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硯的常見品種 】 十、澄泥硯

古硯的常見品種

【古硯的常見品種 】   一、四大名硯

======================================

十、澄泥硯

陶瓷硯

陶瓷硯是一種用陶、瓷土燒製的硯台,
常見有越窯、邢窯、唐三彩硯台,
流行於魏晉、南北朝、隋、唐,
用陶瓷土燒製,
多圓形,方形較少,
外部施釉,且有紋飾,
硯堂處不施釉,
方便研磨磨條,
陶瓷硯胎質較粗,
也就損筆鋒,
同時滲水性也較強,
陶瓷硯必須追求質地堅硬細密,
因此宋代盛行石硯及澄泥硯,
陶瓷硯到唐末終成時代絕響。

----------------------------------------------------------------

磚瓦改製硯

秦、漢時著名的未央宮所使用的磚瓦,
都是用澄泥特製的,
成分完全與澄泥硯相同,
而且均摻有許多金屬在裡邊,質地細密,
比澄泥泥硯質量還好,
秦漢時沒有人用未央宮磚瓦來做硯,
唐、宋時期才有人從地下挖出未央宮磚瓦製成硯。

北宋蘇易簡《文房四譜》記載:
魏銅雀台遺址,人多發其古瓦,琢之為硯,
    甚工,而貯水數日不滲。
    世傳云:昔人製此台,其瓦俾陶人澄泥以絺綌濾過,
    碎胡桃油方埏埴之,故與眾瓦有異焉。
    即今之大名,相州等處,
    土人有假作古瓦之狀硯,以市於人者甚眾。」

三國時曹操擊敗袁紹後在今河北臨漳營建鄴城,
修建了銅雀、金虎、冰井三臺,
銅雀臺的瓦片雖為陶器,
但表面壓磨光滑,質地堅硬細密,
研墨不滯,不損筆鋒,發墨快。

唐 吳融《古硯瓦賦》記載:
「無謂乎柔而無剛,土埏而為瓦;
    勿謂乎廢而不用,斷而為。」

北宋 陳與義的詩中記載:
鄴城臺殿已荒凉,依舊山河滿夕陽。
    瓦礫却鑱今日硯,似教人世寫興亡。」

磚瓦改製成硯的風潮興於中唐以後,
盛行於宋代,明清繼之,
宋代文人喜愛品評、玩賞昔日宮殿磚瓦改製的硯台,
其中又以西漢未央宮曹魏銅雀台的瓦硯最受矚目。

----------------------------------------------------------------

澄泥硯的製作

澄泥硯製作技藝孕於秦漢,
興於唐,盛於宋,
明代時已爐火純青,
於明末清初時失傳。

北宋蘇易簡《文房四譜》記載: 
「作澄泥硯法:
    以墐泥令入於水中,挼之,貯於甕器內。
    然後別以一甕貯清水,以夾布囊盛其泥而擺之,
    俟其至細,去清水,令其乾,入黃丹團和溲如麵。
    作一模如造茶者,以物擊之,令至堅。
    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微蔭乾。
    然後以刺刀子刻削如法,曝過,
    間空垛於地,厚以稻糠並黃牛糞攪之,而燒一伏時。
    然後入墨蠟貯米醋而蒸之五七度,含津益墨,亦足亞於石者。」

其製作方法借助古代製作磚瓦陶器之工藝,
將泥土經過澄濾的細泥,
澄洗去粗渣作為原料,
沉澱以後加一些固劑,
經製坯煅燒而成,
屬於陶硯的一類,
澄泥硯質地堅硬耐磨,
易於發墨,不損耗,不耗墨,
故名澄泥硯,
堪與石硯相匹敵。

宋 李之彥《硯譜》記載:
澄泥硯細膩堅實,形色俱麗,
    發墨而不損毫,滋潤勝水可與石質佳硯相比肩。」

宋 米芾 稱澄泥硯:
「堅實如鐵,叩致金聲,刀之不入。」

清 朱棟《硯小史》記載:
「一匙之水,經旬不涸,
    一窿之墨,盛暑不干。」

----------------------------------------------------------------

生產澄泥硯的地區有:
河南的虢州,山東的青州和濰州,山西的絳州等地。

虢州澄泥硯

虢州在唐代位於洛陽和西安兩都之間,
宋改名虢略縣,今位於河南省靈寶市一帶,
又是黃河漕運必經之地,
所以來往文人學士及達官貴族頗多,
虢州澄泥硯因此流傳頗廣,也深受文人的喜愛。

宋 歐陽修《新唐書地理志》記載:
「虢州弘農郡,雄。
    本虢郡,治盧氏。
    義寧元年,析隋弘農郡三縣置。
    貞觀八年,徙治弘農。
    天寶元年更郡名。
    土貢:絁,瓦硯、麝、地骨皮、梨。」

