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的單色釉瓷】 2、卵白釉

景德鎮的單色釉瓷

卵白釉

元王朝於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
為皇室服務掌燒造瓷器,是全國唯一的一所的瓷局,
創燒了樞府釉瓷、青花、釉里紅、藍釉、藍地白花、孔雀藍釉瓷器。

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鎮窯在青白瓷基礎上,
創燒的一種高溫白釉瓷器,
因釉色多白而微微泛青恰似鴨卵而得名,
它與元青花一樣,是元代瓷器最高水平的標誌,
卵白釉的發明,為明代白瓷奠定了基礎。

元代卵白釉瓷器有民窯和官窯之分,
民窯燒造較粗,質量不如官窯,
胎體也不如官窯細膩,
一般都光素無紋,
釉層較薄,釉色白度不高,發灰而顯渾濁。

印有「樞府」字樣的瓷器,
屬官窯定燒的瓷器,
無論在胎質、釉色、製作工藝上,
均比民窯略勝一籌,
故又稱為「樞府瓷」。

卵白釉瓷印有「樞府」二字是樞密院的簡稱,
樞府卵白釉瓷就是樞密院在景德鎮窯定製的瓷器,
樞密院為元朝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重軍事,樞密院的權位很高,
卵白釉還印有「太禧」二字是太禧宗禋院定製的瓷器,
太禧宗禋院為元朝專掌朝廷祭祀機構,
元人尚白,
卵白釉瓷那種白色失透狀的氣韻,
符合樞密院及太禧院的祭祀活動。

明 曹昭《新增格古要論·古饒器》記載
古饒器,出今江西饒州府浮樑縣。
御土窯者,體薄而潤最好。
有素折腰羊毛口者,體雖薄(一作厚)色白且澗(潤)尤佳,其價低於定器。
元朝燒小足印花者,內有樞府字者高。
新燒足大,素者欠潤,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
今燒此器好者色白而瑩最高。
又有青黑色戧金者,多是酒壺、酒盞,甚可愛。

【瓷器的學術用語】   二十九、乳濁釉

======================================

一、卵白釉的釉色:

卵白釉施釉比較勻淨,
釉中含鈣量較低,而含鉀、鈉成分較高,
高溫下黏度大而不甚流動,
所以釉層較厚,
釉面呈失透狀,釉質溫潤,
光澤內斂,色調均勻無開片,
釉屬乳濁釉,故一般來說紋飾不太清晰,
沒有影青釉明如鏡的玻璃光,
釉色多白而微微泛青恰似鴨卵而得名。

有的瓷器釉面有小棕眼,
當時由於不能把釉料中的鐵完全除掉,
早期器物顏色微閃青,
晚期隨著釉中含鐵量的減少,
色澤趨於純正。

二、卵白釉的胎土:

卵白釉瓷器胎質細膩潔白,
但胎體厚重,
胎採用高嶺土加瓷土的二元配方,
增加胎土中氧化鋁的含量,
提高了燒成溫度,
在高溫中不變形。

官窯瓷器使用御土燒造,
元 孔齊《至正直記‧饒州御土》記載:
「饒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堊,每歲差官監造器皿以貢,謂之御土窯。
燒罷即封,土不敢私也。
或有貢餘土作盤、盂、碗、碟、壺、注、杯、盞之類,
白而瑩色可愛,底色未着油藥處猶如白粉,甚雅。
薄難愛護,世亦難得佳者。
今貨者皆別土也,雖白而堊耳。」

三、燒造器型:

元代卵白釉瓷造型不見大器,
以碗、盤、杯、高足杯等小件器為多見,
碗常見有折腰碗、斗笠碗、撇口碗等,
以折腰碗最為典型,
它的器型特點是小圈足、平底、敞口、深腹、斜壁、下腹呈直角形內折,
明 曹昭《新增格古要論·古饒器》記載:
「元朝燒小足印花者,內有‘樞府’字樣者高,」
指的就是這種碗式。

四、卵白釉的圈足:

卵白釉瓷器燒造時多采用砂渣墊燒,
故底足常粘有窯渣,
局部呈現紅褐色小斑點,
常現火石紅色砂底,
器皿內外施釉,圈足底部多無釉,
底心常有乳釘狀突起,
削足規整,
起,有明顯旋紋,
碗、盤類器多呈大口小足的形狀,
口沿胎薄,圈足厚重,
圈足端斜刀修削,
故足端呈斜面狀。

五、裝飾手法:

瓷器的裝飾以印花為主,
圖案題材較簡單,
以纏枝花卉紋為常見。
製作精美的纏枝花卉紋樣中,
花間一側印有陽文楷書「樞」字,對側為「府」字,
製作精進的纏枝花卉紋樣中常有「樞府」、「太禧」、「福祿」等銘文,
除花卉紋外,亦有龍鳳、雲鶴及八吉祥紋等,龍呈五爪,
由於器物施釉普遍較厚且呈失透狀,
所以內壁釉下模印紋飾往往顯得不甚清晰。

======================================

元 卵白釉 印花樞府花卉紋盤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