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的釉下彩瓷
3、明永宣青花
明初社會經濟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的恢復發展,
永樂他的兒子朱高熾、孫子朱瞻基先後即位,是為明仁宗、明宣宗,
在位期間為政開明,發展生產,與民休息,
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
在軍事上,修整武備,停止了永樂時期的大規模用兵,
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
後人將永樂盛世和宣德時的太平合稱為「永宣盛世」,
到仁宗、宣宗兩朝,出現了社會經濟的繁榮,
使得國家出現盛世的局面,
這個時期被認為是明朝國力最強、政治最清明的時期,
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明代 王世懋《窺天外乘》記載:
「我朝則專設於浮樑縣之景德鎮,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
其時以腙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貴。」
《景德鎮陶錄》記載,
「宣德間廠窯。所燒土赤埴,壤質骨如珠砂,諸料悉精。
青花最貴,色尚淡彩。
尚深厚,以甜白、棕眼為常,以鮮紅為寶,
......「宣青」是蘇泥勃青,故佳,成化時已絕,」
蘇麻離青這種進口青料,
含鐵量特別高,含錳量低,故稱「高鐵低錳」料。
蘇麻離青發色深沉濃豔,在爐火氣氛好的情況下能燒出寶石般的色澤;
含鐵量高容易使發色呈現深藍色,
色料凝聚厚處會形成黑褐色的結晶斑點,
在一定光線下有錫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結晶,用手撫摸釉面凹凸不平。
如果此處釉層薄會出現乾澀、無光的現象。
永樂青花用料和元青花相同,是以進口蘇麻離青料為主,
由於元青花裝飾要求多層次不留白,
須將蘇麻離青料進行提煉,
降底蘇麻離青料的雜質及含鐵量。
而永樂青花的紋飾佈局較疏朗,
不須將蘇麻離青料提煉完全,
利用鈷青料的暈散特性,
以達到國畫暈染效果。
宣德青花用料有進口色料、國產兩種色料,
以進口蘇麻離青料描繪為主。
國產鈷料呈現一種色澤藍中帶灰,沒有黑褐色鐵鏽結晶斑點;
另一種發色清淡,有暈散現象,色澤幽雅;
在進口和國產兩種色料混合使用時,
發色明快,呈色濃重與淡雅相間,具備兩種鈷料的特點。
【線上講座展覽 Youtube 影片】 青花瓷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景德鎮的釉下彩瓷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明 永樂 青花人物紋如意耳扁壺
明永樂扁壺,如意耳扁壺的器形受到中西亞陶器及玻璃器的影響。
小口,細頸,腹部扁圓,平底無足,頸部兩側各有一弓形耳連接頸部和肩部。
全器以青花為飾,頸上畫青花蕉葉紋。
腹部兩面畫山水,肩部及近底處各畫仰覆蓮瓣紋一周。
腹部中央如同一小景,前景有坡石水腳,中景為樹石。
扁壺一面有三人,另一面有二人,共有樂舞人物五名於遠山近景間。
人物的臉容、服飾呈現異族面貌。
人物的姿態與組合和十四世紀伊斯蘭祈求乾涸泉水再度流動的畫作相當近似。
以人物作為裝飾主題的如意耳扁壺存世目前所知僅有二件,
