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器的窯口 ---- 龍泉窯

宋代瓷器的窯口

龍泉窯

龍泉窯是宋代八大窯系(鈞窯系、定窯系、磁州窯系、耀州窯系、
龍泉窯系景德鎮窯系、建窯系、越窯系)之一,
龍泉窯歷史悠久,窯場眾多,分佈範圍廣泛,而且產量大,
以浙江省龍泉市境內的窯址最為密集,
龍泉自宋代以來歷屬於處州府,
所以古代書籍多以處瓷」、處窯」、處州瓷器」、「處器」稱呼龍泉窯。

龍泉窯創燒於三國西晉時期,結束於清代,
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
是中國製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
南宋中晚期改進了釉料的配方,
採用多次施釉素燒方法,
創燒了粉青、梅子青品種,
是我國陶瓷史上的一顆明珠。

清 唐秉鈞《文房肆考圖說》記載:
「古龍泉窯上細質厚,色甚蔥翠,
妙者可與官、哥爭豔,但少紋片,紫骨鐵足耳。」

龍泉窯在南宋至明代,
是作爲華南最大的青瓷窯口和繁榮的民窯,
燒造的瓷器除了供應朝廷、官府,
也在國内廣泛被使用,
並也外銷亞洲、非洲、歐洲許多地區,
是代表中國的瓷器之一,名聲廣佈世界。

文物的地理位置圖     ---     四、宋代南方的窯口

======================================

一、燒造地點:

龍泉在浙江省的南部,
晉代才設龍淵鄉,唐始設縣治,南宋改為龍泉縣,
龍泉境內山嶺連綿,森林茂密,
瓷石等礦藏資源極為豐富,又是甌江的重要發源地,
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資源,
並且銷售水路運輸便利,
窯址多建造在河流兩旁的山麓上,
並沿山坡建造龍窯,
在窯旁平地建造工作坊和住處。

龍泉窯址廣泛地分佈在浙江省南部的
龍泉、慶元、雲和、景甯、麗水、遂昌、松陽、縉雲、
武義、青田、永嘉、文成、泰順等十多個縣市,
以及福建省的浦城、松溪等縣。

清 蘭浦《景德鎮陶錄.卷七.古窯考.麗水窯》記載:
「亦宋所燒,即處州麗水縣,亦曰處窯
質粗厚,色如龍泉,有濃淡,工式尤拙。」

目前已發現的龍泉窯古代窯址約有500多處,
龍泉地區約佔有360多處,約佔百分之七十,
是一個窯址眾多、分佈廣泛的瓷窯系,
龍泉窯不僅窯址多,而且產量大,
許多窯址的瓷片和窯具堆積如山,令人瞋目結舌,
浙江安福金霸坨窯址,南宋早期的一座龍窯(72米,寬約2米),
根據存留在窯的匣缽計算,一窯約可燒瓷器3萬多件。

二、燒造時間:

根據出土的瓷器考證,
龍泉窯應該創燒於三國西晉時期,
開創於五代、北宋早期,
發展於北宋中後期至南宋早期
興盛於南宋中期至元代,
衰落於明代中期,
結束於清代晚期,
燒造歷史長達1600多年,
是中國製瓷史上燒造最久的瓷窯。

清 蘭浦《景德鎮陶錄.卷七.各郡縣窯考.處窯》記載:
「浙之處州府,自明初移章龍泉窯於此燒造至今,遂呼處器
土粗堊,火候汁水皆不得法,
或猶有以龍泉稱者,要非古章窯比也。」

根據景德鎮陶錄.古窯考記載,
龍泉窯最早稱為「麗水窯」,也稱「處窯」,
明代初期移到龍泉燒造至今,稱「處器

三、北宋早期以前龍泉窯特點:

