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器製作步驟】 十二、皮碢

古代玉器製作步驟

十二、皮碢

清 李澄淵 於清光緒十七年( 1891 )所繪《玉作圖》,
記錄描繪傳統制玉的主要步驟,
描繪了制玉人勞動操作的場面,
畫冊共含十二幅彩繪圖,
共分為十三道工序,
其 中「皮碢圖」 為第十二幅。

香港藝術館– 從璞玉到玉器

======================================

切、磋、琢、磨是玉器的製玉技法,
磨,是最後一道工序,
磨,是將雕琢完成的玉器外表仔細磨光,
磨,是用精細的木片葫蘆皮、牛皮沾珍珠砂漿,
把玉器加以拋光,
使賦予玉器溫潤的光澤,
「木碢」是磨光亮玉器表面,
「皮碢」是細細磨光玉器表面。

《玉作圖・皮碢圖》記載:
「此係皮碢磨亮上光之圖也,
確係牛皮為之,包以木碢之上納以麻繩,
大者尺餘見圍,小則二三寸不等,
皆用浸水寶料磨之。
皮碢上光後則玉體光亮温潤,
使鑑家愛之無窮,至此則琢磨事畢矣。」

玉工的兩隻腳輪流踏著登板,
靠麻繩牽動木軸旋轉,
桌子的一端放著一個盆裏盛了水的「解玉沙」,
玉工用手拿著雕琢完成的玉器,
抵住正在旋轉的圓形的轉盤,
這圓盤,是在木碢的外表,
包上牛皮,用麻繩縫好,
旋轉的「皮碢」,加上「解玉沙」,
能對各種玉器起拋磨的作用,
配用的「解玉沙」又稱「浸水黃寶料」,
顆粒最細、硬度也最低,
用「皮碢」加上「浸水黃寶料」對玉器作最後的磨光。

《玉作圖・皮碢圖・工具説明》記載:
「登板、繩、木軸、皮碢。」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