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常見款識
十、人名印款(晚清民國時期)
【紫砂壺的常見款識】 一、紫砂壺款識的演進
茶說壺途 -- 紫砂印款資料庫
---------------------------------------------------------------
日 奧玄寶《茗壺圖錄·款識》記載:
「款識或以詩句,或以古語,或以別名,或以堂亭齋館諸號,或印或否。
書體不一,大抵用真、行、草,間有用篆、隸者。
印文有朱白肥瘦諸體,
其錒印所在,或腹,或底,或流下,或把下,或蓋背,或蓋之外口,
無一定位置,各隨作家匠心而為之耳。」
製壺藝人在壺的壺底、壺蓋內、或壺把根處,
用刀鐫刻或蓋印,文字、圖案,
刻印有製壺人的落款,
如詩詞款、中國宜興款、圖案款、紀年款、
商標款、堂號款、吉語款、人名款等,
以便於識別紫砂壺作者。
明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記載:
「鐫壺款識,
即時大彬初倩能書者落墨,
用竹刀畫之,或以印記,
後竟運刀成字,
書法閒雅,在黃庭樂毅帖間,人不能仿,
鑒賞家用以為別。」
紫砂壺的款識,
早期的紫砂壺多無款,
明晚期才出現了款識,
明代流行刀刻款識。
時大彬起初請會書法者,用毛筆預先書寫一遍,
自己再用竹刀依毛筆筆畫雕刻,
後來熟練以後,竟以刀帶筆刻字,
因款識有自己的風格,
以致別人無法摹仿。
大約到明末清初,開始流行印章款,
大體經歷了由毛筆題寫、竹刀刻劃,
到直接運刀刻畫成字,
到用印章蓋印的演變過程。
明代紫砂壺刻款字體流行楷書,
多為竹刀所刻,
竹刀刻款泥會溢向兩邊,高出平面,留有痕跡,
金屬刀刻款是在壺平面以下。
紫砂壺的印章多數為陰刻,
陰刻的圖章敲打在半乾的泥坯上變成了陽文。
一般製壺藝人常在三個部位落款,
壺蓋為蓋印:落名款。
壺把為把印:落姓款。
壺底為底印:落姓名款。
印章款有兩種:
一是文字印章,
二是圖案印章,
印章的外觀是多樣性的,
有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橢圓形、異形或肖象形等,
如人形、獅形、葉形、鳥獸形、輪形、山水形、葫蘆形等。
======================================
1、清晚期 申錫製 朱泥 巨輪珠壺
---------------------------------------------------------------
2、民初 宜興松亭自造款 朱泥 虛扁壺
---------------------------------------------------------------
3、民初 裴石民 客齋 泥繪 文字花鳥圖 段泥漢君壺
---------------------------------------------------------------
4、民初 汪寶根 紫泥 木瓜壺
---------------------------------------------------------------
5、民初 陳盤根製 紫砂加藍白彩 朱泥 仿銅爐壺
---------------------------------------------------------------
6、民初 陳光明製 貼塑 紫泥 仿宣德爐壺
---------------------------------------------------------------
7、民初 陳光明製 上彩 描金 朱泥 葫蘆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