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前的陶瓷】 ---- 唐代以前的陶瓷燒造歷史

唐代以前的陶瓷

唐代以前的陶瓷燒造歷史

邢窯    河北省 臨城縣
相州窯   河南省 安陽市
鞏縣窯   河南省 鞏義市
魯山窯   河南省 魯山縣
鶴壁窯   河南省 鶴壁市
鼎州窯   陝西省 涇陽縣
邛崍窯   四川省 邛崍縣
越窯    浙江省 紹興市
甌窯    浙江省 溫州市
婺州窯   浙江省 金華市
壽州窯   安徽省 淮南市
長沙窯   湖南省 長沙市
岳州窯   湖南省 湘陰縣
洪州窯   江西省 豐城市

【文物的地理位置圖】     ---     一、唐代北方的窯口

【文物的地理位置圖】     ---     二、唐代南方的窯口

----------------------------------------------------------------

中國燒製陶瓷,擁有一萬年以上的悠久歷史,
自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已開始燒製彩陶、紅陶、白陶,
龍山文化燒製黑陶,
春秋至戰國時期燒製印文硬陶、灰釉陶,
戰國時期作為隨葬品,燒製加彩灰陶俑,
東漢時期作為隨葬品,燒製鉛釉陶器,
唐代大量燒製三彩器。

瓷器和陶器的不同在於釉的發明和使用,
瓷器是立基在陶器製作經驗的再發明成果,
陶器使用黏土或陶土來燒製,
而瓷器則是使用高嶺土做為原料,
比陶土多了更多的矽石和矽酸鹽礦物,
陶器的燒製溫度約在900-1200度之間,
而瓷器的燒製溫度則為1200度以上,
陶器的胎質比較粗疏,斷面吸水率高。

「原始瓷器」是陶器向瓷器的發展轉變,
從商周到東漢,燒造約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越窯窯址位於現今浙江省,
從商周開始燒造「原始瓷器」,
一直到唐宋燒造的「秘色瓷」,
燒造歷史悠久是中國最先形成的窯場,
也是中國瓷器的誕生地。

到了唐代,瓷器製作到成熟的境界,
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時代,
在唐代有七大瓷窯,
壽州窯、越窯、鼎州窯、婺州窯、岳州窯、洪州窯、邢窯。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陶瓷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 雙耳波濤紋彩陶罐

高27.0公分 腹圍105.5公分 口徑15.0公分
薄唇,敞口,胸、肩渾圓,下斂腹,平底,繫耳。
橙色胎,器內壁堆泥條塑胎痕明顯;外壁露胎處見不規則塊狀拍打修坯痕。
上半部器身以赭紅彩及齒狀黑彩作帶狀繪飾,合成四組迭起的波濤紋,
是半山類型彩陶的典型作品。紋飾寬筆觸,常複筆,線條自然。
器表打磨光亮;隱約見植物盤根交錯痕跡的出土遺痕。
半山式彩陶因首先發現於新石器時代甘肅半山遺址而得名。
此文化活動於河西走廊及黃河的支流洮河一帶。

----------------------------------------------------------------

新石器時代 黑陶長鬲

高28.0公分 口徑17.7公分

----------------------------------------------------------------

新石器時代 紅陶鬹

高30.0、寬18.4公分

----------------------------------------------------------------

西周 灰陶甗

高16、口徑14.4公分

----------------------------------------------------------------

戰國 布紋硬陶罐

高9.0公分
罐,斂口,豐肩,肩部兩側各有一對小貫耳,圓腹,平底。
本罐屬印紋硬陶,硬陶是一種介於陶器與瓷器之間的品種,
以硬度高、黏性強胎土,經過較高(約攝氏1100度)的溫度燒成;
器表紋飾是於胎體製成後,再以模具拍印上去,
母題多為幾何、繩紋、布紋、方格紋等紋樣,
本件為布紋,為戰國時代常用的紋飾之一。

----------------------------------------------------------------

西漢 灰陶加彩神獸壺

高46.0公分 口徑19.3公分 足徑19.5公分
灰陶加彩器在戰國初期即已出現,秦漢時期是灰陶加彩作品的第一個全盛時期。
這件陶壺斂口、長頸、腹部圓鼓、高圈足,器身兩側帶鋪首銜環。
全器紋飾繁縟,由上而下繪有九層,中央主紋為神獸雲氣紋。
西漢的灰陶加彩作品經常在器形和裝飾紋樣上模仿青銅器和漆器的質感特色,
作為貴重材質器物的替代用品,本器即隱隱有模仿漆器的意味。 
與此件作品器形類似,但以線刻裝飾的灰陶器已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
在漢代,陶壺是隨葬時儲存食物的容器。
由考古出土物來看,此器原應帶蓋,洛陽燒溝漢墓中曾出土同類型的陶壺,
出土時壺內的小米等糧食作物仍保持乾燥完好。

----------------------------------------------------------------

西漢晚期 原始瓷器 灰釉鳥型紋雙繫罐

高29.3公分 直徑35.5公分
平口,溜肩,鼓腹,下斂脛,平底。
肩部輪製堆切三條凸弦紋,線條銳利。
肩側安置鋬狀獸面紋繫,頂部貼S型眼。
整器由寬泥條疊砌輪製成型,器內多泥條痕;
器外壁再修坯,細鏇坯痕明顯。
肩上共劃六隻變形多頭鳥,並以錐刺紋象徵羽毛。
緻密藍灰色的坯體上,青釉光亮。
施釉侷限在口、肩及開口正下方的內底,說明釉的形成,是自然降落。
亦即燒窯的草木燃料成灰後,自然落在陶坯上的落灰釉概念。
坯土為含大量三氧化二鐵的瓷石,燒結後露胎處呈鐵紅色,為浙江一帶窯爐的產物。
這類作品採用瓷石製坯,並以1200度左右的高溫燒成。
因燒成溫度及胎土緻密度等又較東漢時期的青瓷低,所以有「原始青瓷」之稱。
類似的作品普遍出土,
其中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藏有一件西漢建始三年紀年墓出土的同類型罐,
說明本展件為西漢晚期左右的作品。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