龍泉窯的創燒可推溯至三國兩晉時期,
五代北宋早期為開創時期,
龍泉窯受越窯的影響,
在造型或紋飾方面,
多沿襲仿造越窯的瓷器,
在篦紋刻畫技藝上相當純熟。

早期的龍泉瓷器較粗糙,
五代時期龍泉窯漸趨成熟,
但窯口仍屬少量小規模的生產,
胎釉質量提升,產品以日用器皿為主。

乾隆二十七年《龍泉縣誌.大事記》記載:
五代貞明五年( 919年),
龍泉金村劉田等地,
制瓷作坊已具規模。」

「劉田」也叫「琉田」,
即今天的「龍泉市小梅鎮大窯村」,
是龍泉窯的傳統制瓷中心。

宋 莊綽《雞肋編》記載:
處州龍泉縣多佳樹,地名豫章,
以木而著也……又出青瓷器,謂之『秘色』,
錢氏所貢,蓋取於此。
宣和中,禁庭制樣須索,益加工巧。」

莊綽曾為官於北宋神宗至南宋高宗年間,
根據他的著書記載,
五代吳越國錢氏王朝,
曾向中原王朝進貢龍泉窯瓷器,
北宋宣和年間,
曾向宋徽宗進貢瓷器,
龍泉窯瓷器的製作更加工巧。

北宋早期 淡青釉 瓷器

北宋早期龍泉青瓷常見越窯遺風,
窯址數量大增,
北宋早期瓷業集中在浙江南部和福建省交界處,
龍泉市金村和慶元縣上垟交界的溪流兩旁的山坡上,
共發現生產淡青釉瓷器的窯址8處,
北宋早期龍泉青瓷品質已經提高,
器形規整、細巧、多樣,
釉為淡青釉
釉面均勻光潔,釉層較薄,
透着淡淡的青色,
釉質為含鈣量高的石灰釉,不失透(透明度高),
因容易流淌,所以施釉較薄,釉層薄而透明,
薄胎,底部用墊環支燒,
器身用刻劃花裝飾,刻花線條纖細,並用篦紋划劃,
紋飾以稜線分隔,稜線分雙線和單線。

四、北宋中後期至南宋早期龍泉窯特點:

北宋中晚期是龍泉窯發展的重要時期,
製瓷工藝受越窯、婺州窯的影響,
並開始生產具有龍泉窯獨自特色的青瓷
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胎體較為厚重,
造型規整,
釉色由淡青轉為青黃。

北宋宋徽宗宣和年中,
龍泉窯已經為朝廷燒造瓷器,
正因為朝廷向其訂燒青瓷,
使得龍泉窯瓷器更加精美工巧,
從北宋開始,龍泉窯逐漸取代越窯。

北宋時在東南沿海,
廣州、明州(寧波)、杭州、泉州設立了「市舶司」,
直接與海外各國進行貿易,
龍泉窯瓷器得以大量銷往海外,
南宋對於海外貿易十分看重,
把海外貿易作為解決財政困難的方法,
瓷器內銷運往南宋的都城,臨安(杭州市),
外銷經甌江的溫州市出海,
遠銷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

厚胎薄釉 刻劃花 瓷器

北宋中晚期,
已在龍泉市大窯、金村、大白岸,
慶元縣上垟,
麗水市石牛等地
發現窯址二、三十處。

胎土只用瓷石一種原料,
胎土含硅、鐵量高,含鋁量低,
屬於高硅低鋁的原料,
所以瓷器胎體較厚重,
生產民間生活用瓷,
胎土呈灰色或淡灰色,
因鐵含量高,所以底足有火石紅。

施釉和北宋早期的淡青釉不同,
釉質為石灰釉,不失透(透明度高),
因容易流淌,所以施釉較薄,
釉層較薄,釉色青中帶黃,
釉帶面有光澤,
釉多帶有開片和凝聚成點狀。

器型較大的瓷器,不用匣缽裝燒,
所以易受煙火和落塵黏附,
底足無釉露出灰色胎,
有的有泥點、墊環、墊餅的痕跡,
和北宋早期的淡青釉的外底有釉不同。

瓷器盛行刻劃花裝飾,
碗、盤、盞內部主要的裝飾有團花、浪濤紋,
碗、盤、盞外部主要的裝飾有篦紋、折扇紋,
器形有碗、盤、罐、缽、盆、盒、執壺、
梅瓶、盞托、盤口壺、多管瓶等,
造型古樸,多數為民生用品。