唐 杜佑在《通典食貨》記載:
「弘農郡貢麝香十顆,硯瓦十具。」

這裡的「硯瓦」指的是澄泥硯。

宋 歐陽修《硯譜》記載:
虢州泥
    唐人品硯以為第一,今人罕用。」

《靈寶縣志》記載:
「澄泥硯,唐宋皆貢物。
    說文雲,虢州澄泥硯,唐人以為第一品。」

----------------------------------------------------------------

青州絳州澄泥硯

濰州,今山東省濰坊市,以境有濰水,
青州市,是中國山東省濰坊市下轄的一個縣級市。

清 沈心《怪石錄.石末》記載:
「出濰縣,
    以濰水中石碾極細末,復漂淨,陶為硹,
    故名石末,自唐時已重之。」

北宋 歐陽修《硯譜》記載:
青州、濰州石末研,皆瓦硯也。
    其善發墨非石硯之比,然稍粗者損筆鋒。
    石末本用濰水石,前世已記之,故唐人惟稱濰州。
    今二州所作所為皆佳,而青州尤擅名於世矣。」

是用濰縣的濰水中石頭,
碾成極細的粉末,
經過澄濾為細泥,
經製坯煅燒而成,
屬於陶硯的一類,
石末硯也就是澄泥硯。

五代 劉昫《舊唐書柳公權傳》記載:
「常評硯,以青州石末爲第一,
    言墨易冷,絳州黑硯次之。」

宋 唐詢《硯錄》記載:
濰州北海縣石末硯
    土人取爛石研澄其末,燒之為硯,
    即柳公權為第一者。」

濰州北海縣石末硯,
也就是柳公權評硯為第一的青州石末硯。

----------------------------------------------------------------

州澄泥硯

絳州為今天,山西省的新絳縣,
盛唐時期,絳州作為通往首都長安的重要水旱碼頭,
各路官宦商賈、文人墨客、能工巧匠雲集,
絳州先民繼承秦磚漢瓦的澄泥工藝,
改進陶硯的製作技法,
使澄泥硯的生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峰。

北宋 張洎《賈氏譚錄》記載:
「絳縣人善製澄泥硯,
    縫絹囊,置汾水中,
    踰年而後取沙泥之細者,已實囊矣。
    陶爲硯,水不涸焉。」

絳州澄泥硯的泥土來自汾河水中,
將絹囊置汾水中,
踰年而後取絹囊中沙泥之細者,
但不是所有的泥都能製作澄泥硯,
所以要不斷地選泥、採泥,
泥採回來後要澄清、過濾,
陳腐至少需要經過六個月。

五代 劉昫《舊唐書柳公權傳》記載:
「常評硯,以靑州石末爲第一,
    言墨易冷,絳州黑硯次之。」

絳州出產的澄泥硯尤佳,
柳公權評硯為第二絳州黑硯。

----------------------------------------------------------------

清代倣製澄泥硯

清高宗閱讀,
北宋 張洎《賈氏談錄》,
有關山西絳縣人收取澄泥的方法,
於乾隆四十年(1775)首次使用宮中舊藏澄泥硯後,大為佳賞,
遂於當年夏天諭令當時山西巡撫巴延三留心尋訪,
第二年就在汾水取得澄泥硯材。

雖然在絳縣取得硯材,
但是當時絳縣並無燒造澄泥硯的匠人,
遂發交蘇州研製,
「吳中巧匠」已能「仿造進御」。

據文獻記載,清乾隆四十一年(西元1776年)之後曾有大量倣製古硯,
收錄《西清硯譜》即有三套,每套六件之譜,
或將存放宮中舊硯石加以倣製,
或是取絳縣汾水之泥,運至蘇州南通等地製作澄泥硯,
就其製作技術而言,雖未逮唐代,
然能以河泥陶燒,而成細膩完整之硯,
其製品雖未臻前朝,然亦誠屬不易。

----------------------------------------------------------------

宋 古夫珍藏 寶瓶形 澄泥硯

宋 古夫珍藏瓶硯澄泥硯

----------------------------------------------------------------

清 張之萬款 詩文 檀香紫澄泥硯

----------------------------------------------------------------

民 詩文竹石圖 石渠形 澄泥硯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古硯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宋 澄泥 虎符硯

澄泥製,硯作伏虎形,仿古銅器,色棕褐,
器與蓋相合成虎符形,蓋面浮雕卷雲紋,
硯堂為橢園形寬平,墨池琢呈太極圖,硯背為虎腹,周緣四足平舖,
中刻篆書,「虎符」,二字,蓋內鎮清高宗御題硯銘乙首,
楷書:「式為兵符形似虎,意寓炳文濟其武,坡云磨甕可供書,溪必陶泓稡爾許。」

