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高古瓷】
鞏縣窯
【古代瓷器的窯口】 鞏縣窯
======================================
唐 鞏縣窯 絞胎黃釉 座獅
高 23.5cm/橫12cm / 縱15cm
底座和獅子是先分開製成,然後沾接在一起,再拼貼木紋的絞胎土於表面,
最後再施一層透明黃釉,入窯焙燒而成。
底座上方挖有一洞,為使焙燒時的氣體導流;
底座側邊各挖有一洞,窯工可穿杠扛抬瓷器,也可使焙燒時的氣體導流。
施釉不到底,所以底足無釉,底足凹凸不平,
有磨損痕跡,小部份流釉到底足,所以底足有窯沾。
因為燒造溫度不是很高,所以胎質為陶胎,
胎骨用指甲刻劃,能留下刻痕。
但胎骨經歷千年四季溫度的熱脹冷縮,產生出一種「凝聚現象」,
它和在高溫下燒出來的不一樣的,高溫燒出來的「比重較大」;
但經歷千年所留下的「凝聚現象」,它拿起來比較輕,
看起來比較乾燥、比較膨脹,實際上卻是堅實,敲擊能發出清脆的聲音。
絞胎胎土是由白色與褐色兩種不同顏色的瓷土,
像絞麻花一樣相間揉合在一起,於是胎土就形成了像癭木紋一般的紋理。
施上透明黃釉後,絞胎胎土就變得像癭木製品,如同黃花梨木的條紋圖案。
在上釉和沒上釉的交接地帶,可明顯看出絞胎胎土原色,
和透明黃釉下呈顯黃花梨木紋理,這兩者之間有明顯的不同。
施透明黃釉後,底座下方有「流釉」和「積釉」的現象,
在有積釉的地方,呈顯出較深的褐黃色,未積釉的地方,呈顯出一般的黃色。
這種流釉和積釉的情形,符合古代「礦物釉料」高溫燒製下,所呈顯出來的特徵。
「蛤蜊光」是釉面歷經千年歲月的衍化,出現晶裂現象,
晶體排列不在同一平面上,在自然光的照射下,而呈現出多種色彩,
如同蛤蜊內壁的多彩暈色的光澤。
在寶石學中「蛤蜊光」也稱為「暈彩效應」或「彩虹效應」,
是由於石英礦物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內應力,而在其內部產生「晶裂現象」;
在自然光的照射下,「晶裂裂隙」對可見光的光波,因「薄膜干涉」的作用,
使某些光波減弱或消失,使某些光波加強,而呈現出如同蛤蜊內壁的彩暈。
自然界中「薄膜干涉」而產生彩暈,常見的例子有石英礦物的「彩虹水晶」、
「肥皂泡泡」、「水面上的油漬」、「CD 的表面」、「蛤蜊內壁薄膜」等等。
絞胎獅「釉料」的化學成分主要為二氧化硅SiO2,和石英礦物成分相似,
所以也會產生因內應力而產生的「晶裂現象」。
使用 OMA-100X 折射光微觀痕跡鑑別儀,在折射光功能,
45度角側視下,到處可見清楚的「蛤蜊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