五、南宋龍泉窯特點:

北宋覆滅後,
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
浙江省杭州的臨安為都城,
北方窯工大量南遷,
把北方的製瓷技術結合到龍泉窯上,
加上南宋官窯對龍泉窯的影響,
使得龍泉窯在胎土、釉料配方、上釉方法、
造型設計、窯爐氣氛等有了很大的改進。

南宋 吳自牧《夢梁錄》記載:
「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

描述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
燒香、點茶、插花的閒情逸致,
使得龍泉窯生產插花的花瓶、點茶用的茶盞、焚香用的香爐增加。

清 蘭浦《景德鎮陶錄.卷六.鎮倣古窯考.龍泉窯》記載:
「宋初處州府龍泉縣琉田所燒。
土細墡,質頗粗厚,色甚蔥翠,亦分淺深,無紋片。
有一等盆底有雙魚盆,外有銅掇環器,
質厚實者,耐摩弄,不易茅篾,第工匠稍拙,製法不甚古雅耳。
景德鎮唐窯有倣龍泉寶燒一種尤佳。《格古要論》以為亦有薄式。

明 陸容《菽園雜記》記載:
「青瓷初出於劉田,去縣六十裡。
次則有金村窯,與劉田相去五裡余。
外則白鷹、梧桐、安仁、安福、綠繞等處皆有之。
然泥、油(釉)精細,模範端巧,俱不若劉田
泥則取於窯之近地。其他處皆不及。」

劉田」也叫「琉田」,
即今天的「龍泉市小梅鎮大窯村」,
龍泉大窯地區的製瓷原料最好,金村次之,
而處於龍泉東區的窯廠周邊的製瓷原料則更次之。

南宋中晚期 薄胎厚釉 瓷器

南宋中晚期改進了胎土的配方,
不用瓷石一種原料,
改用瓷石和紫金土兩種原料配合而成,
因紫金土中含較高的鋁和鐵,
較高的鋁提高了胎的強度,在高溫中不易變形,
可以製成薄胎的瓷器,
胎內鐵含量高,並在還原氣份下燒成,
所以圈足底端無釉處,呈黑褐色如鐵,
白胎厚釉瓷器,胎土摻紫金土數量少,
所以胎體比黑胎厚,
因胎土鐵含量高,
所以圈足底端無釉處,呈朱紅色。

南宋中晚期改進了釉料的配方,
採多次施釉素燒的工藝,
成品具有胎薄釉厚的特色,
創燒出粉青梅子青品種,
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頂峯,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
南宋朝廷令地方州府為宮廷代燒官窯瓷器。

六、元代龍泉窯特點:

南宋晚期至元代早期,
龍泉進一步繁盛,福建青黃釉瓷趨式微,
至元代中晚期,龍泉窯達到鼎盛,
成為了主要的外銷瓷器,
外銷亞洲、非洲、歐洲許多的地區,
在華光礁一號、南海一號、後渚沉船等沉船上,
和埃及福斯塔特等地都曾發現龍泉窯產品。

元 汪大淵《島夷誌略·琉球》記載:
「貿易之貨,用土珠、瑪瑙、金珠、粗碗、處州磁器之屬。」

元代龍泉窯窯址數量比宋時擴大了好幾倍,
質量不如南宋,胎質粗糙,
胎體厚重,形制高大厚重,
整體風格氣魄宏大,
釉色青綠釉面光亮者多,温潤如玉者少,
器表裝飾豐富,布滿刻花弦紋和纏枝花卉,
除了刻花之外,
元代龍泉還有貼花、堆花、印花及褐色點彩等裝飾技法,
尤其露胎貼花經高溫燒成橘紅色,
與青綠色的釉面產生鮮明對比。

七、明代以後龍泉窯特點:

《大明會典》記載:
「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
須要定奪制樣,計算人工物料。
如果數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窯興工,
或數少,行移饒、處等府燒造。」

明代初期,
處州龍泉窯與饒州景德鎮窯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於2005年在大窯村峰洞巖,
發現了一處龍泉窯遺址,
確認其為明代處州龍泉官窯。

