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硯的常見品種
【古硯的常見品種 】 六、澄泥硯
【古硯的常見問題 】 三、什麼是瓦當硯?
【古硯的常見品種 】 十三、陶瓷硯
======================================
十八、磚瓦改製硯
陶瓷硯
是一種用陶、瓷土燒製的硯台,
常見有越窯、邢窯、唐三彩硯台,
流行於魏晉、南北朝、隋、唐,
用陶瓷土燒製,
多圓形,方形較少,
外部施釉,且有紋飾,
硯堂處不施釉,
方便研磨磨條,
陶瓷硯胎質較粗,
也就損筆鋒,
同時滲水性也較強,
陶瓷硯必須追求質地堅硬細密,
因此宋代盛行石硯及澄泥硯,
陶瓷硯到唐末終成時代絕響。
----------------------------------------------------------------
秦、漢時著名的未央宮所使用的磚瓦,
都是用澄泥特製的,
成分完全與澄泥硯相同,
而且均摻有許多金屬在裡邊,質地細密,
比澄泥泥硯質量還好,
秦漢時沒有人用未央宮磚瓦來做硯,
唐、宋時期才有人從地下挖出未央宮磚瓦製成硯。
北宋蘇易簡《文房四譜》記載:
「魏銅雀台遺址,人多發其古瓦,琢之為硯,
甚工,而貯水數日不滲。
世傳云:昔人製此台,其瓦俾陶人澄泥以絺綌濾過,
碎胡桃油方埏埴之,故與眾瓦有異焉。
即今之大名,相州等處,
土人有假作古瓦之狀硯,以市於人者甚眾。」
三國時曹操擊敗袁紹後在今河北臨漳營建鄴城,
修建了銅雀、金虎、冰井三臺,
銅雀臺的瓦片雖為陶器,
但表面壓磨光滑,質地堅硬細密,
研墨不滯,不損筆鋒,發墨快。
唐 吳融《古硯瓦賦》記載:
「無謂乎柔而無剛,土埏而為瓦;
勿謂乎廢而不用,瓦斷而為硯。」
北宋 陳與義的詩中記載:
「鄴城臺殿已荒凉,依舊山河滿夕陽。
瓦礫却鑱今日硯,似教人世寫興亡。」
磚瓦改製成硯的風潮興於中唐以後,
盛行於宋代,明清繼之,
宋代文人喜愛品評、玩賞昔日宮殿磚瓦改製的硯台,
其中又以西漢未央宮、曹魏銅雀台的瓦硯最受矚目。
南宋 高似孫《硯箋》記載:
「瓦出銅雀臺,多斷折,
間有全者,煮以瀝青,
發墨可用,好事者愛其古。」
北宋 蘇軾《次韻和子由欲得驪山澄泥硯》詩中記載:
「舉世爭稱鄴瓦堅,
一枚不換百金頒。」
北宋 韓琦於北宋仁宗時知相州(即鄴城一帶),
《答章望之秘校惠詩求古瓦硯》詩中記載:
「魏宮之廢知幾春,其間萬事成埃塵。
唯有昭陽殿瓦不可壞,埋沒曠野迷荒榛。
陶甄之法世莫得,但貴美璞逾方珉。
數百年來取為硯,墨光爛發波成輪。
巧工近歲知眾寶,雜以假偽規錢緡。
頭方面凸概難別,千百未有三二真。
我來本邦責鄴令,朝搜暮索勞精神。
遺基壞地遍坑窟,始獲一瓦全元淳。」
北宋 文同《問陳彥升覓食古瓦硯》詩中記載:
「魏主用死力,構彼銅雀台。
當時台上瓦,百澄為一坯。
燒成比堅玉,翠甲橫崔嵬。
西陵既歸後,此地日以摧。
後曆曲午朝,群雄力相豗。
茲台既已傾,此瓦只自堆。
歲久岸谷變,埋沒深蒿萊。
初誰得耕人,刳之研松煤。
其於是密且潤,端歙真可咍。」
在北宋大畫家『 文同』看來,
銅雀臺瓦改製硯比端硯、歙硯都要來得好。
從秦漢代以來,到魏晉時期的磚瓦改製硯,
為唐代的澄泥硯的創燒,
奠定了製作的工藝基礎,
也促成了澄泥硯能成為四大名硯之一。
----------------------------------------------------------------
明 許友款 草書 仿漢磚硯
----------------------------------------------------------------
清 呂世宜款 未央宮東閣瓦 仿漢瓦硯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古硯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未央宮東閣瓦硯
西元前206-西元220年,
長方形泥硯,覆瓦式,色黝黑一角為淺棕色,質地細緻輕清。
面中央琢橢圓形凹槽為硯堂,有使用痕跡,上方斜下漥作墨池,略呈半月形。
硯堂兩側刻篆文「炎漢古甕維天所錫。子子孫孫永寶珍襲」,及另二件詩文。
硯背佈滿葛麻紋的製造痕跡,
中央印陽文隸書三行「大漢十年」、「未央宮東閣瓦」、「鄼侯蕭何監造」。
有嵌明龍紋玉帶版黑漆硯盒。
----------------------------------------------------------------
銅雀瓦硯
硯作長方形,覆瓦式,上窄下侈,硯面中央琢成瓶式形,
瓶口凹下為墨池,墨池中存有墨跡,
硯額中央刻有清高宗乾隆四十二年(西元1778年)隸書硯銘,
有鈐印二:曰「比德」,曰「朗潤」,
硯背滿佈葛麻文,
中央有陽文隸書:「建安十五年(210)」五字,
硯背兩側有手壓痕跡,致使硯背面有不平整的感覺。
此硯色赭黃,部份較淡,細膩溫潤,硯質極細密較重,似是澄泥!
此硯與未央宮東闇瓦硯,及另一件銅雀瓦硯合裝於一紫檀匣中,
并題名為「古陶三友」。
----------------------------------------------------------------
銅雀瓦硯
硯作長方形,覆瓦式,但較扁平,受墨處呈橢圓形,
近硯額有墨池,作半月形,墨鏽頗深厚。
硯色黝黑,泛赭紅色,
硯背滿佈葛麻文,正中模印「建安十五年」(210)五字隸書,
硯額鐫銘一則、無款,
硯面左右鐫「為愛陶甄之質」「宜加即墨之封」,二行十二字,
硯面下方刻識語:「予得于漳濱之深川,愛而加諸翰墨,以為博雅好古之玩云」,
款題:「洪武辛未重九,臞仙識」,
辛未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
臞仙為明寧王權自號,是朱元璋第十七子,
硯首側鐫乾隆御題詩一首,
隸書、款題:「乾隆已丑御題」,
按乾隆已丑,為西元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
下鈐寶二、曰「古香」「太璞」。
----------------------------------------------------------------
漢 億壽無疆瓦當硯
西元前206-西元220年,
陶質,色暗灰,質地堅細硯面有小氣孔。
圓形硯,周起寬棱,硯面居中,一側邊框較寬微有裝飾,
因舊傷缺而不可辨,邊框較窄側有溝槽為硯池。
硯背作瓦當樣,圓壁形面一分四格,
分書「億、壽、無、疆」篆體,現收於圓形木盒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