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
切磋琢磨(玉不琢,不成器)
古代玉器製作步驟
======================================
古代製作玉器技法(使用解玉砂,切磋琢磨玉器)
玉石很堅硬,要製作玉器,
需要利用比它更硬的礦物去琢磨,
要不時將浸水解玉砂一遍遍淋在玉料上,
用不同形狀的手工工具,
進行來回拉鋸或不停的旋轉以帶動解玉砂,
來切磋、琢磨、切割、鑽孔、鏤空、琢紋,
切磋琢磨是玉器的治玉技法,
在商代已為工匠們所使用,
先秦稱琢玉,
宋人稱碾玉,
這種製玉技法及至清代晚期,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玉器製作工藝流程。
清代畫家李澄淵,
和在中國活動的英國醫生、東方學家,蔔士禮(Bushell)交往甚密,
李澄淵應蔔士禮(Bushell)的請求,
於清光緒十七年( 1891 ) 繪《玉作圖》,
記錄描繪傳統制玉的主要步驟,
描繪了制玉人勞動操作的場面,
畫冊共含十二幅彩繪圖,
共分為十三道工序,
其 「搗砂圖說」 和 「研漿圖說」 合為一幅,
三至十三的十一工序各為一幅,共十二幅。
古代玉器製作步驟
赫柏.R·畢曉普(Heber R.Bishop)(1840–1902)是著名的玉石收藏家,
他與多位學者專家於1906的合著,
《畢曉普收藏-古玉探考》(Investigations and Studies in Jade)一書,
是研究玉石最全面的著作之一,
其中就收錄有晚清畫家李澄淵的《玉作圖》,
是現存記錄中國古代製玉工序的珍貴繪畫作品。
----------------------------------------------------------------
《禮記・學記》記載:
「玉不琢,不成器。」
是無法成為珍重的玉器的。
《詩經.衛風.淇奧》記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取長補短,以求精進。
《論語.學而》記載::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領悟,無諂無驕,還是不足,
須能貧而樂道,富而好禮,始能成德,
猶如玉石經過切磋琢磨,始能成器。
孔子乃稱許子貢,從此可以與子貢談詩了,
因為,告諸往,是孔子告之子貢以樂道好禮,
而知來者,是子貢知引詩以解其義。
孔安國注:
「能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
能自切磋琢磨。」
----------------------------------------------------------------
玉作圖・切玉圖
《玉作圖・紮碢圖》記載:
「碢用木作軸,用鋼作圓盤,邊甚薄,似刀,名之曰扎碢。
用浸水紅砂將去盡石皮原玉截成塊或方條,
再料其材以為器,
用衝碢磨之以成其器之胎形。
若大玉料體重則以天秤吊之,
如小而則以手託之,不用天秤。」
玉工的兩隻腳輪流踏著登板,
靠麻繩牽動木軸旋轉,
桌子的一端放著一個盆裏盛了水的「解玉沙」,
玉工用手拿著玉料,
抵住正在旋轉的鋼盤刀口,
一手把「解玉沙」澆在玉料上,
旋轉的鋼盤刀口,加上「解玉沙」,
就能把玉料切成長方條塊。
明 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
「凡玉初剖時,冶鐵為圓盤,
以盆水盛沙,足踏圓盤使轉,
添沙剖玉,逐忽劃斷。」
----------------------------------------------------------------
玉作圖・開玉圖
《玉作圖・開玉圖》記載:
「器用聚鋼條及浸水黑石沙,
凡玉體極重即宜用此圖內所畫之式以開之。
至若玉二三十斤,則以天秤吊之,
再用尺六見圓大扎碢開之。
論玉之產于山水,其原體皆有石皮,
今欲用其玉,必先去其皮,
若剝果皮取其仁也,故云開玉,
此攻玉第一工也。」
兩個玉工你來我往的拉著這個條鋸,
條鋸上主要用來切割玉璞的是一條鋼絲,
樹上掛一個壺,裝有混和著水的「解玉沙」,
混和著水的「解玉沙」滴到玉璞上,
鋼絲加上和著水的「解玉沙」,
來回的摩擦和切割就能把石玉皮切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