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的畫派】 四、什麼是揚州畫派?

中國歷代的畫派

 四、什麼是揚州畫派?

【中國歷代書畫名家】      汪士慎

======================================

1、揚州畫派的起始

揚州開始築城於春秋末期吳王夫差的揚州城,
歷經千年又由隋煬帝開鑿大運河,
貫通南北水路交通樞紐,
遂有「煙火三月下揚州」的美況,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
中國正處於社會蓬勃發展的康雍乾盛世,
揚州的鹽業也進入鼎盛時期,
富裕的鹽商們,熱衷於附庸風雅,
因而在揚州形成了,對藝術品的強大購買能力。

程邃、査士標、石濤這樣一批明代遺民畫家,
在他們藝術成熟的時期,都生活於揚州,
他們的清初創新畫派的藝術風格,
對揚州的後來者產生了重大影響。

2、揚州畫派的組成

當時活躍於揚州地區的一些職業畫家,
他們大多都出身於知識階層,
都以賣畫為生,生活清苦,
故多借畫抒發不平之氣,
其次,他們都注重藝術個性,
講求創新,強調寫神,
並善於運用水墨寫意技法,
畫面主觀感情色彩強烈。

並以書法筆意入畫,
重視詩、書、畫的結合,
每畫必題詩,
「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題畫詩能充分體現「書畫同源」。

他們繼承了石濤、八大山人,
清初創新畫派的畫風,
具有自己的風格和特色,
諸家在藝術上面,各不相同,
以標新立異的精神給畫壇注入生機,
抒發真情實感,
反對當時崇尚摹擬、泥古作風,
使得他們能夠形成一股強大的藝術潮流,
對後世水墨寫意畫的發展有着重要影響。

在當時世人的眼中視之,
與清初正統畫派風格不同,
遂有「揚州八怪」之稱,
代表人物有金農、黃慎、鄭燮、李鱔、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羅聘等8人,
在乾隆時代形成了揚州畫派,具體人數不止8人,
也包括華嵒、高鳳翰、阮元、邊壽民、陳撰、閔貞、李葂、楊法等。

3、黃慎

( 1687 - 1768 )
字躬懋、恭懋、恭壽,號癭瓢。
福建寧化人,寄寓揚州鬻畫最久,
家貧無以為生,遂放棄科舉,從上官周學畫,
方十八九歲,寄身蕭寺,
晝為畫,夜無得燭,從佛堂光明燈下讀書,
其藝既擅,出遊豫章,歷吳、越,
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後赴揚州鬻畫,
黃慎作畫,風格瀟灑自如,
線條喜盤曲飛動,極富奔馳之意,
為時人譽為揚州八怪之一,
為揚州畫派之佼佼者。

4、鄭燮

( 1693 - 1765 )
字克柔,號板橋,
江蘇興化人,
工詩文,善書畫,
竹石是鄭板橋最喜愛的繪畫題材。

他的書法獨樹一幟,
字體剞側,隨意揮灑,
他用隸書參以行楷,
非隸非楷,
單個字體看似歪歪斜斜,
但總體感覺錯落有致,別有韻味,
稱為「六分半書」、「板橋體」、「破格體
即取隸(八分)之六分半,
其餘一分半為篆、楷、草體,
人稱之為「亂石鋪街體」,
此其線條的表達與空間之構成,
乃運草書法而融會於行楷隸篆之中,
行筆之疾徐與字體大小相互參合,
使整幅的疊盪律動嫻熟而勃張,
並於放逸與凝鍊間,
是揚州畫派的重要畫家之一。

5、汪士慎

( 1686 - 1759 )
字近人,號巢林,又號溪東外史,
安徽歙縣人,
清代畫家,為揚州八怪之一。

一生清貧窮窘,酷嗜茶,性愛梅,
擅畫花卉,精畫蘭竹,更擅畫梅,
工篆刻、八分書,
刻印與高翔、丁敬齊名,
在詩、書、畫、印皆有很高的成就,
居揚州以賣畫為生,安貧樂道,
汪氏老年一目失明,
尚能揮寫自如,不失當年風韻,
著有《巢林畫集》。