明代龍泉窯早期繼承元代的基礎,
品質尚可,
釉面青綠帶有棕色,
玻化強且透明度高,
足端露胎處呈泛紅的現象,
明代中晚期以後瓷窯減少,
產品水準大不如前,
加上景德鎮青花瓷興起,
使龍泉窯更趨沒落。

明 薛應旂《浙江通志.卷八》記載:
「處州……縣南七十里曰琉華山……山下即琉田,
居民多以陶為業,相傳舊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詳何時人,
主琉田窯造青器,粹美冠絕當世,兄曰哥窯,弟曰生二窯,
價高而徵課逐厚,自後器之出於琉田者已粗陋利微,而課額不減,民甚病焉,
然則為工者亦何貴乾精也。」

琉田窯在鼎盛時期,因瓷器質優價高而朝廷徵稅也高,
後來由於質量轉差變成薄利但課稅不減少,
窯民很多已老弱病殘,空有一身手藝也無處發揮。

======================================

北宋早期 龍泉窯 淡青釉 雲氣紋 盤口壺

----------------------------------------------------------------

南宋 龍泉窯 粉青釉 劃花花卉紋梅瓶

----------------------------------------------------------------

元 龍泉窯 青釉博山硯滴

----------------------------------------------------------------

元 龍泉窯 青釉劃花 蓮池魚水紋 罐

----------------------------------------------------------------

清 龍泉窯 青釉刻花 纏枝番蓮紋 筆筒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 龍泉窯  瓷器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梅子青)南宋 龍泉窯 青瓷葵口碗

高7.4公分 口徑17.5公分 足徑5.2公分
南宋 西元13世紀
花口分六瓣,口沿加嵌銅邊,弧形深壁,矮圈足。
胎骨較薄,採墊燒法燒製。
內外施青釉,呈淺翠青色,釉層薄而勻整,
口下出現些許流釉痕,裏外色調一致,釉面不帶開片。
圈足修飾平整,但施釉不勻,著地處塗赭汁,磨平處露出灰白胎。
釉質、釉色足以反映文獻記載中的梅子青釉
堪稱是龍泉窯青瓷系列中的佳作。
除了院藏品之外,浙江省寧波市博物館也見有相似的收藏,
不過最有名的例證,當屬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馬蝗絆碗。
根據十八世紀日人伊藤東涯〈馬蝗絆茶甌記〉的記載,
該碗是日人平重盛在1175年因施捨黃金濟助
浙江省育王山中的一座佛寺,而獲贈的回禮。
十五世紀時輾轉成為幕府將軍足利義政家的收藏,
因見碗底出現裂痕,足利將軍於是請人攜往中國修護;完成後再送返日本。
由於用以補強加固的鋸釘,看起來像螞蝗,故有螞蝗絆碗之稱。
事實上,此類龍泉窯青瓷碗產製於南宋後期,與傳說中日人獲贈的時間不相吻合。
雖然如此,透過這件作品,仍然可以遙想這類龍泉窯青瓷碗大量產製;
並且因緣際會成為日本珍視的茶道具的經過。

----------------------------------------------------------------

(粉青)南宋 龍泉窯 青瓷折沿洗

高5.7公分 口徑16.8公分 底徑9.6公分
南宋 西元13世紀
折沿洗,寬口沿平折,器壁深而直,下腹斜折為底,圈足。
釉色粉青,均勻潤澤。
明淨無瑕,僅足端無釉,胎色灰。
簡練大方而充分呈現釉色美感。

----------------------------------------------------------------

(粉青)南宋 龍泉窯 青瓷三足爐

高11.0公分 口徑13.4公分
南宋 西元1127-1279年
取樣於銅鬲造形,平口折沿,直短頸,三乳狀足外撇,
肩部飾一道凸弦紋,腹部與三足外側有棱線凸起。
釉色粉青無紋片,瑩潔滋潤,棱線處釉薄而色淡白。
足底露灰胎。足端無釉微呈朱紅。
附圓形束腰雲形足木座一只。

