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著名繪畫作品】 唐 周昉 唐人宮樂圖

歷代著名繪畫作品

唐 周昉 唐人宮樂圖

作品名稱:唐人宮樂圖
作品作者:周昉
創作時間:唐代
原作尺寸:48.7 x 69.5厘米
原作材質:絹本,設色
收藏位置: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歷代著名畫家】      周昉

======================================

《唐宮仕女圖》

是唐朝畫家張萱周昉創作的5幅仕女畫合稱,
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張萱
一、《虢國夫人遊春圖》(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二、《搗練圖》(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周昉
三、《簪花仕女圖》(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四、《揮扇仕女圖》(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五、《唐人宮樂圖》(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

----------------------------------------------------------------

《唐 周昉 唐人宮樂圖》

畫中描繪了女樂十二人,
後宮嬪妃十人,圍坐於巨型方桌四周,
品茗奏樂的盛況。

巨型方桌中央放置了一座大茶海,
一位仕女正拿著一個大茶勺舀茶湯於茶碗內,
其它仕女正在品茶賞樂。

中央四人,則負責吹樂助興,所持用的樂器,
自右而左,分別為篳篥、琵琶、古箏與笙,
旁立的二名侍女中,還有一人輕敲牙板,為她們打著節拍

桌面上另置有羽觴,
茶酒可同時飲用,
並配以茶果,有的品茗,
也有的在行酒令。

蜷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音樂驚擾到。

圖中席面壺門式大案,腿下有托泥,
形成箱形榻體,四邊有鏨花的銅包角。

仕女側坐月牙凳子,是唐代新興家具,
專為​​貴族婦女所坐,
長方凳面為竹藤類的編織物,施錦緞坐墊,
凳身和凳腿裝飾繁複,
凳的四角及腿腳都有提出雕飾,
凳腿內側飾以花卉圖案,內部為橢圓雕花腿,
兩腿之間形成一個器門結構,凳腿之間有尖孔,
腿腳筆直,為直角線,
四足皆有華麗雕飾,腿間墜以彩穗,
外觀裝飾追求華麗正與唐代風尚相符合。

畫中人物她們各箇體態渾圓,臉如滿月,
雙眉作細細的八字型,開臉留「三白」,
寬袖上衣,披帛斜倚,長裙高及胸部,
前面四人,和側彈琵琶的一人,
髮髻梳向一側,是為「墜馬髻」,
有的把髮髻向兩邊梳開,
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
左方中央的一人,則頭戴花冠,
應是地位最高的一位。

不過,無論宮嬪或侍女,
每個人頭頂都插著各式梳子,
如溫庭筠的詩句: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
形容的正是婦女頭上的華麗飾物。
但每個人臉上漠然的神情,
卻又道盡了宮中日月的無奈。

桌案上擺放紅黑相間的「羽觴杯」,
和綠色呈花瓣形的酒器,
「觴」即酒器,
又因兩側有耳,就像鳥的雙翼,
故名「羽觴」。

左上方的侍女右手夾持著一支酒籌,
筵席上飲酒一輪謂之一巡,
用籌子記巡數,稱之酒籌,正作勢要轉動,
藉以決定下一位喝酒的人是誰。

唐代飲茶的方式主要是煎茶法,
需經過備茶、炙茶、碾茶、煎水、投茶、煮茶等程序,
餅茶,經炙烤、冷卻後碾羅成末,
初沸調鹽,二沸投末,並加以環攪、三沸則止。

茶葉先經過蒸熟、搗碎、焙烤製成茶餅,
備茶時將茶餅用火灸烤,
烤後等冷卻後,用茶碾磨成粉末,
用茶羅過篩,
用風爐和湯釜加水煮成茶湯,
其中也可加入鹽、米、薑、奶、香料等一同煎煮。

茶湯是煮好後放到桌上的,
之前所有的煮茶過程,
由侍女們在另外的場所完成,
將調好的茶湯盛入大茶海中,
再以長杓分茶,盛入茶碗供飲,
適用於人多盛會時。

茶盞為碗狀,有圈足,方便把持。

花鈿妝

花鈿ㄉㄧㄢˋ,
又稱「花釷」、「花鑀」、「額花」、「眉間俏」、「花子」、「面花」,
是中國傳統妝飾,
一種常飾於額頭的額飾,
也施於眉間、眉心、兩鬢。

先秦時期,婦女在臉上黏貼飾物,
或描繪裝飾圖案的風俗,
這種化妝方式在西周已經出現,
漢代時這種在臉上繪畫圖案面妝很很流行,
至隋代,婦女會在臉上貼花子,
唐至五代十國是花子的全盛時期。

花鈿由金、銀、貝、紙或其他材料,
雕鏤、裁剪成薄片,
顏色則以紅、黃、綠為多,
如金箔製作的為金鈿,
翠綠色羽毛製作的為翠鈿,
黃色材料製成的則為花黃。

與此類似的面靨、妝靨則是由胭脂塗成,
但兩者有時會混用,
於面上繪上圖案的面妝,
最簡單的「花鈿」只是一個小小的圓點,
複雜的則以各種材質剪製成各種花朵形狀,
其中尤以梅花形為多見。

「花鈿」還有各種繁復多變的圖案,
有花、鳥、蝴蝶等各種形狀,
有的形似牛角,有的狀如扇面,有的又和桃子相仿,
複雜者則以珠翠製成禽鳥、花卉或樓台等形象。

桃花妝

即在化妝時先抹白粉,
再塗胭脂,胭脂往往塗抹於面頰部位,
妝成後兩頰呈桃紅色,
額頭、鼻子和下顎三處均呈白色,
所以對古代仕女面部的描繪有「三白」之說。

髮髻

畫中人物的髮式,有的髮髻梳向一側,是為「墜馬髻」,
有的把髮髻向兩邊梳開,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
有的則頭戴「花冠」。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