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時期的古錢幣 】 一、先秦時期的錢幣

中國各時期的古錢幣

 一、先秦時期的錢幣

先秦時期的錢幣,包括兩大時期:
1、商周錢幣萌芽時期,
2、春秋戰國紀地錢幣時期。

1、商周錢幣萌芽時期:
主要是金屬貝和青銅鏟幣;
金屬貝仿自天然海貝,
青銅鏟幣與一般工具鏟十分相似,
錢綜上沒有文字。

2、春秋戰國紀地錢幣時期:
金屬鑄幣在春秋戰國時期得到了大量使用,
錢幣上出現了文字,
錢幣上的銘文主要是紀地性質,
此類錢幣統稱為紀地錢幣,
這一時期錢幣的種類進一步增多,
最後形成我國先秦時期銅鑄幣四大系統:
1、貝幣(蟻鼻錢),2、圜錢,3、刀幣,4、布幣。

----------------------------------------------------------------

1、貝幣

當貨幣的觀念尚未形成前,
人類早期的商業行,
是較原始的「以物易物」的行為。

隨著漁獵、畜養以及種植等技術不斷的發達,
物資越來越多樣化,
以物易物的方式逐漸不足以滿足人類的需求與交易行為,
貨幣的觀念逐漸發展出來,
最早期是以貝殼做為貨幣的代表與單位 ,如貝幣。

貝幣是中國最早的貨幣,
也稱為「貝化(貨)」,
西漢時代文獻曾記載:
先民、古者,是以龜、貝為貨幣的,
貝幣通常是以完整貝殼,
或者人為加工成特定形狀。

被最廣泛的用作貨幣的貝殼是「貨貝」,
作為商品交換而逐漸產生,
在新石器時代,以貝作為貨幣使用,
是在夏代已取得了貨幣的資格,
商朝和西周還繼續使用。
到秦始皇統一貨幣,
才退出歷史舞台。

多少貝殼可以代表多少的貨物價值,
天然貝的計量單位是「朋」,
五貝為一,十貝為一」。

許多與財物或經濟活動有關的漢字都從「貝」,
如寶、賞、賜、財、貨、買、賣等。

圖片資料來源機關:PICRYL全球最大的公共領域媒體搜尋引擎

仿製貝幣

最早的貝幣是天然海貝,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貨幣流通的需要,
還出現了人工製作的石貝和銅貝。
在中國先秦時期,夏商直至西周初期,
貝幣都被是廣泛使用,
商代中後期,隨著商品交換規模的擴大,
海貝數量出現了相對不足,
因此「仿製貝幣」開始出現。

「仿製貝幣」又稱仿貝,
中國先秦時期使用,
玉、石、蚌、骨、泥、金屬等材料,
模仿貨貝形狀製作的一種貝幣。

圖片資料來源機關:PICRYL全球最大的公共領域媒體搜尋引擎

玉貝幣

用玉或玉髓磨製而成的貝幣,
由於玉石的特性,玉貝質地堅硬,表面有光澤,
根據玉質的不同,可能呈現灰白、油墨、翠綠等不同的顏色,
玉貝的形狀通常與貨貝相似,但製作較粗,
有些玉貝腹部中間會磨有縱溝,
石貝的腹部中間都磨有豎線,
豎線兩側刻有模仿貨幣紋理的橫紋,
玉貝的小端多鑽有孔。

【11古玉】   碧玉 玉貝幣

蟻鼻錢

又稱鬼臉錢,
是中國戰國時期楚國地區流通的銅幣,
蟻鼻錢長約2公分、寬約1.5公分,
形狀像似海貝,是從貝幣演變而來的,
錢幣的正面有陰文,下端有孔,但大多未穿透,
文字多見為「咒」「紊」,
也有「行」、「安」、「君」、「忻」、「金」、「匋」、「貝」、「三」等銘文,
楚國銅貝中的「咒」字貝占99%以上,
其次是「紊」,其餘銘文很少,
因像人臉形狀,所以又稱鬼臉錢,
蟻鼻錢隨楚國疆土的逐漸擴大,
流通範圍逐漸在長江中下游一帶,
形成了獨立的貨幣體系。

【09古幣】   仿製貝幣   ---   「咒」「行」字 蟻鼻錢

----------------------------------------------------------------

2、圜錢

圜錢
也稱圜金、環錢,
又稱「圜化(貨)」,
是中國戰國時期鑄行的一類圓形銅質貨幣,
它起源於三晉地區,
主要流通於戰國時的秦國和魏國。

圜錢圓形,中央有一個圓孔,
圜錢的正面鑄有銘文,
反面則無任何文字,
圜錢形制演變的來源,
源自新石器時代的紡輪和玉璧,
圜錢是照另一種自然物貨幣玉璧、玉環的形狀製造的,
遂漸發展演變至戰國時期的銅製的圜錢。

