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常見的器型 】 玉琮

古玉常見的器型

玉琮

======================================

1、玉琮的功用

考古發現最早的玉琮見於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
玉琮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廣東的石峽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現,
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出土的數量很多,
齊家文化是使用玉璧和玉琮的一個高峰,
漢代以後逐漸消失,
宋至明清仿古玉琮大量出現,
成為一種陳設的玉器。

《周禮・春宮・大宗伯》記載:
「以玉為六器,以禮天地四方;
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
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古人認為「玉」是上天山川賦予的恩賜寶物,
古人在祭祀、天子祭祀宗廟、兩國互相遣使通好往來等儀禮上,
使用的玉器稱為「禮玉」,
自夏朝開始發展,直到商周,
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禮玉文化」,
中國古代禮制的玉器為「六器」:
玉圭、玉璧、玉琮、玉璜、玉璋、玉琥。」

一、玉圭,是一種長方形玉片,下端平直,上端尖銳或平整。
二、玉璧,呈圓形,中間有孔洞,。
三、玉琮,是一種外方内圓中空的柱狀玉器。
四、玉璜,呈半圓形或窄弧形片狀。
五、玉璋,呈扁平長方形狀,一端是斜刀,另一端有穿孔。
六、玉琥,是一種刻有老虎紋樣或呈伏虎形的玉器。

中國古人認為「天圓地方」,
良渚晚期出現「天體崇拜」的信仰,
從出土、流散、傳世品可統計,
一些與天象有關的符號(如「鳥立祭壇」等),
只刻在「圓璧」與方柱形的「玉琮」上,
二者應是成組祭祀天地的禮器。

2、良渚文化的玉琮

良渚文化可分早晚二期,
良渚文化早期,距今5300年至4500年期間,
良渚文化晚期,距今4500年至4000年期間,
良渚文化早期,華東地區主要流行「動物精靈崇拜」的信仰,
而不是「天體崇拜」的信仰。
巫師穿戴各式雕琢動物紋飾的玉器,
期盼神靈動物的法力助人通神。

玉琮的形體大小高低不一,
一般早期矮,晚期高,
早期是單、雙環,
晚期發展出多環柱狀的高體玉琮。

良渚文化早期的玉琮造型像玉鐲,
只有一環或二環,
玉鐲外圍浮雕四個或四組「面紋」,
令圓鐲逐漸趨向方鐲,
內圓外方的單節或雙節方鐲,
但此時還用以套戴於巫覡(祭祀者)手腕或手臂上,
尚不具有祭祀地祇的功能,
所以不該稱之為「琮」。

直到良渚晚期,或經由「上層交流網」,
從黃河上中游獲悉「天體崇拜」的信仰,
良渚文化的方鐲才突然發展成高、方、重,
原本套在手腕或手臂上的玉方鐲,
突然蛻變成高方、厚重、孔小、紋簡,
無法套戴於臂腕的「玉琮」。

一些與天象有關的符號(如「鳥立祭壇」等),
只刻在圓璧與這種方柱形玉器上。
強烈顯示後者就是「玉琮」,
二者應是成組祭祀天地的禮器。

3、玉琮的器型

「琮」是呈方筒形,
中有貫穿的大圓孔,
內側為圓柱形的中空玉器,
呈外方內圓、上大下小的器型,
琮是良渚玉器中體積最大,工藝最精,
最富特色,最具權威性的玉器,
1986年在浙江省餘杭縣反山遺址中反山12號墓出土的玉琮,
是渚文化的玉琮之首,
故稱「玉琮王」,
現藏浙江省博物館,
玉琮呈黃白色,紋飾繁復精緻,
形為方柱體,內圓外方,
通高8.8厘米,
上下端為圓面的射,射徑17.1至17.6厘米,
正中有對鑽圓孔,孔徑4.9厘米。
重達6500克,
玉琮面上的「神人獸面」圖像面紋,
是部族信仰的「神徽」標誌,
在軟玉上用細密的陰紋線刻細「神人獸面」圖像。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古玉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

1、良渚文化晚期 玉琮 ( 國立故宮博物院 268件國寶 )

良渚文化晚期,西元前2600-2300年,
此件可能較晚成為清宮收藏,故未曾加配木座、或加刻御製詩,幸運地保留了四面所刻符號的大部份。
全器作厚實的、略呈上大下小的高方柱體。器表有明顯的線切割留下的凹漥。
除上、下射口外,分為十七節,每一節以四個近九十度的轉角為中軸,
向左右兩側各舖展最簡化的小眼面紋;全器共雕琢了六十八個小眼面紋。
 四個射口下的直槽上都刻有通神符號,多已磨蝕不清。只有一面菱形刻符尚稱完整,
相對的另一面原刻有長約7.93公分的「高柱與祭壇」符號,只有上半截的高柱部分比較清晰。

