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銅器】 民國 羲之愛鵝圖 刻銅 墨盒

【13銅器】

銅墨盒

盛行於晚清到民國的近百年時間,
盒身或盒蓋上都鐫刻文字或圖案,
多以名家的書法和繪畫為摹本鐫刻而成,
墨盒的尺寸都不大,
常見的尺寸差不多是1包香菸盒的大小,
墨盒合上蓋之後的密合度很高,
作為文具和雅玩之用,
將一團棉花放在墨盒裡,
再將磨好的墨汁倒入,
待棉花吸飽墨汁之後,蓋上蓋子,
墨汁經久不乾,隨時可用,
便於攜帶而得以逐漸流行,
清朝晚期到民國初年,
隨著書寫工具的改變,逐漸被淘汰。

刻銅

在清末至民國時期,
北京的刻銅藝術以陳寅生張樾臣姚茫父三人最著名,
人稱刻銅三大家。

三人中,陳寅生成就最大,
其名麟炳,
北京市人,
清同冶秀才,
通醫學,能書善畫,
首創在墨盒上的刻銅藝術。

鄧之誠《骨董瑣記》記載:
「京師廠肆專業墨盒者,推萬禮齋為最先,
刻字則始於陳寅生秀才。」

陳寅生的刻銅藝術纖細秀麗,
不論是花鳥魚蟲,還是山水人物都能遊刃有餘,
但其最主要的成就在於書法作品,
楷、行、草、篆諸體俱佳,
作品有楷書「蘭亭序」、「出師表」等。

======================================

民國 羲之愛鵝圖 刻銅 墨盒

高3厘米  長8厘米  高5厘米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