----------------------------------------------------------------

(粉青)南宋 龍泉窯 青瓷紙槌瓶

高30.7公分 口徑11.2公分 底徑13.7公分
南宋 西元1127-1279年
盤形口嵌銅釦,長頸,斜肩轉折向下接碩腹,平底,淺圈足。
胎體厚重,施青瓷釉,釉色粉青,腹部開淺色紋片,
施釉至足際,足緣無釉露灰白胎
底面鐫刻乾隆皇帝〈詠官窯紙硾瓶〉:
「邵局由來勝處州,官窯臣庶敢輕留。
即今廟市貨一二,宋制更誰遵守不。
釉色全消火氣鮮,碌青卵白潤成瓀。
若論紙硾傳官式,應與澄心時並傳」御製詩。
詩末署「乾隆己亥孟春御題」紀年銘(乾隆四十四年,1779),
並落「會心不遠」和「德充符」兩枚鈐印。
根據謝明良教授研究,出現於定窯和汝窯中的盤口瓶,
應為流行於宋朝的官樣器形,其器足自北宋至南宋,
有從平底無足至加上圈足的演變。
而且,透過乾隆皇帝對「若論紙硾傳官式」的陳述,
也得知一瓶式於十八世紀已有「紙槌瓶」之稱。
(引自《得佳趣─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

----------------------------------------------------------------

(粉青)南宋 龍泉窯 青瓷鳳耳瓶

高25.5公分 口徑9.4公分 足徑9.6公分
南宋 西元 13世紀
青瓷鳳耳瓶直腹、長頸、盤口,長頸兩側貼飾鳳形耳,
器形端整大方,是南宋時期龍泉窯的代表作之一。
龍泉窯位於浙江南部,瓷場分佈廣泛,產品種類多樣,
南宋之後,成為供應海內外器用的重要窯場。
不僅在許多宋、元時期的墓葬及窖藏中頻繁出現,
在海外的貿易遺址也經常可見其蹤跡。
長頸盤口瓶由北宋汝窯首度燒造,南宋官窯的作品中也多所繼承,
可以說是官方瓷器喜愛的瓷瓶樣式。
龍泉窯開始,則在長頸兩側加上魚形耳或鳳形耳。
這件龍泉窯鳳耳青瓷瓶的雙耳印紋細緻,鳳紋的頭部及羽翅清晰可見。
釉色粉青,釉質瑩潤光亮,勻淨無瑕,
與日本所藏受到天皇勅銘「千聲」、「萬聲」的青瓷鳳耳瓶相似,
都是龍泉窯中最精美絕倫的作品。

----------------------------------------------------------------

(翠青)南宋 龍泉窯 青瓷 長頸瓶

高26.1公分 口徑6.2公分 足徑10.9公分
南宋 西元1127-1279年
圓口窄唇邊,長頸,扁圓腹,矮圈足。
胎骨較厚,全器採墊燒法燒製,內外施青釉,呈色翠青,釉質勻整透明。
圈足欠圓整,著地處露出灰白色胎,足端可見鐵紅色邊
此一器形普遍流行於宋元之際,材質有銅、銀器和瓷器之別。
日本常盤山文庫收藏一件器形相仿,但釉色米黃的作品,
由於該件瓷瓶的器表局部也出現青翠的釉色,
加上大英博物館收藏一件同形青瓷瓶,
浙江省龍泉窯博物館收藏的同形瓶釉呈米色,
故有米色釉的產生,乃因窯燒時火候溫度出現改變,
導致青瓷釉色轉呈米黃色的說法。
此外,與此件瓷瓶相似的作例,
也見於四川省金魚村遂寧窖藏(1236)、韓國新安海底沈船(1323)。
和老虎洞窯址的出土品之列;
對照四川省彭州窖藏和浙江省蘭溪市無名氏南宋墓出土的銀器。
反映出不同窯口紛紛追仿金屬器,燒製相似器形的時代風格。

