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前的陶瓷
長沙窯
唐代長沙窯利用銅作呈色劑作料繪製在瓷胎上,
在還原焰的原理下成功燒造了銅紅釉,
成為宋鈞窯和元明清銅紅釉的技術發源地。
將鐵、銅等呈色劑作料繪製在瓷胎上,
使瓷器上呈現褐、綠、醬、銅紅等色彩,
成為世界「釉下彩」裝飾的源頭,
唐代的瓷器以南青瓷、北白瓷為主,色彩比較單一,
長沙窯的釉下彩打破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與越窯、邢窯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態勢。
隨著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開發,
長沙窯、越窯、邢窯成為唐代三大貿易瓷,
長沙窯流行於長江中下游地區,
一條航線從寧波出口至朝鮮和日本,
另一條航線從廣州出口經東南亞,至印度和中西亞,
長沙窯在向外傳播的同時,也同時接受外國文化的影響,
運用了褐綠彩繪,
堆貼胡人、獅子、椰子樹等國外風格。
【文物的地理位置圖】 --- 二、唐代南方的窯口
======================================
一、燒造時間:
長沙窯創燒於初唐,
盛於中晚唐,
衰落於五代。
二、燒造地點:
長沙窯的窯址位於湖南省長沙銅官鎮一帶,
故稱長沙銅官窯,
又稱長沙窯。
三、燒造器型:
長沙窯是民間的瓷窯,
主要燒制民間生活用具為主,
器型有壺、罐、水注、碗、盤、碟、盆、鎮紙、
硯、盂、壇、薰爐、脈枕、人物、動物等造型玩具,
造型有圓形、花形、瓜蒂形、梭形等,
造型樣式新穎多變,
瓷塑的玩具更是生動活潑;
長沙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為水注,
器腹裝飾模印貼花褐斑,
或釉下彩繪花鳥紋、動物紋或書法文字紋等。
四、裝飾手法:
長沙窯裝飾方法有釉下彩、模印貼花、貼花、刻劃花、印花、鏤空和雕塑等,
其中以釉下彩最具特色,
長沙窯使用鐵、銅等呈色劑摻入顏料,
用毛筆在未燒制的瓷器上上繪飾圖案,
然後再覆蓋上一層釉並焙燒,
使色彩從釉下呈現豐富多彩的繪畫。
紋飾有文字和繪畫,
文字有民歌、詩文、諺語等,
內容反映出人民的生活情景和思想感情,
語言純樸,感情真摯,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繪畫有山水、花草、樹木、鳥獸、魚蟲、人物、園林景觀等題材,
有的用單線勾勒,有的用彩色渲染,有的用筆潑墨,
圖案清新自然,頗具生活情趣。
五、工藝特點:
長沙窯的胎土較鬆軟,
胎土呈黃灰白色,
胎面施化妝土以求光滑,
所以胎釉燒結不甚緻密,
有剝釉的及細開片現象,
釉色以青、綠、藍、醬、黃等色為主,
晚期也有白釉,
釉層較厚。
六、底足特徵:
底足以平底或餅底為主。
----------------------------------------------------------------
唐 長沙窯 黃褐釉 貼花 執壺
----------------------------------------------------------------
唐 長沙窯 褐紅釉 黑斑 腰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