汪士慎和高翔相交最密,
清 汪士慎《贈西唐五十初度二首》記載:
「猿鶴狐蹤不易同,到今誰复問窮通。
七條弦上知音少,三十年來眼界空。
每欲放杯還藉酒,不言生計轉如篷。
相交相愛垂垂老,朝夕過從風雨中。」

金農對他們的畫梅,曾讚賞道:
「舟屐往來蕪城,几三十年,畫梅之妙,得二友焉。
汪士慎巢林,高翔西唐,人品皆是揚補之、丁野堂之流。
巢畫繁枝,千花万蕊,管領灞橋風雪中;
西唐畫疏枝,半開嚲朵,用玉樓人口脂,抹一點紅;
良縑精楮,各臻其微。」

6、華喦

(1682 - 1756)
字秋岳,號新羅山人。
福建上杭人。初寓杭州,後客揚州鬻畫。
人物、山水、花鳥、草蟲無一不精。
雖與八怪同時,然筆墨卻了無霸悍氣習,
在揚州畫家中獨樹一格。

7、高鳳翰

( 1683 - 1748 )
字西園,號南村,晚號南阜、南阜山人。
山東膠州人,
清代書畫家、詩人,揚州畫派之一。

曾任安徽歙縣縣丞,去官後流寓揚州,
他的文學才華自幼就得到了認可,
而且繪畫、書法也頗有造詣,尤擅花卉畫,
觀畫技不輸前額,高氏攝畫壇奇人之一,
精於篆刻,善刻印,一生治印數千方,
他熱衷於硯台收藏,家珍藏千余方。

晚年,清乾隆二年丁巳年,他患上了部分癱瘓,
因右臂患痹病,改號丁巳殘人,
遂隱退揚州,寄居僧舍,
從此,他用左手作畫、寫字,
筆法更加大膽,筆愈蒼辣,
筆墨輕鬆,不拘成法,
款識的書法運筆瀟灑,氣韻流動,
觀其技藝實不傷肩,
形成了他獨特的筆法面貌。

7、阮元

( 1764 - 1849 )
字伯元,號芸臺(一號雲臺),又號揅經老人、雷塘庵主等,
江蘇儀徵人,
清朝政治人物,乾嘉學派經學家。

乾隆五十四年(1789)進士,
嘉慶三年(1798),任浙江巡撫,
後任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
道光十八年(1838)以體仁閣大學士退休,
諡號「文達」,
阮元是清朝中期的九省彊臣、三朝閣老、文宗大儒,
也是揚州畫派之一。

阮元一生廣引學者,普及文化,
以整理、刊刻、收藏圖書、振興學術為己任,
主編《石渠寶籍》二編,所見內府秘藏書畫,
遂記題跋並辨別真偽,作《石渠隨筆》,為鑑賞家所推重,
撫浙時,在杭州創立「聶經精舍」,
纂輯《經輯纂詂》一書,集我國訓詂學資料之大成,
阮元又收集藏書,藏於靈隱寺,設「靈隱書藏」,
後來於鎮江設「焦山書藏」,
作《杭州靈隱書藏記》、《焦山書藏記》、《焦山書藏書目》,
並親自參與修訂《書藏條例》,具有近代圖書館的性質,
在廣州創立「學海堂」,彙刻《學海堂經解》,刊刻有《宋本十三經注疏》。

======================================

清 南阜山人(高鳳翰)款 老人童子圖 紅絲硯

民 鄭燮 詩文竹石圖 石渠形 澄泥硯

清中期 華嵒 印文 (亞山上行)

清中期 阮元 印文 (頤性老人、不可以柱車)

明清中期 汪士慎 花鳥圖 水墨立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書畫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 華嵒 花鳥

【尺寸】(113.5x57.5公分)
本幅為羅家倫夫人張維楨女士捐贈,畫梧桐、翠竹併立,枝上復有雙禽棲息鳴叫。
通幅設色淺淡,乾濕並劑,極富鬆秀明麗的空靈之美。
毋怪有人讚譽其畫能與清初之花卉名家惲壽平並駕齊驅,
對清中葉以後的花卉畫影響亦十分深遠。

