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器製作步驟
三、紮碢(切玉)
清 李澄淵 於清光緒十七年( 1891 )所繪《玉作圖》,
記錄描繪傳統制玉的主要步驟,
描繪了制玉人勞動操作的場面,
畫冊共含十二幅彩繪圖,
共分為十三道工序,
其 中「紮碢圖」 為第三幅。
香港藝術館– 從璞玉到玉器
======================================
玉工坐在「旋車」前,
「旋車」上架著的工具,
長木棍裝上圓形的鋼盤,
鋼盤的週緣很薄,像刀口一樣非常鋒利,
這個鋼盤就叫做「紮鍋」。
木軸上纏繞著一根繩子,
繩子下端各繫著一片木板,
這兩片木板叫做「登板」,
玉工的雙腳踏著「登板」,
麻繩帶動木軸旋轉,
長木棍裝上圓形的鋼盤就旋轉。
《玉作圖・紮碢圖》記載:
「碢用木作軸,用鋼作圓盤,邊甚薄,似刀,名之曰扎碢。
用浸水紅砂將去盡石皮原玉截成塊或方條,
再料其材以為器,
用衝碢磨之以成其器之胎形。
若大玉料體重則以天秤吊之,
如小而則以手託之,不用天秤。」
玉工的兩隻腳輪流踏著登板,
靠麻繩牽動木軸旋轉,
桌子的一端放著一個大盆,
盆裏盛了水的「解玉沙」,
玉工用手拿著玉料,
抵住正在旋轉的鋼盤刀口,
一手把「解玉沙」澆在玉料上,
旋轉的鋼盤刀口,加上「解玉沙」,
就能把玉料切成長方條塊。
明 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
「凡玉初剖時,冶鐵為圓盤,
以盆水盛沙,足踏圓盤使轉,
添沙剖玉,逐忽劃斷。」
《玉作圖・紮碢圖・工具説明》記載:
「登板、木軸、扎碢、小鐵碪、小鐵錘,
鐵碪、鐵錘,皆為收拾扎碢不平整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