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學術用語
拍身筒成型法
紫砂壺的壺型樣式非常多種,
但製作成的方式基本有兩種:
一、拍身筒成型法。
二、鑲身筒成型法。
拍身筒成型法多使用在圓形的壺型樣式上,
鑲身筒成型法多使用在方形的壺型樣式上。
明末清初 周容《宜興瓷壺記》記載:
「至時大彬,以寺僧始,止削竹如刃,刳山土為之。
供春更斫木為模。
時悟其法,則又棄模。
而所謂削竹如刃者器類增至今日,不啻數十事。」
金沙寺僧是用手捏壺,
而供春「斫木為模」,用木模製坯作壺;
而時大彬又拋棄了木模,用手工制壺,
而且大大發展了製壺的專用工具,
建立了紫砂一套拍身筒、鑲身筒、推牆刮底的傳統技法,
用泥片和鑲接的製壺工藝。
拍身筒成型法的步驟:
將泥料打成泥條,
把泥塊打成厚薄均勻的泥片,
然後將泥片放在轉盤上,
用泥片圍身筒鑲接成型。
以左手襯在圓筒內,
以右手握著薄木拍子,
很自然地一拍一拍向圓筒拍打過去,
通過拍打使身桶拍成理想狀態,
逐步收口,
常見於製作圓器。
將圓形的泥片鑲接於身桶的內壁,
然後將圓形的身桶翻轉過來,
以左手襯在圓筒內,
以右手握著薄木拍子,
很自然地一拍一拍向圓筒拍打過去,
通過拍打使身桶拍成理想狀態,
逐步收口。
將圓形的泥片作為口片,
鑲接於身桶的內壁,
口片鑲接粘好成為滿片,
一件圓壺壺身就製作完成了。
金士恆與宜興製壺法的外傳
金士恆
清咸豐至光緒年間人,
安徽徐州銅山縣人,
年少時於「瞿子冶」門下學習詩文篆刻,
清光緒4年應日本常滑地區陶工的邀請,
向日本教授宜興紫砂拍身筒製法,
和茶壺題刻裝飾的技法,
成為日本製作宜興風格朱泥茶壺的開始,
因拍打泥條時會發出砰砰的聲音,
被日本人定名為「砰砰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