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前的陶瓷】 ---- 邢窯

唐代以前的陶瓷

邢窯

在唐代有七大瓷窯,
壽州窯、越窯、鼎州窯、婺州窯、岳州窯、洪州窯、邢窯

邢窯是中國生產白瓷最早的窯場,
在唐代達到鼎盛,
在當時是中國白瓷的生產中心,
南方以越窯生產的青瓷著稱於世,
因此在唐代出現了瓷業「南青北白」的局面。

唐玄宗時官修《大唐六典‧卷三》記載:
凡天下十道,任土所出而為貢賦之差。
四曰河北道,古幽、冀二州之境,
...,凡二十有五州焉。...,邢州瓷器,...」

北宋 歐陽修、宋祁等合撰《新唐書.地理志》記載:
邢州巨鹿郡土貢瓷器
  越州會稽郡土貢瓷器。」

北宋 王存、曾肇、李德芻的《元豐九域志.河北路》記載:
邢州,鉅鹿郡安國軍節度,治龍岡。
轄縣五:龍岡、沙河、鉅鹿、內丘、南和。
土貢:絹一十匹、瓷器一十事、解玉砂一百斤。」

都記載了唐宋年間河北的邢州向朝廷進貢的情況,
也記載了唐宋年間進貢邢窯瓷器。

五代後晉 劉昫《舊唐書‧食貨志上》記載:
「又王鉷進計,奮身自為戶口色役使,
征剝財貨,每歲進錢百億,寶貨稱是。
雲非正額租庸,便入百寶大盈庫
以供人主宴私賞賜之用。」

唐天寶後,王鉷為户口色役使,
苛酷取寵,徵剝財貨,每歲進錢百億,
不是租庸調稅收制度的,便入百寶大盈庫
以供皇帝宮廷享樂及賞賜之用。

邢窯底部刻款有「大盈」、「盈」、「翰林」,
或墨書「翰林」等字款,
而在素胎上刻有「大盈」、「盈」字款的瓷器,
就是為百寶大盈庫定燒,
供天子宴饗、賞賜之用的內用瓷器。

在唐代邢窯白瓷有精、粗之分,
有貢瓷,也有民生用瓷器,
以供不同階層人的需求。

唐 李肇《國史補》記載:
「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
  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內丘即邢窯主要所在地之一,
唐代茶碗稱甌,
可見邢窯白瓷在唐代,
和端硯一樣的普及。

【文物的地理位置圖】     ---     一、唐代北方的窯口

======================================

一、燒造時間:

邢窯創燒於北朝的北齊,
發展於隋及初唐,
鼎盛於盛唐、中唐、晚唐前期,
衰落於唐末和五代。

邢窯和定窯在地理位罝上相處很近,
晚唐至五代時期定窯白瓷大量生產,
定窯雖然也比較精工,但還不如邢窯,
但在數量上遠超過邢窯。

邢窯於宋代時復興,
延續至金元時期,
總共燒造歷時900餘年。

二、燒造地點:

邢窯的遺址位於河北省邢台市,
下轄邢台縣、內丘、臨城縣祁村一帶,臨太行山東麓地區,
中心窯場在今河北省內丘縣城關一帶(今改為內丘鎮)。

唐 李肇《國史補》記載:
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
  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內丘縣為邢窯主要所在地之一,
在唐代屬於邢州所管轄的地區,
故稱為邢窯,是北方著名的瓷窯,
在唐代南方以越窯為代表的青瓷著稱於世,
北方以邢窯為代表的白瓷馳名中外,
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

三、燒造品種:

邢窯瓷器以燒造白釉為主,
也兼燒褐黃釉、黑釉、青釉、三彩品種。

邢窯瓷器從質量可分為三種:
粗白瓷、細白瓷、透影細白瓷。

粗白瓷多為平民日常用品,
細白瓷胎質堅實細膩、釉色純白光亮,
類銀、類雪。

唐 陸羽《茶經》記載:
「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
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
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

唐 元稹《元氏長慶集.飲致神曲酒三十韻》記載:
「雕鐫荊玉盞,烘透內丘瓶。」

唐 杜甫《又於韋處乞大邑瓷碗》記載:
「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
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

