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的釉下彩瓷
8、青花釉裡紅
唐代長沙窯利用銅作呈色劑作料繪製在瓷胎上,
在還原焰的原理下成功燒造了銅紅釉,
成為宋鈞窯和元明清銅紅釉的技術發源地。
宋代鈞窯巧妙的利用銅紅釉(氧化銅)在還原氣份下,
創新燒成了「玫瑰紫」、「海棠紅」等的窯變釉色。
出現「入窯一色,出窯萬彩」而有「窯變無雙」之說。
釉里紅創燒於六百三十多年前的元末,流行於明初,
是元代景德鎮的窯工承襲了宋代鈞窯的燒造技術,
加以改良的新燒造的瓷器產品。
藍浦《陶錄》記載了洪武二年(1369年)設立了御窯廠,
專門生產宮廷用器,
洪武時期實施海禁,來自伊斯蘭圈的鈷料供應因此中斷,
因蒙古人崇白尚藍,
朱元璋起義參加的是紅巾軍,
「改正朔,易服色」用以塑造新政權的程序,
《明史》記載,洪武三年明訂
「今國家承元之後,取法周、漢、唐、宋,服色所尚,於赤為宜。」
使得釉裡紅的製作得到發展。
《大明會典》為明代的法律要典,其中在〈器用〉一章敘述:
「圜丘青色,方丘黃色,日壇赤色,月壇白色。」
亦即祭天、地、日、月各用不同色彩的器皿,
紅釉器即作為祭日之用。
正統十一年(1446)《明英宗實錄》再申明:
「禁江西饒州府私造黃、紫、紅、綠、青、藍、白地青花瓷」,
違者凌遲處死,丁男充軍邊衛等嚴令。」
明代 王世懋《窺天外乘》記載:
「我朝則專設於浮樑縣之景德鎮,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
其時以腙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貴。」
《景德鎮陶錄》記載,
「宣德間廠窯。所燒土赤埴,壤質骨如珠砂,諸料悉精。
青花最貴,色尚淡彩。
尚深厚,以甜白、棕眼為常,以鮮紅為寶,」
明洪武時紅釉瓷器顏色淺紅淺灰,很少有純正的,
宣德朝的紅釉瓷器燒製極為成功,形成了鮮豔的寶石紅色,
由於紅釉瓷器燒製難度大、成品率低的緣故,至明中期後便逐漸消失了,
清康熙年間又燒製失傳已久的紅釉瓷器,其呈色較為穩定,
到雍正期間,顯色穩定精美,所繪製的圖案,燒製後線條清晰。
永樂時期開始,景德鎮可以燒造出釉色純正的紅釉瓷器,
高溫紅釉器是以銅作呈色劑,在還原氣氛中高溫燒造而成,
是最難燒製成功的顏色釉品種之一,
由於其對溫度、氣氛的要求特別敏感,稍有不慎即得不到純正的紅色,
因此景德鎮珠山遺址也見到大量燒製失敗而擊碎掩埋的紅釉器汰選品。
青花釉裏紅瓷器創燒於元代景德鎮,
它與青花同樣是釉下彩,但分別使用銅、鈷料作為著色劑,
首先在瓷胎上進行彩繪,上完一層透明釉後,再入窯以高溫一次燒製而成,
使釉下呈現出紅、藍色花紋,
由於青花鈷料與銅紅彩料的需求溫度不同,
加上還原燄的火候不好掌控,故燒出來的青花釉裡紅往往呈色不佳,
因此要使兩種釉料同時呈色鮮明豔麗,相當不容易,
為掩飾缺憾,明代宣德以後,常以礬紅或鐵紅釉彩來取代釉下銅紅的發色。
----------------------------------------------------------------
元 青花釉裏紅 刻花 變形蓮瓣紋 梅瓶蓋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景德鎮的釉下彩瓷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明 宣德 青花釉裡紅 趕珠龍合碗
明 宣德 青花釉裡紅 金瓜小碗
明 成化 青花釉裡紅 菊花碗
明 成化 青花釉裡紅 番蓮紋高足杯
明 正德 青花釉裡紅 四魚碟
明 正德 青花釉裡紅 雲龍瓶
清 康熙 青花釉裡紅 刀馬人盤口瓶
清 康熙 青花釉裡紅 菊花碗
清 乾隆 青花釉裡紅 番蓮梅瓶
清 乾隆 青花釉裡紅 雙耳小扁壺
清 青花釉裡紅 山水人物鼻煙壺
清 青花釉裡紅 五龍番蓮紋扁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