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學術用語】 十一、棕眼

瓷器的學術用語

十一、棕眼

由於釉料中某些有機物和某些雜質含量較多,
而在預熱和燒成時升溫過快,溫差大,
使這些物質在氧化階段未能得到充分的氧化分解,
而到還原和高溫階段繼續分解,
這種反應產生的氣體逸出釉面,
氣泡破裂後形成小孔。

當高溫時釉的黏度大、流動性差,
氣泡破裂在釉面形成的小孔不能被釉面覆蓋,
器物上即形成小小的孔隙。

在燒製瓷器時,高溫會使胎體中的水變成水蒸氣,
部分水蒸氣得以脫離胎體蒸發,
還有部分在胎體深處的水份,
在達到高的溫後變成水蒸氣,
從胎體中蒸發出來,
這時,覆蓋在胎體表面的釉已經溶為黏性很強液體,
緊緊地包裹在胎體表面,
從胎體中蒸發出來的水蒸氣,
因為無法脫離液態的釉,
故而形成釉下的氣泡

當釉層薄時,氣泡沖破了釉層膜,
產生爆破且釉汁尚未補平,
而燒窯程序就已完成,
使釉表面自然形成了不少坑凹—麻點的小孔
稱為棕眼

======================================

清 灑藍釉 小筆筒

---------------------------------------------------------------

宋 磁州窯 黑釉 玉壺春瓶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