐北宋時期越窯生產的高級青瓷,
製作過程嚴謹特殊,成為皇室宮廷的貢品。
四、燒造器型:
東晉中期:多為日常用具,如燭台、燈、盆、缽、盤碗、壺、硯等。
東晉晚期:器物常見的有碗、盤、水盂、罐、盒、瓷硯、執壺、瓷罌等
隋、初唐:生產碗、盤、盤口四系壺、四耳罐、雞頭壺等。
盛唐:產品精美,將口沿做成花口、荷葉口、葵口,底部加寬作成玉璧底。
五、裝飾手法:
東晉中期:造型趨向簡樸,裝飾簡練,紋樣以弦紋為主。
東晉晚期:出現的蓮瓣紋,器物上裝飾有小而密集的褐彩。也有一種在器物上堆貼花卉、人物、魚獸等的手法。
五代:初期以素面為主,後期堆貼、刻花大為盛行,題材多為人物、山水、花鳥、走獸,形式多樣、風格豐富。
六、工藝特點:
東晉:一種胎質緻密,胎呈灰色,施青釉。另一種胎質粗松,呈土黃色,外施青黃釉或黃釉。
五代:胎質細膩,胎壁較薄,表面光澤,胎色呈灰或澆灰色,釉質腴潤光亮,半透明,釉層薄而勻,釉色前期以黃為主,後期以青為主。
初唐時:胎質灰白而松,釉色呈青黃色。
晚唐時:胎質細膩緻密,胎骨精細而輕盈,釉質腴潤無開片,釉色呈黃或青中含黃。
北宋初年:生產青瓷質精且量大。
七、裝燒方式:
唐代以前:明火燒疊燒。
唐代以後:匣缽裝燒。
疊燒的器物,為了加強承受力,器底較厚,比較笨重。
因為器物沒有匣缽的保護,直接受煙火和窯頂落沙等的侵襲,
產生熏煙和釉面黏附沙粒,造成釉色不純正和釉面不光潔的現象。
八、墊燒方式:
魏晉時期:用3或4支泥珠墊燒,底部留有紅色的痕跡。
隋唐:有蠶豆般泥點痕跡。
晚唐五代:泥點的部位會在器底邊緣和圈足的足端,為避免泥點被粘,在放置泥點的地方刮釉,器底刮釉部位呈暗紅色。
----------------------------------------------------------------
【01高古瓷】 晉 越窯 青釉 蛙盂鈕 三足蓋硯
----------------------------------------------------------------
【01高古瓷】 晉 越窯 青釉 臥羊燭台
----------------------------------------------------------------
【01高古瓷】 唐 越窯 青釉 蛙形水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