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茶葉歷史】 七、宋代的點茶法

中國的茶葉歷史

七、宋代的點茶法

茶盛於宋

宋 蔡絛《鐵圍山叢談.卷第六》記載:
「茶之尚,蓋自唐人始,
    至本朝(宋)為盛;
    而本朝又至祐陵時益窮極新出,而無以加矣。」

宋徽宗趙佶著有《大觀茶論》,
對茶的產地、採製、烹調、品質有詳細的記述,
其中「點茶」一篇詳細記述了鬥茶的風尚,
反映出北宋以來我國茶業的發達程度,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所以宋代朝野都以飲茶為樂。

《宋史.食貨志》記載:
「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

宋朝時期茶葉整體可分為兩大類,
其中,片茶是團餅茶,
散茶則為蒸青的散葉茶,
不搗不拍成形,直接烘乾,
又稱葉茶、草茶、茗茶。

唐朝以生產團餅茶為主,
北宋仍以生產團餅茶為主,
直到南宋後期以後,
散茶才漸漸發展。

----------------------------------------------------------------

點茶

末茶點飲法是宋代主導的飲茶方式,
點茶是宋代的主流茶藝,
點茶是把湯瓶裏煮好的水注入茶盞中,
注水為點,故名點茶。

一、備器、洗茶、擇水、取火、候湯、熱茶盞。

二、炙茶、碾茶、磨茶、羅茶、

1、炙茶

唐 陸羽《茶經.五之煮》記載:
「凡灸茶,慎勿於風燼間灸,熛焰如鑚,使炎涼不均。
    持以逼火,屢其飜正,候炮出培塿,狀蝦蟇背,然後去火五寸。
    卷而舒,則本其始又灸之。
    若火乾者,以氣熟止;日乾者,以柔止。」

灸烤餅茶時,不要在飄忽不定的火來烤,使茶受熱不均勻,
烤餅茶時要靠近火,不停地翻動,
等到烤出像蝦蟆背上的小突起,然後離火五寸,
當卷曲的茶餅又伸展開,
再按先前的方法,要靠近火,不停地翻動,
如果製茶時是用火烘烤的,以烤到冒熱氣為度;
如果製茶時是用太陽曬的,以烤到柔軟為好。

2、碾茶

碾碎餅茶成茶末,茶碾是碾茶器,在煮茶時,供碾碎餅茶之用。

3、磨茶

磨茶是將茶末磨成茶粉,茶磨是供磨茶之用。

4、羅茶

茶羅即是茶篩,
由蓋、羅、抽屜、羅架、器座組成,
餅茶經茶碾碎成碎末後,
用茶羅來篩茶。

三、調膏

調膏是鬥茶的第一個環節,
調膏之前先溫盞,使茶盞熱而茶難冷,
點茶是煮水不煮茶,將茶末適量入盞中,
再把湯瓶裏煮好的水注入茶盞中,
首先是注入少許水,加以攪動,
使茶膏像融膠那樣有一定濃度和粘度,
這叫「調膏」,此後才注入煮好的沸水。

四、注水點茶

調出茶膏,繼續注水,注水的速度先慢後快,
把煮好的水注入茶盞中,這是點茶過程中一個關鍵環節,
點湯時要注意持瓶手臂的靈活運作,
要有節制,落水點要準,注時水從瓶嘴中噴薄而出,形成水柱。

五、茶筅攪拌

茶筅,是由一截竹筒經精細切割製成,形如竹刷,
用以在點茶過程中攪拌茶湯,使末茶和水均勻混合,
並產生一層湯花(沫餑、泡沫)。

用「茶筅」快速擊打茶湯,
使茶盞中泛起大量白色「湯花」(沫餑),
攪拌的力度先輕後重,
熟練地運用腕力和指力,往同一個方向旋轉著攪拌,
一邊攪拌,一邊上下敲擊,
如此點茶,茶湯才是均勻的,泡沫才會浮到最頂層,
茶湯表面才會形成久久不散的細點和花紋,不但好看,還特別好喝。

唐 陸羽《茶經.五之煮》記載:
「沫餑,湯之華也,
華之薄者曰沫,
厚者曰餑,
細輕者曰花。
如棗花漂漂然於環池之上;
又如迴潭曲渚青萍之始生;
又如晴天爽朗有浮雲鱗然。
其沫者,若綠錢浮於水渭,又如菊英墮於鐏俎之中。
餑者,以滓煮之,及沸,則重華累沫,皤皤然若積雪耳。
《荈賦》所謂「煥如積雪,燁若春𧀮」,有之。」

茶湯的湯花是茶湯的精華,
湯花薄的稱沫,
湯花厚的稱餑,
湯花輕細的稱花,
茶湯的湯花沫餑有的像浮萍,
也有的像浮雲,
又如水邊的萍錢、菊花落在茶碗中,
也有的層層白沫,皤皤然若積雪,
茶湯嫩綠中帶著白色,似雪的湯花浮於其上,
二者相互映襯,最具色香味。

----------------------------------------------------------------

鬥茶

點茶是將熱水注入盛有茶末的茶盞,
攪拌使成乳狀的茶湯,
再依其湯花評判茶之優劣,
鬥茶是要比試點茶技巧的高下。

宋徽宋《大觀茶論》記載:
「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真,青白為次,
  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

鬥茶先鬥色,茶色貴白。

宋 蔡襄《茶錄》記載:
「建安鬥試以水痕先者為負,對久者為勝,
  故較勝負之說,曰:相去一水、兩水。」

鬥茶再比咬盞,
建安一帶人們比賽點茶,茶杯邊沿先出現水痕的就算失敗,
長時間不出水痕的就算勝利,
所以用鬥茶比較誰勝誰敗,也只是相差一水兩水而已。
是指浮在茶湯裡的「湯花」(沫餑)要豐滿並消退緩慢,
也是所謂「湯花」(沫餑)要耐久。

宋 劉松年 茗園賭市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局部

宋 劉松年 鬥茶圖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

黑釉茶盞

宋徽宗《大觀茶論》記載:
「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

宋徽宋認為茶盞中,以福建的建窯黑釉兔毫茶盞為最好。

宋 蔡襄《茶錄》記載:
「茶色白,宜黑盞,
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
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
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

茶色力求純白,所以適合使用黑色茶杯。
建安製造的茶杯顏色黑中帶紅,
釉表面上的黃色條縷細絲紋,形狀如同兔毫,
故宋人稱之為兔毫茶盞。

它的坯胎略微有點厚,茶盞預熱後,
長時間都不會冷卻,是鬥茶最好器具。
其他地方出產的茶杯,有的坯胎薄,
有的顏色紫紅,都比不上建窯黑釉兔毫盞。
還有一種青白色的茶盞,鬥茶自然不用它。
蔡襄《茶錄》力推建窯黒釉盞胎厚耐高溫、導熱慢,
黒釉可襯茶湯之白,便於觀茶色、驗水痕。

建窯 黑釉兔毫盞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

宋代茶坊酒肆

南宋 吳自牧《夢梁錄.卷十六.茶肆》記載:
「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店面。
    四時賣奇茶異湯,
    冬月添賣七寶擂茶、饊子、葱茶,或賣鹽豉湯,
    暑天添賣雪泡梅花酒,或縮脾飲暑藥之屬。」

宋代鬥茶之風盛行,北宋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一書,
記載北宋徽宗年間,開封城內到處可見的茶坊酒肆景觀,
南宋 吳自牧《夢梁錄》一書,敘述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
城國子監旁之茶湯巷,整條街有多達幾百家的茶坊。

清明上河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