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著名工匠】 十二、宜興紫砂七大老藝人

紫砂壺的著名工匠

十二、宜興紫砂七大老藝人

1952年2月,宜興【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宜興紫砂器具的生產開始逐漸恢復,
由當時宜興縣蜀山鎮的首任鎮長「黃鳳來」擔任第一任社長,
1955年,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後經合併為「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為宜興紫砂一廠前身,
隸屬於【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
成立當年設立了「宜興紫砂工藝學習班」,
第一批分四班,分別由朱可心、顧景舟、王寅春、吳雲根擔任輔導員。

1956年江蘇省人民政府任命了「七位技術輔導員」,
顧景舟、任淦庭、裴石民、吳雲根、王寅春、朱可心、蔣蓉七位,
開始了新一代紫砂藝人的培養和手工紫砂陶藝的傳承工作,
又稱「宜興紫砂七大老藝人」、「紫砂七藝人」、「紫砂七老」,
1958年建立的紫砂工藝廠,為中國宜興紫砂工藝一廠,
俗稱紫砂一廠。

1980年代開始由於紫砂產業興盛,
陸續成立二廠、三廠、四廠乃至五廠,
中國宜興紫砂工藝廠所生產、銷售的紫砂壺也稱為「廠壺」,
底款常落「中國宜興」。

----------------------------------------------------------------

1、顧景舟

(1915 - 1996)
原名景洲,
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
自號壺叟、老萍。
出生於宜興川埠上袁村的一個紫砂世家。

1932年,因家境困窘,生活所逼,
在家從祖母邵氏學制水平茶壺,
數月後,顧景舟學成後自製水平茶壺,
在壺底使用「墨緣齋景堂制」印款,
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上海製作紫砂壺和仿古壺,
並臨摹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的作品,
1954年進入宜興蜀山陶業合作社,
1956年被江蘇省政府任命為技術輔導,
後成為當代紫砂紫砂界的一代宗師、壺藝泰斗。

顧景舟天賦很好,6歲時即被父親送到東坡學堂讀書,
「墨緣齋」,為顧景舟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時書齋的題名,
小學校長「呂梅笙」古文功底深厚,顧景舟非常佩服他,
在小學畢業後,他繼續留校隨呂校長又讀了三年古文,
由此打下紮實的文學功底,
能背誦200多首唐詩和古文觀止的大部分文章,
顧景舟是個手不釋卷、有著古典風范的文人,
也是個有著濃重文人氣息的紫砂藝人,
20世紀40年代,他在上海結識了許多書畫高手,
如江寒汀、吳湖帆、唐雲,
他一生和多位文人有過合作,
與「劉海粟」合作一把「夙慧壺」,
與「吳湖帆」合作一把「石瓢壺」,
與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高庄合作一把提璧壺

著名藝術大師「亞明」先生在世時曾經有評:
「紫砂自明正德至今五百餘年,高手不過十餘人。
顧兄景舟當為近代大師。
顧壺可見華夏之哲學精神、文學氣息、繪畫神韻。」

----------------------------------------------------------------

2、裴石民

( 1892 - 1976 )
原名裴雲慶,
至7歲念私塾時,由私塾先生改名裴德銘,
宜興蜀山人,
祖父至父親一代,均以開豆腐店為業,
15歲時拜自己的姐夫江祖臣為師,開始學制紫砂壺,
江祖臣字案卿,是清末民初的製壺名手,
擅長仿製陳鳴遠作品,
故當時有「仿鳴遠壺好手,明有陳光明,暗有江案卿」之說,
也工筋囊器,並善捏塑、浮雕,
所創「獅球」、「獅燈」、「獅座」系列紫砂壺存世較多,
人稱「獅球王」,
江祖臣制壺嚴謹,要求嚴格,
裴石民受其嚴教,苦練基礎技藝,
嚴格要求自己所有的作品,
為自己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裴石民既能作典雅脫俗的光素器,
又能作千姿百態之花器和茶具,
也善製作文房雅玩、杯盤爐鼎、花盆假山、紫砂小品等,
摹仿陳鳴遠的花器作品幾可亂真,
有「當代陳鳴遠」的美譽,
裴石民的作品風格清秀不俗,在紫砂藝苑中獨樹一幟,
是紫砂歷史上求新求變,求精求妙,不可多得的能工巧匠之一。

