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器製作步驟
七、上花(砣出花紋)
清 李澄淵 於清光緒十七年( 1891 )所繪《玉作圖》,
記錄描繪傳統制玉的主要步驟,
描繪了制玉人勞動操作的場面,
畫冊共含十二幅彩繪圖,
共分為十三道工序,
其 中「上花圖」 為第七幅。
香港藝術館– 從璞玉到玉器
======================================
上花是在磨好的玉器外表上,
琢磨出各種花紋。
玉工坐在「旋車」前,
「旋車」上架著的工具,
長木棍裝上圓形的鋼盤,
鋼盤的週緣很薄,
像刀口一樣非常鋒利,
這個鋼盤就叫做「紮鍋」。
小圓鋼盤,
盤邊甚薄像刀,
小圓鋼盤形狀像圓帽丁子,
故名之丁子,
上花用的丁子,
更小,型號也更多。
在玉工後側的桌子上,
放了一根一根一,
端裝了大小尺寸不同丁子的鐵軸。
玉工會依照要雕的玉器的大小,
花紋的疏密,
來選擇不同尺寸的丁子。
《玉作圖・上花圖》記載:
「按玉作上花,具皆用小圓鋼盤,
盤邊甚薄,似刀,名之曰丁子,
全形似圓帽丁子,故名之。
或用小鋼碢名為軋碢,
此等具可以隨意改作,
大小以方便適用為度。
凡玉器無論大小方圓,
外面應有花樣者皆用此等具磨衝以上花。」
相玉:「相」即是「看」,
看後琢磨思考,
以判斷玉石的內在質量,和外形的優劣,
而後立意確定作的題材玉器,
劃活:根據所構思的形象,
在玉料上用筆墨線條,把它形象地劃(畫)出來,
再用更多型號的丁子砣出各種花紋。
《玉作圖・上花圖・工具説明》記載:
「登板、鐵軸、大小丁子,
小錘,為正丁子毛病用;
小碢,為打丁子入鐵軸穴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