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著名工匠
瞿應紹(子冶)
(1778 - 1849)
出生於清代嘉慶年間,
字子冶、陛春,號月壺、瞿甫,
又署老冶,室名「毓秀堂」,
江蘇上海人,
清代書畫家、篆刻家、、陶藝家、收藏家。
瞿應紹是清代道光年間貢生,官至浙江省玉環廳同知,
善詩詞,詩文甚佳,精於繪畫,
師承「清初六大家」之一的惲壽平,尤擅畫竹、蘭、柳,
善於鑒別金石,亦好收藏古物,並精於鑑別金石文字。
擅長篆刻和陶刻,常將自畫銘刻於紫砂壺上,
瞿應紹製壺特色,瞿壺有粗、細兩種:
粗沙製作工致,細沙皆以畫竹為主,隨寥寥數筆,卻更顯古樸,
他所製之壺不受壺身空間所限,
在壺上橫書刻畫,甚至連壺蓋內外也巧妙地利用,
其所制之壺時人稱為「三絕壺」,即「書絕、畫絕、壺絕」。
一生之中製作的壺很多,
他常與楊彭年、申錫、吉安、鄧奎等合作制壺,
他與楊彭年創作出紫砂史上有名的經典器「子冶石瓢」,
「子冶石瓢」把三角形巧妙地運用在壺身各部分,
桶三角、把三角、紐三角、壺流三角,
壺把的三角由身桶過度到壺流,
壺身中央部分被兩個直角三角形平均分割,
壺紐的設計也融入了三角,正好與壺身組合成一個大三角,
身桶的三角巧妙地撐起左右兩邊的小三角,
形成三角之間互相穿插的形勢,
給人一種非常穩重的感覺,此壺的設計和「掇球壺」的設計為異曲同工,
「子冶石瓢」剛柔並濟,文雅脫俗,壺裡暗暗透出一種文人的氣韻和風骨。
瞿應紹是繼陳曼生之後,又一位壺藝書畫家,
把壺和書法繪畫完美結合在一起的人,
將曼生壺的「書壺」特色繼承了下來,
以此爲基礎繼而發揚光大,成為有自己特色的「書畫壺」,
爲紫砂壺界作出莫大的貢獻,影響深遠,
上海开埠後,日本人搜求瞿壺,攜至日本。
----------------------------------------------------------------
文人壺之始
清末民初 張虹、李景康《陽羨砂壺圖考》記載:
「明清兩代名手製壺,
每每擇刻前人詩句,
而漫無鑒別,
或切茶而不切壺,
或茶與壺俱不切,
予嘗謂此等詩句不如略去為妙,
至於切定茗壺並貼切壺形作銘者,
實始於曼生,世之欣賞有由來矣。」
而文人雅士不同於一般的紫砂工匠,
為紫砂器題詞作畫,
把金石鐫刻、書畫、詩詞與製壺工藝結合,
銘文書法精妙入神、獨具匠心,
所刻詞句「切壺、切題、切情、切意、切茶」,
達到「可用、可賞、可玩」的雅趣,
將文化思想、藝術審美、生活情趣,
集「詩、書、畫、金石鐫刻」於一體,
與紫泥砂壺美妙的結合,
從而使紫砂壺充滿了文人氣息。
紫砂界曾有這樣的論述:
「壺隨字貴,字依壺傳」,
「好壺一定有好字,好字一定是好壺」,
「有銘文的曼生壺是沒銘文壺的三倍價」。
紫砂界曾有這樣的評價:
「千年紫砂,綿延至今;
雅俗共賞,文化先行;
前有陳曼生,後有梅調鼎。」
======================================
子冶石瓢壺
上海博物館 清 瞿子冶 刻竹 石瓢壺
圖片資料來源機關:PICRYL全球最大的公共領域媒體搜尋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