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前的陶瓷】 ---- 鞏縣窯

唐代以前的陶瓷

鞏縣窯

鞏縣窯是生產產品以白瓷為主,
同時也燒製低溫陶器,包括唐三彩及絞胎瓷,
鞏縣窯是生產唐三彩的主要窯口,
鞏縣窯於唐代生產規模龐大,
製品甚至遠銷海外。

【文物的地理位置圖】     ---     一、唐代北方的窯口

======================================

一、燒造時間:

鞏縣窯創燒於北朝,
發展於隋代,
盛於唐代,
衰落於五代。

二、燒造地點:

鞏縣窯的窯址發現於河南省鞏義市,
小黃冶村、鐵匠爐村、白河鄉,
鞏義市原名鞏縣,
因此稱為鞏縣窯。

三、燒造品種:

鞏縣窯於隋代生產青瓷,
唐代生產白瓷、黑瓷、絞胎瓷、
唐三彩及黃、綠、藍等單色釉陶器,
白瓷中有一部分是作為貢品。

四、燒造器型:

鞏縣窯的器形有碗、盤、壺、瓶、罐、枕、盤口瓶、
盒 、缽、杯、豆、人物動物雕塑以及玩具等。

五、裝飾手法:

碗的特點是侈口,有的口緣作四花瓣形,碗裡壁沿花瓣口凸起四條直棱。
盤的特點是直口,多見平底淺盤,口緣四花瓣形,缺口處凸起成四條直棱。
絞胎胎土紋理多模仿漆器紋理。

六、工藝特點:

青瓷器外壁施釉不到底。
白瓷胎色灰白,釉色白膩,釉質佳。
黑瓷胎體厚重,胎土白,釉色黑,內施白釉,
唯口緣露胎,修胎精細,製作規整。
唐三彩胎土呈灰白色,是先燒素胎,再掛彩燒製,
釉色有黃、綠、紅、藍、白、褐等多種。

七、底足特徵:

器物底足多為平底、玉壁底、淺圈足、園餅狀突足等,
墊燒支架有三岔支具、長方形墊具、圓形托珠
器物內或足底一般有,3到4個墊燒痕。

----------------------------------------------------------------

唐 鞏縣窯 絞胎黃釉 座獅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