----------------------------------------------------------------

3、吳雲根

( 1892 - 1969 )
又名吳芝萊,
生於宜興和橋鎮一個貧困家庭,
13歲,到蜀山跟隨師祖「汪根寶」學紫砂壺藝,
14歲,拜紫砂藝人「汪升義」為師,
1915年,赴山西平定縣陶器廠任技師,
作品為當時的山西省主席閻錫山所收藏,
1929年,受聘於南京中央大學陶瓷科技術員,
在那裡結識紫砂職業教育家、設計家「王世杰」,
1931年,參與創辦「省立宜興陶瓷職業學校」任技師。

1954年進入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任命為「技術輔導員」,
培養出紫砂名家如:
高海庚、汪寅仙、呂堯臣、葛明仙、何挺初、范洪泉、史玉琴等,
1969年因文革政治壓迫而尋短見。

吳雲根技藝全面,
擅長光器、花貨、筋囊器等類型,
尤其以竹入壺,獨具風貌,
代表作「竹段提梁壺」等為傳世經典,
壺身飽滿挺拔,泥色近如成竹,
以竹節制成壺嘴,
並綴一小竹枝於壺體,疏密有致,竹葉如風吹拂,
以曲折的帶葉的小竹根作為壺蓋的鈕,
以細竹枝彎成方中見圓的提梁,
竹節的紋理、竹芽的點綴都顯示出細膩逼真的效果。

----------------------------------------------------------------

4、朱可心

( 1904 - 1986 ),
原名「開張」,學名「凱長」,後改名「可心」,
寓意「虛心者,可師也」,
「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之意,
生於宜興市丁蜀鎮蜀山北廠,
父親「朱伯榮」以編蘆席為生,後開張雜貨店,
朱可心製作紫砂是因黃玉麟一塊匾和一把壺的影響,
一塊匾,是黃玉麟吳大瀾之聘,至愙齊製壺,
「吳大瀾」親手書寫送至蜀山「黃玉麟」家中堂的匾額,「壺家妙手」四字,
「黃玉麟」所製的「魚化龍壺」是朱可心父親珍藏的茶壺,
朱伯榮常拿黃玉麟制壺爭來一塊匾的事反覆講給朱可心聽,
希望他長大後像「黃玉麟」一樣能製壺光耀門庭。

1932年,朱可心以「雲龍鼎」,
參加百年一度的美國芝加哥博覽會,獲得了特級優獎,
1954年,參加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民間美術工藝研究班」,
學習工藝美術理論,
1955年,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擔任副主任負責技術管理,
擅長花器造型,尤善以雲、松、竹、梅為題材創作,
開發設計了一種造型多種裝飾的系列產品,
流世佳品有《報春壺》、《三友壺》、《彩蝶壺》等,
風格渾厚淳樸,神韻俱佳,
成為花貨巨匠,一代宗師,
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會長。

----------------------------------------------------------------

5、蔣蓉

(1919 - 2008)
別號林鳳,
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郊潛洛村人,
11歲隨父親蔣鴻泉學藝,
1940 - 1947 年,和伯父「蔣鴻高」至上海製作仿古紫砂器,
1955年,參加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任命為紫砂工藝「技術輔導」,
1993年,被授予國家級「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是中國紫砂工藝史上第一位女工藝美術大師,
蔣蓉大多以自然界瓜果、動植物為題材,表現手法以仿生為主,
她的象生肖形果品,配色十分精妙,
尋常之物經她點化,
就變成了活靈活現的藝術形象,
給人以蓬勃清新的感覺,
一直到晚年,蔣蓉的作品依然洋溢著童心和稚氣,
她把紫砂花器引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是繼陳鳴遠之后,紫砂花器創作的杰出代表。

======================================

【10紫砂壺】    民初     顧景舟 墨緣齋景堂製 朱泥 水平壺

----------------------------------------------------------------

【10紫砂壺】    民初     裴石民 客齋 泥繪 文字花鳥圖 段泥 漢君壺

----------------------------------------------------------------

【10紫砂壺】    民初   蔣蓉 段泥 南瓜壺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