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器製作步驟
四、沖碢(砣成雛形)
清 李澄淵 於清光緒十七年( 1891 )所繪《玉作圖》,
記錄描繪傳統制玉的主要步驟,
描繪了制玉人勞動操作的場面,
畫冊共含十二幅彩繪圖,
共分為十三道工序,
其 中「沖碢圖」 為第四幅。
香港藝術館– 從璞玉到玉器
======================================
玉工坐在「旋車」前,
「旋車」上架著的工具,
長木棍裝上圓形的厚鋼圈,
這個厚鋼圈就叫做「沖碢」。
木軸上纏繞著一根繩子,
繩子下端各繫著一片木板,
這兩片木板叫做「登板」,
玉工的雙腳踏著「登板」,
麻繩帶動木軸旋轉,
長木棍裝上圓形的厚鋼圈就旋轉。
《玉作圖・沖碢圖》記載:
「碢用四五分或二三分厚鋼圈,
圈內橫以厚竹板,再以紫膠接在木軸頭上,
用浸水淨紅砂以衝削其方條玉之稜角,
故名沖碢,
玉之稜角既去,器形既成,
玉體膚上尚有小坳沙痕則宜磨碢以磨之,
木碢、膠碢、皮碢以光亮之。」
「沖碢」是一段厚竹板外面繞著厚鋼圈的工具,
把玉料方塊或玉料方條的轉角部份,
「沖」成圓形這個步驟,
用沖碢配著和了水的紅沙,
在旋車上完成慢慢沖去玉塊上的方角,
經過這個步驟,雕琢的玉器大致初具雛形了。
《玉作圖・沖碢圖・工具説明》記載:
「衝碢、竹板、尾丁、登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