一件典藏於本院,另一件收藏於土耳其伊斯坦堡的托普卡普宮殿博物館,十分可貴。
明 永樂 青花花卉紋扁壺
青花扁壺的造型為永樂時期所獨有,甚有時代特色。
器帶小圓口、卷唇,短頸,頸部中央起一棱,頸側並有小環鈕一。
腹部一面圓鼓,並在中央處凸起;另一面平坦,中央處下凹。
壺腹扁邊兩側各飾一花形耳。
全器胎骨厚重,器背砂底無釉,可以看見燒製時自然形成的「火石紅」及淡紅色斑點。
正面及兩側滿釉,並以青花為飾,頸部在凸稜上下以青料裝飾弦紋二道,畫梅花與如意雲各一層。
腹部中央凸起處畫海水波濤紋,周圍及側面則以環繞捲舒自如的纏枝花卉紋為飾。
這件青花瓷器大扁壺正是十五世紀早期中國陶瓷器在伊斯蘭文化影響下所製作的新器形。
華盛頓的佛利爾美術館中有一件訂年為十三世紀中期的黃銅扁壺,很可能是本器器形的靈感來源。
黃銅扁壺正面圓鼓,背後凹陷,內凹的空間可供木條插入做為支點,傾斜壺身,將壺內之液體傾倒而出。
瓷器扁壺背後的凹陷,僅得其形似,而不具有實際的使用功能。
此外,扁壺器腹上的纏枝花卉紋也在傳統作法上略有變化,如纏繞枝葉的一側繪有圓弧狀、形如穀穗的草葉紋。
這種紋飾是永樂青花瓷器特有的裝飾紋樣。
類似花紋出現在花澆、如意耳扁壺之上,且多與海水波濤紋搭配為飾,
造型多與外來器形有關,可以推測此紋飾應有伊斯蘭地區的淵源。
明 永樂 青花一把蓮紋盤
盤子弧壁,矮圈足。器底露胎,全器以青花為飾。
口沿下是海水波濤紋,內壁有蓮花、石榴、菊花等各式花朵共十三朵,
外壁口沿下繪卷草紋,壁面畫纏枝花卉十四朵,近圈足處有回紋一周。
盤心主紋飾是蓮花、慈菇等紮成的花束。
因為外交往來以及貿易交換等因素,
土耳其的托普卡普宮殿博物館以及伊朗的阿德卑爾神廟收藏有大量的十五世紀初期青花瓷器,
類似這件作品的青花一把蓮盤,在兩大收藏中也都可以見到。
在阿德卑爾神廟收藏一件同類型盤子,
器底有「青花磬口花盤一樣」及與價格相關記載的墨書,可以讓人遙想其流通海外的情景。
明 永樂 青花四季花卉紋執壺
斂圓口,短頸,闊肩,長腹,矮圈足,
頸飾長流、扁鋬,帶尖頂蓋,腹部分為八直格。
頸上畫纏枝牡丹花。肩上畫如意雲紋及轉枝花卉各一層。
腹部每格畫牡丹、蓮花等各一枝。
足圈畫勾雲一周。流飾雲紋、小花,邊加青線。
鋬飾各種花卉五枝,青線二道。
器身加飾青線八道。
明 永樂 青花蓮塘紋金彩碗
侈口,弧壁,矮圈足。
器內口沿青花畫雙線鉤連斜格紋一道,斜格內留白四瓣花紋,上下加飾青線四道。
內壁以泥金繪纏枝葉紋,碗心青花飾蓮塘水藻紋,外繞鎖字錦圖案紋一周。
外壁口下青花畫雙線編繩紋,內加飾金點。外壁為青花轉枝花葉紋,或蔓藤葡萄紋,紋飾間均各加飾青線二道。
青花鮮麗多暈散,白釉微泛青色。胎骨勻輕,圈足露胎處,質堅細膩。
底帶描金六角雪花形圖案款。
本院所藏此類型器有無款及六角雪花圖案款兩種,
而六角雪花圖案款又分青花(全器以青花為飾)與描金二類。
另有帶宣德款的青花器,胎骨較重,圈足略寬;同類型的永樂器則胎骨較輕,圈足亦略為窄細。
外壁的圖案紋,有學者認其為苜蓿花,又有指其為蔓藤葡萄紋者。
筆者認為其與後者較為接近:由碗內蓮塘水藻紋來看,紋飾輪廓線內均加繪斜網格紋,輪廓僅表示其外形而已;
外壁圖案輪廓的多邊圓形呈三角形狀,頗似成串葡萄,葡萄代表多子豐收,明初官窯瓷器甚為流行;
然而因其僅具形像,故亦難以妄加判斷。
明 永樂 青花幾何花卉紋蓮子碗
口部微外侈、弧形壁、上豐下斂、尖底,並帶矮圈足,因貌似蓮房,所以稱為蓮子碗。
以青花為飾。
外壁繪以各種形貌的幾何紋飾或蓮瓣紋,碗心則繪以精采紛呈的幾何形式花朵。
口沿處內外的邊飾則以回紋、古錢紋、花瓣紋以及波濤紋替換組合。