----------------------------------------------------------------

(翠青)南宋 龍泉窯 青瓷 長頸瓶

高12.4公分 口徑5.1公分 面徑13.0公分 底徑7.1公分 足徑7.2公分 腹圍43.2公分
南宋 西元13世紀
圓口、蕈狀唇緣外翻,直頸,寬斜肩,腹下微斂,圈足。
肩上立有五個細直圓管 ,管內中空,與腹相通。
腹壁削刻蓮瓣紋,蓮瓣中稜突起處成淺白色的「出筋」 現象。
全器施翠青色厚釉,下半部滿佈紋片。胎色灰,足緣露胎,成橘紅色。
此種瓶式的功能為如多管瓶之宗教性隨葬器,亦有以為是油燈或花瓶。

----------------------------------------------------------------

南宋 龍泉窯 青瓷弦紋貫耳壺

高36.7公分 口徑長12.0公分 寬10.2公分
南宋 西元1127-1279年
形仿青銅壺,斂口捲唇,長頸,頸兩側各飾一貫耳,腹部豐碩,底接高圈足。
頸腹間飾弦紋五道,貫耳兩道,足壁兩道。
胎骨厚重,上施青瓷釉,釉色淺淡,足緣無釉,露胎處加塗赭色護胎汁
底面鐫刻乾隆皇帝〈詠官窯雙耳瓶〉:
「秘色陶脩內,沈沈火氣冥。
脛無何以走,耳有不闗聽。
禪客安心定,仙人徹骨青。
提攜踏花陌,逐步擷芳馨」御製詩。
詩末署「乾隆甲午仲春御題」紀年銘(乾隆三十九年,1774),
並落「會心不遠」和「德充符」兩枚鈐印。
臺北與北京故宮亦各典藏有器形與之相似,但底部無刻詩者。

----------------------------------------------------------------

南宋 龍泉窯 青瓷琮式瓶

高26.4公分 口徑7.8公分
南宋 西元1127-1279年
琮式瓶為南宋始有的瓷器造型,器形仿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琮,
方形長柱式而有底,上下短頸與矮圈足則作圓形,四角的騌靻紋簡化為長短稜線紋。
此類琮式瓶在南宋常見,以杭州老虎洞者內為圓柱、外接四角的方式最素樸,
屬初創期的造型。龍泉窯者則為模製成型,胎體相對較薄,數量亦多;
在四川遂寧窖藏中還有銅質、木質的琮式瓶,推測或也用於祭典中。
明代則用此類器為花瓶,名為「蓍草瓶」,大者用於廳堂,小者於書齋為一枝瓶。

----------------------------------------------------------------

(瑩碧)宋 龍泉窯 青瓷雙魚洗

高4.1公分 口徑13.1公分
宋 西元960-1279年
大盤,平折沿微上揚,外壁作凹凸摺稜之直線菊瓣,
寬圈足,折沿的內外沿皆有淺稜高起。
碗心有模印貼花而成的雙魚紋,外圍以圓圈。
釉色瑩碧,足緣露出灰白色胎土,釉層和胎土相接處有一道褐色火線

----------------------------------------------------------------

(粉青)南宋至元 龍泉窯 青瓷雙魚紋洗

高5.7公分 口徑21.0公分 足徑11.5公分
淺腹折沿小洗,略寬矮,圈足,外壁凸雕蓮瓣紋,瓣紋寬而中稜突起。
平折沿上於燒造前已在兩對邊各鑽有二個圓穿孔。
器裡亦貼飾模印浮拱的雙魚紋,魚形瘦長。
全器釉色粉青濃潤。
曹昭《格古要論》(1387)記龍泉窯:
「有一等盆,底雙魚,盆口有銅掇環,體厚者不甚佳。」
本器口沿四穿孔,便為裝上銅環把而設。

----------------------------------------------------------------

(冬青)宋 龍泉窯 青瓷蒜頭瓶

高28.8公分 口徑3.3公分 底徑9.0公分
宋 西元960-1279年
蒜頭瓶,小圓口,口下與頸端間一段器壁膨大,
頸細長,斜肩,扁圓腹,圈足。
全器施青釉,呈冬青色,色澤溫潤,略有淺色不明之開片紋。
圈足底緣露胎,塗褐色護胎汁

