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宋瓷(南方)】 龍泉窯 --- 北宋早期 龍泉窯 淡青釉 雲氣紋 盤口壺

【03宋瓷(南方)】

龍泉

北宋早期龍泉窯特點:

龍泉窯創燒期可推溯至三國晉代,
龍泉窯於五代、北宋早期為開創時期,
龍泉青瓷受越窯影響,
在造型或紋飾方面,
多沿襲仿造越窯青瓷,
篦紋刻畫技藝純熟。

早期龍泉青瓷較粗糙,
五代龍泉窯漸趨成熟,
但窯址仍屬少量小規模生產,
胎釉質量提升,產品以日用器皿為主。

北宋早期龍泉青瓷常見越窯遺風,
窯址數量大增,
北宋早期,瓷業集中在龍泉市金村和慶元縣上垟兩縣,
交界處的溪流兩旁的山坡上,
共發現生產淡青釉瓷器的窯址8處,
器形規整、細巧、多樣、品質提高,
釉面均勻光潔,釉層較薄,透着淡淡的青色的淡青釉
釉質為含鈣量高的石灰釉,不失透(透明度高),
因容易流淌,所以施釉較薄,釉層薄而透明,
薄胎,底部用墊環支燒,
有些還經過刻劃修飾,刻花線條纖細,並用篦紋刻畫,
飾以稜線分隔,稜線分雙線和單線

乾隆二十七年《龍泉縣誌.大事記》記載:
「五代貞明五年( 919年),
龍泉金村劉田等地,
制瓷作坊已具規模。」

「劉田」也叫「琉田」,
即是今天的「龍泉市小梅鎮大窯村」,
是龍泉窯的傳統制瓷中心。

宋 莊綽《雞肋編》記載:
處州龍泉縣多佳樹,地名豫章,
以木而著也……又出青瓷器,謂之『秘色』,
錢氏所貢,蓋取於此。
宣和中,禁庭制樣須索,益加工巧。」

莊綽曾在北宋神宗至南宋高宗年間,
於各地的郡縣為官,據他著書中記載,
五代吳越國的錢氏王朝,
曾向中原王朝進貢龍泉窯瓷器。

【宋代瓷器的窯口】     龍泉窯

----------------------------------------------------------------

龍泉博物館藏一件與之密切相關的雙系盤口壺

44、雙系盤口壺

北宋 高26.6 口徑7.8 足徑8.3 厘米

盤口,喪項,肩與上腹豐滿,腹下部向內弧收,圈足。
頸下部刻弦紋三圈,頸肩連接處對稱地裝兩系,
腹用雙線直棱分成六瓜瓣,每瓜瓣內劃雲氣紋,劃花氣韻生動。
胎灰候,施淡清泛黃色釉。露胎處呈灰白色。

收錄於 朱伯謙著 藝術家出版社 《龍泉窯青瓷》第85頁。

======================================

北宋早期 龍泉窯 淡青釉 雲氣紋 盤口壺

總高39厘米,高34厘米,蓋口徑14.5厘米,盤口徑13厘米,底徑9厘米

葵口蓋,
蓋面凸起雙線直棱分成五瓣,
每瓣陰線劃花雲紋為飾,
蓋頂置瓜蒂形紐,
瓶盤口,
細長頸,
溜肩,
腹修長,
底出外撇圈足,
足底可見多個泥條支燒點,
頸肩連接處飾對稱雙繫耳,
盤口、頸肩、底足各凸起一道雙線弦紋,
瓶腹凸起雙線直棱分成六瓜瓣,
每瓜瓣陰線劃花雲紋為飾,
通體施青釉,釉面細膩純淨。

盤口蓋瓶特徵如下:
1、胎質細膩,胎壁較薄,胎色呈灰白色。
2、釉質細膩純淨,半透明,釉層薄而勻,釉色淡青色
3、瓶身有流釉厚處,釉色較青,也有些地方釉較薄,而微露火石紅色。
4、盤口緣、蓋口緣及底,釉較薄微露火石紅色。
5、瓶身手感溫潤、滑不滯手。
6、瓶身雲紋圖樣和大英博物館藏(越窯 青瓷劃花盤口瓶)、
龍泉博物館藏(龍泉窯 雙系盤口壺)瓶身圖樣相似。
7、足底外撇。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