初期圜錢的穿孔比較狹小,以後逐漸變大,
因此具有既不容易折斷,又便於穿索,
利於攜帶和清點,使用起來比較方便,
圜錢有兩大類:
1、圓形圓孔,比較原始,
2、圓形方孔(由圓形圓孔逐漸演變而成)。

圜錢的形狀遂漸發展為方孔錢,
方孔錢由圜錢演變而來,
又稱「孔方錢」、「圓形方孔錢」、「方孔圓錢」,
是古中國錢幣中最常見的一種,
一般以銅鑄造,故俗稱銅錢。

秦朝統一全中國的貨幣,
全國鑄行半兩錢的方孔錢,
半兩錢的生產得到了規範化,
方孔錢一直是中國流通貨幣的最主要貨幣形制,
直至清朝末年該地位才被銀元所取代,
中國最晚的方孔錢是民國時期部分地區鑄行的民國通寶,
更成為之後幾千年間東亞地區貨幣的主流,
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和地區均曾鑄行方孔錢。

【11古玉】   青玉 玉圜錢

----------------------------------------------------------------

3、刀幣

又稱刀錢,
由古代生產工具的刀演變而成,
刀是古人的農具、手工工具、日常用具,
與上古時代漁獵生活有關,
刀幣由刀首(尖銳)、刀身(弧形微彎)、刀柄、刀環四個部分組成,
刀首近於三角形,刀身和刀柄近於長方形,刀環呈圓形,
刀之緣以外廓。

刀身上面鑄有大篆文字,
因字數不同又有「三字刀」、「四字刀」和「六字刀」之稱,
文字主要分為下列六種:
「齊去化」、「齊之去化」、「齊返邦長去化」、
「節墨去化」、「節墨之去化」、「安陽之去化」等六種,
節墨、安陽都是齊地,
「去化」即「法貨」二字,也就是法定貨幣的意思。

刀幣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齊國,
戰國時期,隨着齊國疆土的擴大,
齊國的刀幣已流通於齊、燕、趙等國,
刀幣因為鑄地不同而形體不同,
而形成了「齊刀」、「燕刀」、「趙刀」三大系列。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錢幣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 「布刀」泉幣

長約13.5公分

----------------------------------------------------------------

4、布幣

俗稱鏟布、鏟幣,
布幣源於青銅的鏟形農具,
為農耕生產交易的貨幣,
西周末期始鑄,
春秋、戰國時期流通的貨幣,
主要流行於周王畿和韓、趙、魏三晉地區,
燕國、楚國也有鑄造。

「錢」字的本義,
是古代鏟形的農具,
最早的錢的樣式是模仿鏟形的,
字古代又寫作「鎛」,
「布幣」的「布」為「鎛」(音同博)同音通假,
其外型似古代挖土的農具「鎛」。

布幣的形態與農具鏟子十分接近,
最上端的部位為首部,
首部以下兩側為肩部,
肩部下部兩側為足部,
足部之間為襠部,
布面都有文字,系地名或地名加其他文字,
商周金文可說是正統的官方文書,
而貨幣文字則具有較強的民間性,
「空首布」的幣文與甲骨文相似。

「空首布」
是布幣的分支,
因為上方保留農具裝柄,
中空的銎(音同穹),
其首中空,所以稱為空首布,
「空首布」,西周末始鑄,春秋晚期以後盛行,
長柄的空首布主要出土於河南汲縣,是春秋末期晉國所造。

「聳肩尖足空首布」
這種長柄空首布因為肩部尖聳,
足部尖銳,加上突出的長柄,
所以不僅容易斷裂、傷人,而且面積大,厚度薄,不利攜帶與儲存,
多出土於今山西侯馬、稷山、運城,和河南汲縣等地,
是春秋末晉國或戰國初趙、魏等國所鑄。

「平肩弧足空首布」
一種為短柄平肩弧足式,
或短柄斜肩弧足式,
鑄造年代約在戰國中期,
多出土於今河南洛陽、宜陽、新安、洛寧、伊川、孟津等地。

「平首布」
空首布的銎(空首),由於工藝改進、簡化,
而改為平首布,
平首布出現於戰國初期,
平首布盛行於戰國中、晚期,
足部從尖足變為方足、圓足,
襠部從弧形變為平直狀、尖形狀、橋梁狀等。

戰國 「布錢」泉幣

長5.9公分、寬2.2公分

戰國 「布錢」泉幣

長5.6公分、寬2.1公分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