---------------------------------------------------------------

南宋 龍泉窯 青瓷盞

高5.2公分 口徑13.2公分 足徑2.8公分
南宋 西元13世紀
敞口,器壁斜高,圈足淺而小,底心微凸起。
全器除底足外,均施青釉,器面滿佈淺褐色及白色開片紋。
口沿釉薄處顯灰白胎色,外口沿及器心積釉較厚,呈湖綠色
胎骨堅薄,足底塗褐色護胎汁,未及處露灰白胎
碗形造型為典型宋代點茶茶盞,此類茶盞的口徑與足徑比例相差甚大,
故而重心不甚平穩,因此必須配置茶托,
此或為宋人茶盞多置於托上的主因之一。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元代 龍泉窯  瓷器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元 龍泉窯 蔥翠青劃花牡丹蓋罐

通蓋高33.5公分 口徑21公分

----------------------------------------------------------------

元 龍泉窯 梅瓶

梅瓶,微撇口,圓唇棱,短頸,圓肩,長腹,
腹修長而下漸斂,底部內凹為淺圈足。
帶覆斗式蓋,蓋壁斜,至下緣侈出,蓮苞頂。
全器施青釉,呈豆青色,瓶口沿因流釉而色淺。
蓋底內側及圈足底無釉,胎體呈褐色,器底施青釉。

----------------------------------------------------------------

元 龍泉窯 青瓷三足爐

高14.2公分 口徑16.7公分
唇形口沿,斜頸下敞,兩側各帶環形耳,豐肩,斂圓腹,
腹底中央微穹起,並帶一圓孔。帶三足。
全器內外罩施青釉,僅三足底與腹底周圈未帶釉,器內底有三個疊燒痕。
釉色濃厚,器表勻亮,器身下半段佈滿較多褐色開片。

----------------------------------------------------------------

元 龍泉窯 青瓷印花花卉紋盤

高6.2公分 口徑27.3公分

----------------------------------------------------------------

元 龍泉窯 青瓷碗

高9.3公分 口徑20.7公分 底徑6.3公分
敞口,弧壁漸收,圈足。
整器施青釉,口緣內外弦文兩道,內壁弦紋下回紋一圈,外壁滿覆變形蓮瓣紋。
足內露胎一圈,餘皆見釉。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 龍泉窯  瓷器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明 龍泉窯 青瓷劃花一把蓮紋折沿盤

高8.7公分 口徑48.6公分 底徑27.0公分
大盤,敞口,平折沿微上揚,弧形壁、寬圈足;
折沿的內外緣均有淺稜高起。
以劃花為飾,盤面刻一把蓮紋一組,繞以雙圈線;
周壁為纏枝花卉,主花三朵,雙鉤莖蔓;
折沿上刻卷草紋圖案三組,枝蔓亦雙鉤處理;
紋飾結構完整,密佈空間,運刀清晰流暢。
外壁光素,下腹陰刻二道弦紋。釉色青碧明亮。足滿釉。
器底有環形無釉墊燒區,色朱,環緣不甚齊整,部分殘留窯渣。

----------------------------------------------------------------

明 龍泉窯 青瓷獸耳銜環瓶

高18.9公分 口徑6.5公分 底徑6.4公分
玉壺春式瓶身,侈口長頸垂圓腹,頸部兩側帶獸耳銜環,
獸形如長牙象,圓環斜落於肩部。
圈足微侈,足端無釉,呈朱褐色,有窯具墊燒痕。
全器釉色光潤勻淨,無雕飾,僅頸部、中腹部有稜紋突出。

----------------------------------------------------------------

明 龍泉窯 青瓷雕花鳳尾瓶

高25.3公分 口徑11.5公分 底徑7.8公分
鳳尾瓶,寬撇口、寬長頸,圓肩,斂腹,脛部窄瘦。
頸部作九道凸弦紋。肩頸接處棱線凸起為飾。
腹部作減地浮雕圖樣,或以為有模印協助,紋飾轉枝相連。
脛部作細花瓣紋一周。全器釉色濃稠均勻。

