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官窯款識
永樂
永樂年製款
永樂時期的官方用瓷開啟了瓷器上標示年號款的先河,
部分單色釉瓷如白釉、紅釉的碗、杯、高足器以及幾件青花壓手杯的內底心,
可以看見「永樂年製」四字二行篆書款。
可以知道,瓷器底部加書皇帝年號款識的作法雖然在宣德時期才普及,
但從永樂時期即已得見,而這也是官方力量介入窯廠生產的具體展現。
永樂年號款識的多為「永樂年製」四字篆書款,
或用青料書寫,
或模印、或在胎骨上暗刻。
適於心 (明代永樂皇帝的瓷器) 導覽手冊 國立故宮博物院 第4頁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永樂官窯瓷器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明 永樂 甜白五龍紋葵瓣口碗
侈口,六瓣葵花形,深壁,上豐下削,平底,矮圈足。
內壁錐拱蟠龍五條,姿勢各異。
全器施白釉,釉色甜白。
圈足底緣露胎,碗心錐拱「永樂年製」四篆暗款,外加單圈。
明 永樂 甜白番蓮八寶紋撇口小碗
侈口微撇,深斜壁,器腹上豐下削,矮圈足。
盌內壁錐拱纏枝番蓮花紋,其上加飾佛教八寶,八寶紋飾在器壁上等距排列。
盌心錐拱篆體「永樂年製」四字雙行暗款,其外加飾勾雲紋一周。
全器內外壁通施甜白釉,胎骨甚薄,以其透光,俗稱半脫胎,自外壁可見內壁紋飾。
圈足足端露一圈黃褐色胎。
本件有倫敦展標籤編號「213」,曾於西元1935至1936年間出借至英國倫敦
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
明 永樂 甜白暗花雙龍紋茶鍾
茶鍾撇口,弧壁,矮圈足,通體施甜白釉,
內壁印飾雙雲龍紋,碗壁勻薄,圈足露胎,潔白細膩。
器心針刻「永樂年製」四字二行篆款,外加單圈,然刻紋淺細,不易辨識。
永樂撇口茶鍾造型端麗,釉色腴潤,亦為清代雍正、乾隆時期瓷胎畫琺瑯茶鍾的原型。
明代景德鎮官窯自永樂時期開始,白瓷的製作有了重大突破,
高嶺土中三氧化二鋁的含量增加,透明釉內減少助熔劑石灰石的成分,
避開了白釉泛青情況的產生,因此使產品潔白腴潤,與白砂糖的顏色相近,
故而有「甜白」美稱。
《點查報告》上,或依清宮舊名定為「永樂款白瓷脫胎暗龍茶鍾」
。明人言「品茶用甌,白瓷為良」,明代品茶圖上所用茶鍾亦以白瓷為多,
仇英〈東林圖〉(故畫000925)、唐寅〈煎茶圖〉(中畫000073)卷等皆描繪
撇口、敞口茶鍾,而與清代不同者,明代茶碗、茶鍾多帶朱漆托而不帶蓋。
這類撇口白瓷茶鍾為明代最常見的造型之一,也是清代琺瑯彩瓷茶鍾的原型,
直至今日工夫茶飲小茶杯造型亦多沿用,惟尺寸縮小而已,可謂茶杯的經典造型。
明 永樂 甜白雙龍紋高足杯
白瓷高足杯口部外撇,深弧壁,高圈足。
高足杯的胎壁十分細薄,器底與圈足則稍厚,通體施潔白溫潤的白釉,
只在足底著地處露胎,胎質細膩潔白。
器外壁平素無紋,內壁則隱約可見暗花五爪雙龍及雲紋。
器心印一單圈,外圍加飾花邊一周,圈內有「永樂年製」四字篆書款。
明 永樂 甜白半脫胎番蓮八寶紋葵瓣口碗
碗,六瓣葵花形,侈口,深壁,上豐下斂,平底,矮圈足。
薄胎,能透光,自外壁可見內壁紋飾,俗稱半脫胎。
內壁下半部錐拱纏枝番蓮花,上方加飾佛教八寶(八吉祥);
內底心外緣飾一圈蓮瓣紋,中央錐拱「永樂年製」雙行篆體暗款。
足沿露胎,餘器施白釉,釉色甜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