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書法】
甲骨文
為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
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成熟文字。
商代文字上承原始刻符號,下啟西周文字,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
現今的文字或說楷書即由商代文字漸漸演變而來。
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成熟文字。
商代文字上承原始刻符號,下啟西周文字,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
現今的文字或說楷書即由商代文字漸漸演變而來。
董作賓
( 1895 - 1963),
原名作仁,字彥堂,號平廬,
河南南陽人,
知名文史學者,
在考古學、殷商史、文字學、書法及篆刻藝術等方面頗有貢獻,
國立中山大學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教授,
1951年1至1955年8月任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中國文字字體】 一、甲骨文
----------------------------------------------------------------
民國 董作賓 甲骨文 書法對聯「好風膏雨樂」
畫心尺寸約:長135公分 寬34.5公分
题跋:
首中先生雅政 (文略)
印文:
董作賓(朱文)、彥堂(白文)、平盧老人(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