----------------------------------------------------------------

明 龍泉窯 青瓷劃花把蓮紋梅瓶

高39.8公分 口徑8.7公分 底徑17.0公分
梅瓶,小口,口沿作凸唇稜,短直頸、寬圓肩,
長斂腹,自肩以下斜收至底,近底端微撇。
底內挖為圈足,足緣斜削,與足端皆無釉,呈朱褐色。
外壁劃花,頸部為花葉紋,肩作轉枝靈芝紋,腹部主體作兩組一把蓮紋飾,
長莖雙朵蓮花、蓮蓬、荷葉等於底端縛繫;
脛部作轉枝花卉及回紋各一周。全器劃花枝蔓皆雙鉤,蓮花也以雙線鉤邊而成;
腹部主紋與景德鎮永樂青花一把蓮紋飾相近。
全器施釉不勻,腹部釉汁濃淡垂流,多開片紋線,紋飾亦難辨識。

----------------------------------------------------------------

明 龍泉窯 青瓷劃花花卉紋玉壺春瓶

高33.4公分 口徑9.1公分 底徑11.8公分
玉壺春式瓶,撇口,細頸,梨形腹,圈足,而器腹下垂。
外壁以帶狀劃花為飾,口下為蕉葉紋,下接頸部的回紋、轉枝葉紋,
腹部上端為如意雲肩紋,腹部主體為纏枝花卉紋,下腹部為門字蓮瓣紋。
足壁刻回紋,全器紋飾較模糊。圈足無釉,呈朱褐色。

----------------------------------------------------------------

明 龍泉窯 青瓷劃花花卉紋燈籠瓶

高36.1公分 口徑6.6公分 底徑9.7公分
燈籠瓶,上下窄細,中腹等寬,故名。
本器小口、出方唇稜,唇下另起等寬凸弦稜一道。
短頸、斜肩,長腹、脛部短瘦;腹部約等寬而中段略鼓起。
足圈削成,無釉色暗褐;底部沿足根一圈切線。
全器外壁滿飾花紋,肩部作S形短花瓣緊密相接;
腹部兩面作菱花四瓣開光,開光內各為一枝花卉,
花紋作淺剔地拱花式,花枝軟曲,葉文四出。
開光外為斜格紋錦,格內作卷雲紋。脛部飾寬短的蕉葉紋。
全器釉色清亮,多冷紋開片。

----------------------------------------------------------------

明 龍泉窯 青瓷劃花帶蓋執壺

高29.2公分 通高33.0公分 口徑7.6公分 底徑9.5公分
執壺,玉壺春式瓶身,口外撇,唇圓,細頸、梨形腹、圈足。
寬板把手屈起,高度低於瓶口下沿,柄前段躬起,
後段曲接於腹部,並於尾端作如意首狀;
此種如意首狀的柄尾,與永、宣青花器裝飾習尚相似。
把手經押印,兩側緣高起,並印飾數樣小折枝花。
流口向外屈伸,與瓶口齊高;壺流與器頸間以雲板銜接,雲板印卷草紋。
器身與流身均以帶狀劃花為飾,頸為蕉葉紋、轉枝花葉紋;
腹部全作纏枝花卉紋,工整嚴謹,花葉屈繞,掩仰呼應有致,幾無隙地。
足壁為回紋。流飾轉枝花,流口一圈回紋。
釉色翠綠瑩亮,紋飾清晰;足端無釉,露灰胎及朱褐色。
蓋作笠式,寶珠頂,蓋面作六葉紋上仰,平沿飾轉枝花卉。

----------------------------------------------------------------

明 龍泉窯 青瓷蓮瓣碗

高10.4公分 口徑21.3公分 底徑6.3公分
蓮子碗造型,廣口、深腹、小圈足。
以劃花為飾,器表通壁以窄長條狀尖首蓮瓣紋為飾,僅口下兩道弦紋。
口內緣回紋一道,底心凹下,刻六瓣葵花紋。
裹足滿釉,足內一環形無釉墊燒區,僅中心有釉點。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