同類的作品除青花外,也有劃花白瓷的蓮子碗。
隨著其足跡遠布中、西亞,土耳其伊茲尼克(Iznik)瓷器中也可見到模仿蓮子碗器形以及紋飾的作品。
明 永樂 青花波斯文花卉紋碗
侈口、圓弧璧、凸底、淺圈足,碗心向內凸起。
內壁畫波濤紋、桃形勾連圖案及轉枝花卉各一周,碗心畫桃形幾何形案。
器外壁口沿下書波斯文一周,中間以方勝三枚斷開,壁上另畫幾何邊飾二周及轉枝菊花一周。
口沿下書寫之波斯文,可能是不識波斯文字的陶工的摹寫之作,字跡尚難辨識。
在器物口沿下書寫或刻劃一圈文字,並以花朵等裝飾紋飾隔開字句,
在伊斯蘭玉器及金屬器碗類器皿上可以見到類似的做法,推測小碗有其模仿淵源。
明 永樂 青花纏枝花卉紋蓮花式盤
青花盤胎骨厚重,器底露出潔白胎體。
盤身為十二瓣蓮花形,口部外侈,帶寬唇,淺壁,矮圈足。
器外壁畫折枝花卉十二枝,口沿上畫海水波濤紋一周,
內壁畫牡丹、蓮花、菊花等六種花卉二組共十二枝,
盤心畫轉枝四季花卉六朵,疏密有致,內外花紋並以青線分隔。
青花是以鈷料描繪紋樣,罩上透明釉後,再於高溫之下燒製而成。
自十四世紀大量製作以來,即成為風靡海內外的瓷器品項。
本件口沿上的海水波濤紋從元代開始就是碗、盤類器物邊飾帶上經常可見的紋飾,
但元代、明代洪武時期、永樂時期的海水波濤紋各有不同特徵。
本件作品中央的海水波濤紋浪頭留白與水波線條間的對比清楚、比例和諧,
呈現明顯的永樂特色。
---------------------------
明 宣德 青花卷草斜格網紋蓋罐
蓋鈕滿塗青料呈寶珠鈕形,蓋面分飾二層圖案,
內為蓮瓣雙層,象徵盛開蓮花,外層則為與罐身相同的斜格網紋及叉形點狀紋。
罐身青花釉色均勻,蓋較濃艷,並帶鐵褐結晶疵斑,
白釉泛青,外底聚釉處尤甚,釉面橘皮紋明顯。
圈足露胎,質堅細膩,遺有墊餅滲染的大小鐵質斑點。
器底青花書「大明宣德年製」二行六字楷款,外加雙圈。
明 宣德 青花圖案花紋葫蘆形綬帶耳扁壺
器似葫蘆形,短頸附二綬帶耳,腹扁圓,底平,長方形足。
口沿畫青線二道,上截口頸處轉枝花卉紋一周,上下各加青線二道。
下截腹部兩面均裝飾變形蓮花卉圖案,中心一圖案紋,
周圍畫花葉紋一周,青線四道,兩面變形蓮邊飾稍有不同,一呈三瓣,一五瓣。
雙耳根部呈一葉狀,各畫牡丹一枝,周邊輔以青線二道,耳下及圈足均各加青線二道。
青色濃艷,帶褐綠疵斑,白釉泛湖綠色,聚釉處尤甚,圈足露胎,胎地堅緻細膩。
口沿下青花橫書「大明宣德年製」六字一行楷款。
明 宣德 青花花卉紋燈
器上半身作壺形,圓口、短頸,圓腹,長脛,
下承接矮圈足折沿盤座,腹部有一粗管流,流口平削,
後有一長曲把,上接一小繫孔,腹部左右各飾一乳丁。
腹部與脛部各畫相同草花紋一周,口內、腹底雙線內,
及盤座的折沿面上方格內均加飾圓點,盤外壁飾卷草紋及青線五道。
青花勻深帶灰,多處帶褐黃及鐵褐色鐵繡斑,白釉則淺泛湖綠色。
胎骨稍厚,圈足露胎,質地堅硬細膩。
口沿下、流嘴上方青花橫書「大明宣德年製」六字一行楷款。
明 宣德 青花水波紋渣斗
渣斗,器仿青銅器尊形,侈口,斂頸,圓腹下斂,
圈足外撇,平底內凹作凸棱兩圈。
胎骨厚重,青花呈色濃豔,有深褐色結晶疵斑,餘罩施白釉,釉色月白。
器口內沿飾有弦紋兩道,頸繪飾蕉葉紋,中莖留白,
兩側葉脈塗染青釉,鈷料流動積於折肩處。
肩畫如意雲頭紋一周,腹繪飾仙山福海,以青花表現藍地白濤潮水紋。
足邊飾有弦紋一道,底書青花雙圈「大明宣德年製」二行六字楷款。
足底釉薄露白胎,外底心施白釉。
附一只銅膽,平頂開有一大六小圓孔。
明 宣德 青花轉枝四季花卉紋大罐
罐為圓口帶銅圈,碩腹,平底,環形圈足。
罐腹青花畫轉枝月季、蓮花、菊花、茶花等各二朵,上下則為仰覆蓮瓣紋。
