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器製作步驟
六、掏堂
清 李澄淵 於清光緒十七年( 1891 )所繪《玉作圖》,
記錄描繪傳統制玉的主要步驟,
描繪了制玉人勞動操作的場面,
畫冊共含十二幅彩繪圖,
共分為十三道工序,
其 中「掏堂圖」 為第六幅。
香港藝術館– 從璞玉到玉器
======================================
雕琢好外形的玉體掏空玉體的內膛,
讓內部的中央空出來,
盛裝其它的東西(如香粉、香油)。
掏堂需要兩組工具,
一組是玉工「旋車」前,
套著「鋼捲筒」的鐵軸,
另一組是在玉工後側的桌子上,
放了一根一根一,
套著「彎形的扁錐頭」的鐵軸。
《玉作圖・掏堂圖》記載:
「掏堂者去其中而空之之謂也,
凡玉器之宜有空堂者,
應先「鋼捲筒」以掏其堂,
工完,玉之中心必留玉梃一根,
則遂用小錘擊鋼鏨以振截之,
此玉作內頭等最巧之技也,
至若玉器口小而堂宜大者,
則再用「扁錐頭有彎者」就水細沙以掏其堂。」
堂或作「膛」,指物體中空之部位,
所謂的「掏堂」,
指的是挖空容器物體的內部。
玉器之中,若是有需要挖空內部時,
必須先「打眼」,
接著,以該「眼」為標的,
將「鋼捲筒」旋入玉器中央,
其後,玉器的中央會出現一根圓柱,
再以振錘截斷。
若是該件玉器的口小而堂腹大,
就需使用「彎形的扁錐頭」,
就著水與細沙,慢慢的掏空其內膛。
《玉作圖・掏堂圖・工具説明》記載:
「彎子、鐵軸、革絛、鐵軸,
鋼捲筒,有透溝二三,為存細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