均讚美邢窯的細白瓷,
工藝精細,
釉色溫潤如玉,
類銀似雪。

已出土的邢窯殘片中發現,
也有品質精良的「透影細白瓷」。

唐 皮日休《茶中雜詠.茶甌》記載:
「邢客與越人,皆能造茲器。
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

讚美邢窯瓷器的造型規整如圓月,
質地輕薄如輕煙。

唐宣宗大中五年時 蘇萊曼(Sulayman)蘇萊曼東遊記》記載:
「中國人能用陶土做成用品,
裡面裝了酒,從外面看得見,

蘇萊曼所記的唐代所燒的這種瓷器,
應該就是邢窯的透影細白瓷,
做工極為精細,
透光性要好於細白瓷。

四、燒造器型:

邢窯瓷器在造型上的共同特徵是:
圓唇口、短頸、豐肩、鼓腹,
碗底的形狀如玉璧、花口瓣足、高足杯等,
都是仿金銀器的形製而燒製,
構成了莊重大方的體態,
使得邢窯器物具有了雍容華貴之美。

邢窯所生的產品主要有:
碗、盤、瓶、壺、罐、
盒、杯、托子、注子、硯、
執壺、缽、穿帶壺、雙魚瓶、小瓷塑等。

五、裝飾手法:

邢窯瓷器器型規則,製作精緻,
均少帶紋飾,以突顯釉質之美,
體現邢瓷樸素大方的藝術
風格

邢窯其它的裝飾手法分為:
印花、雕塑、貼塑、刻劃、三彩、點彩、
旋紋、鏤空、捏塑、戳印、按壓、壓印、
壓邊、起棱、花口、削邊等。

六、胎釉特點:

邢窯瓷器的胎和釉,
占有相當高的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
估計需要1380℃以上的高溫燒成,
所以瓷化成度高。

釉色穩定,光澤度好,
但釉色有乳濁感,不透明,
多呈白色或白中泛青的色調,
這就使乳濁釉對胎體有良好的遮蓋性。

邢窯和定窯在地理位罝上相處很近,
晚唐至五代時期定窯白瓷大量生產,
定窯雖然也比較精工,但還不如邢窯,
但在數量上遠超過邢窯,
北宋時期定窯胎質十分堅密精細,
胎薄而顯輕,
胎色白淨而略顯微黃。

七、工藝特點:

北朝北齊時期

胎體厚重,底足呈餅形,
胎色灰黃,胎質粗糙,
一般不施化妝土。

還沒有完全解除氧化鐵的呈色干擾,
釉色呈現乳濁,白中帶黃綠或青綠色,
釉中含有許多小灰點,
造型質樸、凝重、粗獷。

隋唐時期

隋代是邢窯發展成熟的重要時期,
工藝水平提高,
開始用化妝土裝飾青灰色胎體,
後又用白色粘土製胎燒造粗白瓷,
少量的透影細白瓷工藝已達到成熟,
胎釉原料更加精細,
胎質細膩堅緻,
白釉瑩潤,聚釉處微閃湖水青色,
旋坯技法更加規範,
採用匣缽正燒法,消除了器物內的支燒痕,
底足由餅形,發展到玉璧足。

五代時期

燒造工藝成熟,
胎體中少有氣孔夾砂現像,
燒不熟的現像已基本克服,漸趨細膩,
但基本胎質粗鬆,
胎色多灰黃或青灰,
釉下多施化妝土,
釉乳濁,釉汁勻淨潤澤,
釉色多灰白,略灰青,
施釉不及底,釉處白釉泛青,
製作工藝粗糙,粗質細作,造型注重實用。

北宋時期

邢窯和鞏縣窯、越窯、耀州窯、定窯等,
都作為貢品進入皇室,
造型浮華秀麗,體態修長輕盈,
足壁厚,足端平削無釉,沾有窯沙。

金元時期

臨城縣不少窯場恢復生產,
在製瓷工藝和裝飾方法上借鑒了定窯的手法
但製品的精細程度略遜於定窯,
其器物的造型單調而不單一,
體態輕薄,
用功能性更加突出。

----------------------------------------------------------------

【01高古瓷】唐 邢窯 白釉 四系罐

----------------------------------------------------------------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繪畫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唐至五代 邢窯或定窯 白瓷盒