青花濃艷,多帶褐色結晶疵斑,白釉較厚,密佈大小晶亮氣泡。
胎骨厚重,內壁可見拉坯遺痕,環形圈足露胎,
細白堅緻,帶大小鐵質斑點,胎釉間呈淺橘色。
底青花書「大明宣德年製」二行六字楷款,外加雙圈。
這件大罐或因口沿損傷,磨平後加扣銅圈。
明 宣德 青花鴛鴦形硯滴
器作象生鴛鴦形,背上有圓孔,插飾一滴管,底平無足。
全器以藍地留白技法裝飾,
除羽毛以及飾於胸腹間卷枝花和眼、冠與款地留白外,餘均施青釉。
胎骨較薄,青釉勻濃,偶帶褐綠色斑,白釉腴厚,釉面滿佈細小氣泡。
器底無釉,白胎堅細,略呈鐵質斑點。
左翼上留白地內青花橫書「宣德年製」一行四字楷款。
這件鴛鴦形小硯滴精巧輕勻,以範模二面作成,
稍經修飾,器底、腹尾間遺留明顯範線接痕一道。
明 宣德 青花庭園仕女圖盤
青花釉色灰青,其上透明釉層較厚,略帶鐵鏽疵斑,白釉泛青。
釉面細小氣泡密佈,並有稀疏直線開片紋。胎骨微厚略重,底微凸,質堅細膩。
明 宣德 青花波濤白龍紋碗
器內無紋,白釉泛青,胎骨較薄,青花呈色艷麗,多處呈現鐵皮繡斑,
圈足露胎,間帶鐵斑斑點,胎釉一線呈淺橘色。
明 宣德 青花仙女乘鶴圖碗
內壁白釉無紋泛青,積釉處尤甚,釉面氣泡疏朗清澈;
青花濃豔泛紫,濃處偶帶鐵褐色疵斑;
胎骨勻稱,外底微凸,圈足足底無釉,修削平整,露胎處略帶細小鐵質斑點。
明 宣德 青花穿蓮龍鳳紋碗
白釉泛青,釉面大小氣泡晶亮,帶橘皮紋氣泡孔,內碗心尤其清晰。
青花釉色濃豔,紋飾清晰,釉深處均見褐綠斑及鐵褐色疵斑。
胎體勻薄透光,內壁可見拉坯遺痕,胎質細膩潔白。
明 宣德 青花蓮瓣花卉紋蓮子碗
碗心內凹呈尖底狀,底微凸,俗稱雞心碗,
一般因其碗形頗似蓮房,俗又稱「蓮子碗」。
青釉色濃帶鐵質疵斑,白釉泛青。胎骨均勻,質堅細膩。
明 宣德 青花卷草蓮瓣紋罐
白釉腴厚,青花濃重帶灰,暈散模糊間帶褐黃結晶疵斑,底邊釉厚處泛青。
胎骨厚重,圈足露胎,質堅細膩,胎釉一線呈淺橘色。
明 宣德 青花牡丹紋花澆
此類器形應該來自外地,西亞地區出現不少與之相似的銀、銅、陶器,
這類器物經常被穆斯林當作淨手或澆花之用。
此器表面為白底青花,唯底部無釉,露出胎土。
值得注意的是,器表的青花紋樣出現「滲青」現象,
即鈷藍釉料未研磨精細,在窯燒時不能完全燒熔,
故形成粒子般的小青點所致,乃宣德青花常見的特色。
明 宣德 青花詩意圖高足碗
外壁畫庭園景物,仕女秉燭夜遊,高足畫坡石林樹,
口足間加飾青線八道,內壁無紋。
胎骨均勻,高足稍厚,青花艷麗,
白釉泛青,圈足露胎,潔白細膩。
碗心青花書「宣德年製」二行四字楷款,外加雙圈。
明 宣德 青花卷草蓮瓣紋罐
頸飾寬青直線紋,罐腹主紋則畫卷草紋,上下為仰覆蓮瓣紋一周。
白釉腴厚,青花濃重帶灰,暈散模糊間帶褐黃結晶疵斑,底邊釉厚處泛青。
胎骨厚重,圈足露胎,質堅細膩,胎釉一線呈淺橘色。
底青花書「大明宣德年製」二行六字楷款,外加雙圈,
款字青花濃重,亦帶褐綠疵斑。
明 宣德 青花轉枝四季花卉紋水盛
青釉發色稍暗,間有褐綠色斑,外底凹足施白釉,釉上開片。
胎骨均勻,器內可見拉坯遺痕,圈足露胎,細膩潔白,胎釉間呈淺橘色。
器腹茶花上邊橫書「大明宣德年製」一行六字楷款。
明 宣德 青花折枝花卉紋合碗
底邊瓣紋一周,蓮瓣轉折處青花呈褐綠色,
口足間加飾青線十一道、蓋頂畫如意形八瓣寶相花一朵,
蓋沿內外加飾青線五道。
青花釉色豔麗,濃淡不一,內面白釉泛青。
胎骨略厚,質堅細膩,碗底、蓋足胎釉一線均呈淺橘色。
蓋及碗心各書「大明宣德年製」二行六字楷款,碗心款識加飾雙青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