----------------------------------------------------------------

2、良渚文化早期 雕紋玉方鐲

寬8.24公分 高4.76公分 孔徑6.8公分
玉鐲外圍浮雕四個或四組「面紋」,令圓鐲逐漸趨向方鐲。
但此時還用以套戴於巫覡手腕上,尚不具有祭祀地祇的功能,所以不該稱之為「琮」。
 此器在清宮中曾加配銅膽、木座,用作花插。
外壁可能曾經盤摩與染色,內壁仍保持原有的青綠色。
方柱體,仍保留淺圓弧器壁。
紋飾分上下二節,各琢雙圈加三角形眼角的小眼面紋,長橫稜上琢多條平行線。
短橫稜上琢回紋。

----------------------------------------------------------------

3、良渚文化早期 雕紋玉方鐲

上寬6.5公分 下寬6.35公分 高8.2公分 孔徑5.5公分
這件玉鐲為略呈一端稍大的方柱體,仍保留淺圓弧器壁。
外壁分為三節,交替雕小、大、小眼。
整體觀之,此器可能曾被改刀。
原本應有射口,第一節小眼面紋應有二道長橫稜。
不知何故,此器射口消失?
第一節的第一道長橫稜被切割,修整成目前微內帶內縮的短射口。

----------------------------------------------------------------

4、良渚文化晚期 玉琮

上寬6.6公分 下寬6.3公分 高15.8公分 孔徑5.55公分

良渚文化晚期,西元前2600-2300年,

此件為清宮舊藏,全器琢成六節雙圈帶短眼角的小眼面紋,
短橫稜雕方轉的回紋以示鼻頭。
可能在明晚期至清代被染成深褐色,清宮配製銅膽木座,用作花插。

----------------------------------------------------------------

5、良渚文化晚期 玉琮

高16.2 上寬7.6 下寬6.9 上孔徑5.73 下孔徑5.5 壁厚約1.1公分

良渚文化晚期,西元前2600-2200年,

這件是典型良渚文化晚期玉琮,暗碧綠玉,夾深褐色斑。
琢作略帶上大下小的方柱體,內有上下直穿的大圓孔。
外壁雕五節小眼面紋。

----------------------------------------------------------------

6、陶寺文化 玉琮

高2.6公分 口徑5.8公分 底徑6.3公分

陶寺文化,西元前2400-2000年,
玉質,白泛黃局部有暗紅褐色條絲斑,玉質溫潤。
則內圓外方琮形,四面略外鼓,中孔徑雖比一般陶寺琮略小,
然全器形制風格仍屬陶寺者。
射口僅出一端,另一端切平,出射口的一端,
射口上曾經改作過,即在原來的射口上重新作出一射口圈,
形成兩圈口的現象,惟肩仍保持其原來的形態。附鎏金銅膽、木座。
附:此器可能原為一陶寺文化風格之玉琮,傳至後代為套緊於一附加物上,
而將圈口加以修改,並將另一端的射頸磨去。

----------------------------------------------------------------

7、陶寺文化 玉琮

寬7.1公分 高2.9公分 孔徑6.2公分 較厚0.6公分

陶寺文化,西元前2400-2000年,
灰青帶綠色玉質,一邊呈褐紅色。
內圓外方琮形,壁薄孔徑較大,射頸極短,射口內、外圈圓整,內孔壁磨飾光滑;
琮體四面中心略鼓,中央刻劃兩道平行線槽。附清代配做之鎏金蓋銅膽。

----------------------------------------------------------------

8、齊家文化 玉琮

高11.5公分 口徑6.3公分

齊家文化,西元前2300-1700年
青玉,沁作赭色及黑赭色。器身作柱形,內圓外方。樸素無紋。
內有清代配做的銅膽。

----------------------------------------------------------------

9、齊家文化 玉琮

長7.1公分 寬6.9公分 高12.3公分

齊家文化,西元前2300-1700年
全器盤色甚深,呈斑雜的深褐紅色,器面散布白色絲網紋,
似屬西北地區的緻密結構的蛇紋石,溫潤泛光澤。
內圓外方琮形,四面平整,射頸略短,
射口內圓外不圓,射口切斜,全器略傾斜,孔壁直而平滑。
一端射頸外圍陰刻清高宗題詩。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