高7.5公分 底徑5.8公分
圓盒,蓋與器均直壁,器身折腰斜收為圈足;
蓋直口,斜折上收為平頂。
子母口相合,而盒身子口再向內斜斂收口。
此種器口的設計,於唐代常見,長沙窯有書「油盒」者,當為粧容器。
本件瓷盒,胎骨細白,施釉至足壁,釉面多經浸染呈褐色,蓋裡僅中央有釉。

----------------------------------------------------------------

唐 邢窯 白釉 玉璧足茶碗

高4.2公分 口徑14.4公分 足徑6.0公分
敞口捲唇,斜壁,淺腹,玉璧形底足。
內壁滿施白釉,外壁掛釉不及底,底部無釉。
白釉瑩潤,聚釉處泛青,胎質細膩堅緻。
敞口、玉璧足的淺碗為唐代中晚期典型茶碗形制,
越窯青瓷玉璧足茶碗,及邢窯玉璧足茶碗,兩窯皆為陸羽《茶經》所載。
雖然《茶經》以越窯青瓷茶碗為尚,
但首都長安或洛陽墓葬或寺院遺址所出土者,仍以邢窯白釉茶碗為多。
同類型茶碗或「盈」字款,長安西明寺、洛陽白居易邸宅等遺址均有發現。

----------------------------------------------------------------

晚唐至五代 邢窯 白瓷茶瓶

高20.5公分 口徑7.0公分 足徑7.0公分
敞口,長頸,斜肩,圓筒腹、上豐下斂,矮圈足,微外撇,
底邊與圈足一線切線明顯,短流,三條紐形把手,上端作一結狀。
外壁至內頸均施白釉,底足無釉,頸壁可見明顯拉坯遺痕。
白釉乳濁,把手底部積釉處白釉泛青,腹部有多處淌釉遺痕,胎土潔白。
此類執壺,由晚唐至北宋早期,常見於北方白釉窯系,瓶身略長,
為唐宋過渡時期形制,或為裝煮沸水點茶的茶瓶。

----------------------------------------------------------------

唐至五代 邢窯 結帶柄執壺

高9.9公分 口徑4.0公分
寬直頸,口緣微外敞,肩豐圓,腹向下斜收,矮圈足,足形刻削平整。
短流曲,把分三稜,作結帶式,在曲聳高處飾繩結,銜接頸部與腹最寬處;
把高過口沿,結頂有一小孔。流稍矮。
釉汁勻淨潤澤,色略灰青,施釉不及底,底足均露白色胎。屬邢窯型作品。

----------------------------------------------------------------

五代至北宋初 邢窯系 白瓷 花口碗

高4.8公分 口徑15.9公分
寬侈口,作五瓣梅花形,花口淺凹,深腹,斜壁上豐下斂,小圓底,矮圈足。
碗內壁有五道向內微隆起之細稜表現花瓣出稜,起自口沿,隱沒於器腹。
全器內外樸素無紋飾,通體施白釉,器內外壁可見使用痕及製作痕跡。
外壁口下垂釉痕;腹下部及足內底施釉不全,足壁厚,足端平削無釉,沾有窯沙。
原稱「湘湖窯」作品。口緣無釉。

----------------------------------------------------------------

五代 邢窯 白瓷 葵口碗

高9.7公分 口徑23.0公分 足徑8.8公分
花口碗,五瓣花形口,深斜壁,平底,圈足。
外壁光素,可見轆轤痕;全器施白釉,呈米白色。足緣露胎。

----------------------------------------------------------------

唐 邢窯 白瓷 穿帶壺

高20.2公分 口徑6.3公分 足徑9.8公分
這件白瓷壺器形仿自金屬或皮革材質的穿帶水壺。
外壁及外底施白釉,釉色瑩亮,積釉處微閃湖水青色,
器內施釉不及半,露出灰白色胎。
侈圓口、短頸、圈足,筒狀圓長腹,兩側微凹,上下各貼有二繫耳,使繩能穿繫,
很類似遊牧民族隨騎攜帶的水壺。唐朝時各種不同材質的器物經常會相互模仿,
院藏另一件白瓷印花魚紋杯成四瓣花型,器形即源於作為酒器使用的薩珊式金銀多曲長杯。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