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常見的器型 】 玉璜、玉珩

古玉常見的器型

玉璜、玉珩

======================================

1、玉璜的功用

《周禮・春宮・大宗伯》記載:
「以玉為六器,以禮天地四方;
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
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古人認為「玉」是上天山川賦予的恩賜寶物,
古人在祭祀、天子祭祀宗廟、兩國互相遣使通好往來等儀禮上,
使用的玉器稱為「禮玉」,
自夏朝開始發展,直到商周,
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禮玉文化」,
中國古代禮制的玉器為「六器」:
玉圭、玉璧、玉琮、玉璜、玉璋、玉琥。」

一、玉圭,是一種長方形玉片,下端平直,上端尖銳或平整。
二、玉璧,呈圓形,中間有孔洞,。
三、玉琮,是一種外方内圓中空的柱狀玉器。
四、玉璜,呈半圓形或窄弧形片狀。
五、玉璋,呈扁平長方形狀,一端是斜刀,另一端有穿孔。
六、玉琥,是一種刻有老虎紋樣或呈伏虎形的玉器。

東漢 許慎《説文解字・玉部》記載:
,半璧也。」

玉璜是用玉製做成半圓弧或近半圓弧的玉飾品,
鄭玄注《周禮》認為這種弧狀造形是對天際的模仿。

2、玉組佩的掛飾

《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
「大樂之野,夏后啟於此儛九代,乘兩龍,雲蓋三層。
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在大運山北。」

大樂之野就在大運山的北面。夏後啟在這地方觀看《九代》樂舞,
乘駕著兩條龍,飛騰在三重雲霧之上。
他左手握著一把華蓋,右手拿著一隻玉環,身上佩掛著一塊玉璜

玉璜是一種禮儀性的掛飾,
每當進行宗教禮儀活動時,
懸於身上的佩飾玉,
早期的玉璜僅為單一玉飾件,
後來逐漸發展演變成為玉組佩的重要部件,
由多件不同種類玉飾,
串聯穿綴組成懸於身上。

3、玉璜、玉珩的分別

東漢 許慎《説文解字・玉部》記載:
,佩上玉也,所以節行止也。」

《正韻》記載
「佩上。」

玉珩是一組玉佩,上端的橫玉,
形狀像磬,
凸面朝上,凹面向下,
玉珩兩端各鑽有一孔,
中脊處(頂上)鑽有一孔。

玉璜是一組玉佩,下端的橫玉,
凹面向上、凸面朝下,
玉璜兩端各鑽有一孔,
中脊處(頂上)不鑽孔,
「玉珩」作下弦月狀,
「玉璜」呈上弦月形。

4、玉璜、玉珩的功用

《禮記・玉藻》記載:
「凡帶必有佩玉,唯喪否。佩玉有衝牙;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

《禮記・玉藻》「佩玉有衝牙」 孔穎達 疏:
「凡佩玉必上繫於衡,下垂三道,穿以蠙珠,
下端前后以縣於,中央下端縣以衝牙
動則衝牙前後觸而為聲。
所觸之玉,其形似牙,故曰衝牙。」

北周 庾信《周安昌公夫人鄭氏墓誌銘》記載
珩璜節步,藻火文衣。」

宋 蘇轍《西掖告詞・曾祖母李氏燕國》記載
珩璜之節,動必以時。」

古代君子克己復禮,非禮勿動,
當以禮節來約束,避免衝突犯錯,
以玉鳴之聲來規範人的行止,
也稱「節步」,
古代君子以玉比德,佩玉以節步,
以虛心與人和同,德性剛健而又文明,
以遏惡揚善,順從上天美好的使命,
應乎天而時行,
自然獲得上天的護佑,
吉祥而無所不利。

《易經大有卦》:元亨。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
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古玉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1、西周早中期 玉組佩

最大璜10.7公分
玉組佩,一組共二十九件,此組玉佩以一件方圓形佩,
兩件璜以及各式動物與昆蟲造形組成。

----------------------------------------------------------------

2、良渚文化早期 玉璜

長4.0公分 中段高2.6公分 厚0.4公分

青綠玉,滿佈褐色沁班。
正面圓厚稍凸,光素無紋。
背面平直,有四組隧孔。

----------------------------------------------------------------

3、齊家文化 玉璜

長14.3公分 寬5.6公分 厚0.6公分

齊家文化,西元前2300-1700年
灰青色帶黃質,外緣石質成分的褐黃色。
三分之一璧的扇面形,外輪廓整齊,厚薄不一,一面有一道斜刀切割痕,
兩側各鑽一孔,單面鑽。

----------------------------------------------------------------

4、齊家文化 玉龍形佩

長7.5公分 寬2.6公分 厚0.3公分

齊家文化,西元前2300-1700年
青白色微帶綠玉質,上下兩側成墨黑色,玉質溫潤。
呈彎月形,為一環形的三分之一,製作整齊,
兩側各鑽一孔,單面鑽,孔緣有繫掛磨蝕痕。

----------------------------------------------------------------

5、西周中期 玉龍紋璜

長6.3公分 寬2.0公分 厚0.3公分

西周中期,西元前976至前878年
青玉璜。正反面以雙陰線刻出雙龍紋,頭部於兩端,身體向另一側延伸,
紋飾隨器形輪廓形成頭大身小的彎三角形。於璜兩端,即龍頭頂部各有一圓穿。

----------------------------------------------------------------

6、春秋早中期 玉龍紋璜

長5.5公分 寬2.7公分 厚0.2公分

春秋早中期,西元前770-571年
玉質半透明,邊緣多處泛赭色。
長條弧形玉璜,單面琢以雲紋構成的龍紋,兩端為龍首。兩端並各鑽一小孔。

----------------------------------------------------------------

7、戰國中期 玉龍紋珩

長12.6公分 厚0.2公分

戰國中期,西元前375-276年
玉質,有灰色、黑色、赭色斑。
璜形,弧度半圓。兩端作龍首,嘴部圓孔和捲鼻飾以繩紋,兩面皆琢滿榖紋。
上緣中間鑽有一小孔,以穿繩佩掛用。

----------------------------------------------------------------

8、漢 玉珩

長8.4公分

漢,西元前206-西元220年

----------------------------------------------------------------

9、南宋 玉乳丁紋珩

長11.4公分 寬1.7公分 厚0.45公分

南宋,西元1127-1279年
深赭色玉,略有黑斑。器狹而較平,器面周圍有弦紋為廓,內琢密集乳丁紋,
雙面同紋,其中一面因磨損而較不清楚,正中有一穿可供掛佩。

----------------------------------------------------------------

10、清 玉龍紋珩

長31.25公分

清,西元1644-1911年
玉質半透明,邊緣多處泛赭色。
長條弧形玉璜,單面琢以雲紋構成的龍紋,兩端為龍首。兩端並各鑽一小孔。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