----------------------------------------------------------------

宋 澄泥 列錢硯

方形澄泥硯,遍體滿佈青綠、並有硃砂斑紋,猶如古銅器,硯堂受墨處露澄泥本色,
色呈正黃泛紅,硯面周緣浮雕雲紋,然多已漫漶不清,
硯背粘古錢三,大者在硯背右上方,小者二、呈兩兩相聯之形,
硯背上方兩角顯硯泥金二處,硯壁下方,鐫御製詩乙首:
「遍圍青綠貼三錢,在壙近銅理或然,設便魯褒欲著論,可容斯也置身邊」

----------------------------------------------------------------

宋 澄泥 宣和 瓶硯

硯作長方形,硯面寬平,受墨處成瓶形,以弦紋相圍而成,并以瓶口作墨池,
瓶肩兩側淺浮雕螭紋,以示瓶耳,惜右肩螭紋已傷缺,
硯色呈紫紅,硯面有硃砂斑紋,似使用後殘留痕跡,
硯背覆手雕成圭形,中鐫篆書「宣和」二字,
上方鐫清高宗御製詩乙首,
「澄泥貢硯識宣和、小篆分明泐末磨,撫不留手質古王,晊教心澹色春波,
出陶底異銅台瓦,受墨偏宜棐几娥,溫室餘閒常命什,郲幾惟覺慚賡歌」,
左右方各有清高宗廷臣蔣溥、汪由敦、梁詩正、劉統勳等題詩。
《硯譜》云:「是硯陶煉精良,堅潤如石,閱代既久,
墨光可鑑,篆刻亦極古秀,洵推陶友工乘。

----------------------------------------------------------------

宋 澄泥 石渠硯

硯作長方形,澄泥製、色赭紅至紫色,質細而體輕,頗潤澤,
硯面四周深窪,成石渠為墨池,受墨處色呈棕紅、周邊滿佈墨鏽頗厚,
硯面渠周緣、淺凹雕雲紋一道,硯壁左右兩側,各有螭紋一雙,兩兩相對,
硯下端壁側,深雕螭虎各一,四足以象首為飾,
硯背斜窪,作二層,中央刻清高宗御題詩乙首:
「石渠本效漢名為,滴露研末此合宜,不必劉揚徵往事,可知庾許有新詞,
劃金早是泯陳逐,刻獸亦非出近時,曾傍宣和工字畫,如何獨昧作君師」。

----------------------------------------------------------------

宋 澄泥 璧水硯

硯作圓形,澄泥製,受墨處窪下,具圓如璧,
硯面周環凹下如渠,而為墨池,硯堂微窪,色赭黃,
全器樸素無紋,覆手平整,中鐫清高宗御題銘一首:
「圍不逾尺,文房小品,陶自趙宋,經幾百稔,
壁池鐵銹,醉乎墨瀋,繭版蠅頭,宜臨玉枕」。

----------------------------------------------------------------

宋 澄泥 鳳鏡硯

澄泥硯,色紫,泛赭斑,硯面有使用後殘留痕跡。
硯作圓形,硯面上端雕一鳳,鳳尾長而環繞硯緣,下漥以為墨池。
硯背凹下,刻八字篆款。
硯壁刻詩文:「唐時佳話。宋時製鏡。古依然見巳宜。
合贈舍人賈至矣。鳳毛池上用為儀。」

----------------------------------------------------------------


宋 澄泥 黻黼紋硯

硯作長方形,硯體多已剝蝕,硯色紫中泛黃,
硯面額浮雕黻黼紋,但已漫漶不清,
周邊緣刻綯紋一周,亦已不可辨,
硯堂寬平,墨池內墨鏽深厚。
硯背鐫清高宗御銘一首,
「宋代澄泥豈曾藏於王氏,天誘文筵,綯紋黻黻又疑成乎宣和之年,
爾時豐亨豫大,以飾太平,用致金源之烽煙,時移世變,
而陶泓如故,曽無變遷,以靜為用,有如是焉。」
《硯譜》云:「是硯製作既雅,閱歲復久,彌覺古香可挹。」

----------------------------------------------------------------

宋 澄泥 天馬硯

澄泥硯,長方形略作抄手式,色深赭。
除尾端三邊起寬棱,棱與側壁多斑駁,
硯堂寬闊略凹,中央因使用磨損而呈棕色,
向首斜下為硯池,二者相接處雕有天馬一隻。
硯底有葫蘆形篆款「金壺」,尾端側壁琢乾隆御題詩並印。
有嵌玉劍首御製詩硯盒。

----------------------------------------------------------------

清 澄泥 鳳字硯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