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器製作步驟
八、打鑽
清 李澄淵 於清光緒十七年( 1891 )所繪《玉作圖》,
記錄描繪傳統制玉的主要步驟,
描繪了制玉人勞動操作的場面,
畫冊共含十二幅彩繪圖,
共分為十三道工序,
其 中「打鑽圖」 為第八幅。
香港藝術館– 從璞玉到玉器
======================================
打鑽是對於一些要雕琢鏤空花紋玉器的一個重要步驟,
是用一個金鋼鑽的磨具,
在玉器上鑽出圓洞。
金鋼鑽的硬度高到十度,
它們的硬度比玉料高,
彎弓的弓弦上,
繫了一根軋桿,
軋桿的下端嵌一粒金鋼鑽,
古人利用來回拉動彎弓,
帶動金剛鑽來回運動,
就可以把玉鑽出一個圓洞了。
圖中還有個細節,
就是玉工用左手握著玉器,
抵在帶有金鋼鑽的軋桿的下面,
架了一個橫桿,
橫桿上掛了一個重物,
以增加向下的壓力,提高工作效率。
《玉作圖・打鑽圖》記載:
「是玉器宜作透花者,
則先用金鋼鑽打透花眼,名為打鑽。
然後再以彎弓鋸,就細石沙順花以搜之,
透花工畢,再施上花磨亮之工,則器成。」
玉工坐在桌子的一端,用左手握著玉器,
抵在軸杆下端鑲金鋼鑽的的鑽頭,
右手來回拉動彎弓,彎弓會帶動鑽杆一來一回的旋轉,
桿尖所嵌的金剛鑽就可以把玉鑽出一個圓洞了。
《玉作圖・打鑽圖・工具説明》記載:
「墜碗、活動木、金鋼鑽、彎弓、浸沙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