清 高鳳翰 大富貴圖軸

【尺寸】(133.6x74公分)
這幅畫描繪了盛開的牡丹。
紅白爭艷,筆下生出,無拘無束。
雖然銘文提到這是高錕用左手畫的,但風格仍然強烈而自由。
因此,他被列為中國藝術史上最不尋常的人物之一。
這幅作品創作於中國人58歲時,
描繪了盛開的牡丹,紅白相映。
當時高先生的右手已經癱瘓,
所以這裡的繪畫和頂部的題字都是用左手完成的。
筆墨隨心所欲,不拘一格。
碑文行筆瀟灑,運筆和諧,可見高氏左撇子的功力其實並不遜色於右撇子。

清 邊壽民 蘆雁

【尺寸】(125.5x62.5公分)

清 羅聘 墨竹

【尺寸】(86x50公分)

清 李鱓 松菊圖

【尺寸】(91.2x128.5公分)

清 李方膺 松竹梅

【尺寸】(22.4x27.3公分)

清 黃慎 人物

【尺寸】(79x107.9公分)
根據《史記》載,戰國時代,衛人荊軻於燕市結識擊筑名手高漸離,
兩人興味相投,嘗於酒酣之際,高氏擊筑,荊軻和而歌之,傳為一時美談。
筑的造型似琴,以竹擊弦而發聲,遂取名為筑。
黃慎此作,應即是圖寫此段故實。
由於左上方款署乙巳(1725),推知是卅九歲的作品。
畫為陳桂清先生捐贈。

清 黃慎 設色 山水

本幅為李石曾先生捐贈。
本幅畫紅桃、綠柳、拱橋、人家,高士乘舟穿流而來,
小屋已有人候客。桃柳為景,常會聯想及陶淵明。
本幅雖非以陶之詩文為特定題材,然作者題款,已有多處引用陶詩典故。
畫中景亦頗富世外桃源意境。
黃慎作畫,線條喜盤曲飛動,極富奔馳之意,幅中巖石皴法即是。
畫樹線條盤曲飛動,筆法縱逸,與糾結的草書款識互相輝映,並稱佳妙。

清 鄭燮 竹石

這幅畫中的石塊造型瘦硬,竹竿挺拔,竹葉蕭疏,
充分表現了竹子孤高不屈的性格。
全作用筆蒼勁有力,用墨酣暢淋漓。
畫幅左側鄭氏款識的字體剞側,隨意揮灑,正是他得意的「六分半書」。
全作書畫結合,天趣盎然。本幅為黃君璧先生捐贈。

清 鄭燮 墨竹

【尺寸】(137x69.5公分)

清 鄭燮 蘭石

【尺寸】(111x29.3公分)

清 鄭燮 六分半書懷素自序中堂

【尺寸】(190.5x105.2公分)

馬宗霍書林藻鑒謂。板橋始學鶴銘。山谷。
后以分書入行楷。縱橫馳聚。別成一格。與金冬心異曲同工。
蔣士銓謂。板橋作字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翻。故觀其書如賞其畫。
或謂之雪柏風松挺然而秀出于風塵之表。或稱秋花依石。野鶴戛烟。自然成趣。
板橋此書。小大由之。疾徐輕重亦由之。融諸筆法筆式。
觀其書。詞氣甚壯。筆勢匹變。
是典型的六分半書。即俗稱的板橋體。或破格體。
此其線條的表達與空間之構成。乃運草書法而融會於行楷隸篆之中。
行筆之疾徐與字體大小相互參合。
使整幅的疊盪律動嫻熟而勃張。
並於放逸與凝鍊間。自然展現了板橋的才分與氣格。

妙品常掛。故而上截隳之數字。為下半及鈐印則完好。
內容書唐僧懷素自敘文。茲錄如后。
夫草稿之作。起於漢代杜度崔瑗。始以妙聞。迨暨乎伯英。
尤擅其美。羲獻茲降。虞陸相承。口訣手授。以至于吳郡張旭長史。
雖姿性顛逸。超絕古今。而模楷精詳。特為真正。真卿早歲。
常接游居。屢蒙激昂。教以筆法。此幀雖失之全貌。蓋難復矣。
惟國基先生鑑家供養。不忍於神跡損。故倡議勉難為之。原擬依樣補闕。
卻知其難為而退。今則小楷書之以全其空。上則篆書題額。
即此或不免於不類之誚耳。卜茲陳宗琛并誌。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