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器的窯口 ---- 建窯

宋代瓷器的窯口

建窯

建窯是宋代名窯之一,
也是宋代八大窯系(鈞窯系、定窯系、磁州窯系、耀州窯系、
龍泉窯系、景德鎮窯系、建窯系、越窯系)之一,
在宋代以燒造鬥茶的黑釉茶盞而聞名於世。

文物的地理位置圖     ---     四、宋代南方的窯口

======================================

一、燒造時間:

建窯創燒於晚唐五代,
興盛於宋代,
衰落於元代,
至清代而終。

二、燒造地點:

建窯的窯址位於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一帶,
創燒於於唐代建寧府建安,
後遷往建陽,
在宋代時因屬建州建安縣,
因此稱為建窯。

三、燒造品種:

建窯主要燒制黑釉瓷、青瓷、青白瓷等,
其中以黑釉瓷聞名於世,
黑釉瓷的品種有「兔毫」、「油滴」和「曜變」及「鷓鴣斑」等。

四、燒造器型:

建窯燒造的器型以盞、碗、盤、碟為主,
兼燒盒、罐、壺、燈、爐、缽、梅瓶等。

五、宋代黑釉茶盞:

由於宋代鬥茶風尚盛行,
為襯托點茶的白色茶沫,以及便於分辨水痕,
厚胎保溫的建窯黑釉盞遂成為當時流行的品類,
宋徽宗《茶錄》說道:「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采色也。」
蔡襄《茶錄》說道:「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
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因此建窯燒製宮廷使用的黑釉茶盞,
茶盞底部刻印有「供御」或「進盞」字樣。

六、工藝特點:

黑釉盞的胎體厚重,胎土含鐵量高,
有「鐵胎」之稱,呈黑灰色、紫黑色,
胎土粗糙堅硬,露胎處色沉而無光,
器物內外施釉,器外壁施釉不及底,
釉色濃稠烏黑,帶有流動性,釉層上薄下厚,
外底邊有積釉流淌的垂釉痕跡。

建窯的黑釉屬於結晶釉,
含鐵量高達8%以上,
在1300多度的高温熔燒過程中,
使釉面產生奇特的花紋,
有類似兔毫毛的、如油滴的、如鷓鴣斑的、如曜變星空的。

七、造型特點:

建窯黑釉茶盞的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
有束口、斂口、撇口、敞口等,
外釉近底足,足底無釉而露胎,
圈足小而淺,
為淺玉環圈足,
有旋修坯紋,
修坯草率自然。

======================================

宋 建窯 黑釉 兔毫盞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