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的單色釉瓷】 10、仿龍泉青釉

景德鎮的單色釉瓷

 10、仿龍泉青釉

《大明會典》記載:
「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制樣,計算人工物料。
如果數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窯興工,或數少,行移饒、處等府燒造。」
指出了饒州府(景德鎮)處州府(龍泉),洪武時期燒制官窯。

《明實錄·憲宗實錄》卷一,
天順八年成化帝即位詔書
「江西饒州府、浙江處州府見差內官在役燒造瓷器,
詔書到日除已燒完者照數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

《明實錄·孝宗實錄》卷二,
成化二十三年弘治帝即位詔書
「蘭州臨清鎮守,四川銀課,江西燒造饒器,
廣東新添守珠池內官,悉令回家,一應不急之務悉該停止。」

可知成化帝即位後,朝廷均派內官在景德鎮與處州兩地監燒瓷器,
而弘治帝即位後,罷不急之務,沒再提及處州之地,
說明朝廷已停止派太監到處州監燒瓷器了,
這可能宣德景德鎮窯成功的仿燒了龍泉窯瓷器,
成化景德鎮窯仿燒龍泉窯瓷器的技術已經完善,
朝廷所需要的龍泉窯青瓷已經全由景德鎮御窯廠供應了,
龍泉窯青瓷已就逐漸淡出了皇家視野。

根據近年來的出土資料考察御窯廠遺址出土的明代官窯仿龍泉窯器,
以及景德鎮地區明代民窯仿燒的龍泉窯器,
明初景德鎮地區受浙江龍泉窯的影響,仿燒技術已達較高水平。
隨著明代官窯仿燒技術的完善,以及景德鎮地區仿龍泉窯的成功,
龍泉青瓷的地位逐漸被景德鎮窯所替代。

從民窯燒造的仿龍泉釉器看,
器物的造型、胎質都較粗糙,無法與官窯器相媲美,
但明初龍泉窯瓷器對景德鎮地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明清以來,景德鎮地區仿龍泉產品未曾中斷,
並成一個重要的瓷器品種。

景德鎮仿龍泉青瓷與龍泉青瓷的差異

1、 胎體顏色:
明代景德鎮仿龍泉青瓷釉胎體顏色較白,質地疏鬆,
龍泉青瓷胎體為厚重,緻密,多為灰白色。

2、 釉的差異:
景德鎮仿龍泉青瓷釉胎體較厚,釉層較薄,施釉不均勻,流釉現象嚴重,
釉色稍淡,為青綠色,為多有開片紋;
龍泉青瓷釉釉層較厚,色澤飽滿,各年代差異較大。
北宋多透明,南宋偏乳濁,元代較南宋透明,但玉質感較強,明代偏暗沉。

3、 墊燒工藝的差異:
景德鎮仿龍泉青瓷與龍泉青瓷在墊燒工藝上有一定差異,
其中景德鎮仿龍泉青瓷盤、碗等圓器底足無圈形支燒痕,多為砂底墊燒;
龍泉青瓷在宋代早期底部大部不施釉,底足無釉。
至元代盤碗器物使用圈形窯具支燒,器物外地一圈無釉,
露胎處泛火石紅,底心形成圓臍狀釉塊。
明代前期仍然沿用元代的墊燒方法,只是露出的釉塊變得更小。

4、 胎土的差異:
因為地理環境的差異,地方資源,原料等條件的限制,
兩地都選擇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再者龍泉青瓷中紫金土的加入,
使龍泉青瓷胎較景德鎮仿龍泉青瓷胎化學組成表現出高鋁低矽、高鐵的特點,
並且龍泉青瓷胎體白度低於景德鎮仿龍泉青瓷,
這與景德鎮採用本地原料有很大的關係。

5、 原料配方特徵:
景德鎮仿龍泉青瓷胎體緻密性較低、胎中殘留石英、黏土顆粒以及氣孔均較大;
而龍泉青瓷胎體較為緻密較高,殘留石英、黏土與氣孔均較小,
景德鎮仿龍泉青瓷所使用的制胎原料應與景德鎮窯其他陶瓷品種制胎原料類似。
因此,在低於普通陶瓷製品燒成溫度時,胎體不易燒結,緻密性較低。
而龍泉青瓷製胎原料適應於溫度燒成,胎體較為緻密。

6、 釉料配方特徵與燒成工藝:
景德鎮仿龍泉青瓷胎釉中間層晶體發育情況較龍泉青瓷差,
青釉中殘留石英顆粒、黏土團較少,氣泡大而稀,
青釉中晶體析出較少,一般多接近或高於正燒溫度。
而龍泉青瓷自南宋以來,胎釉中間層發育較好,
釉層中有較多的晶體析出,並有較多殘留石英顆粒與黏土團,
氣泡小而多,玉質感較強,然而玉質感較強的多低於正燒溫度。
因此,兩地釉料配方與燒成工藝的差別是造成青釉以上差異性的原因之一。

7、 燒成溫度:
景德鎮仿龍泉青瓷借鑑了龍泉青瓷燒制工藝的基礎上,
創造性地使用了明顯有別於景德鎮窯同時期其他瓷種的燒成制度,
景德鎮仿龍泉青瓷燒成溫度均值僅為1140℃,
非常接近於龍泉青瓷的燒成溫度均值為1174℃,
而明顯低於明代景德鎮窯其他類型瓷,燒成溫度均值1250℃。

---------------------------

宋代瓷器的窯口 - 龍泉窯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景德鎮的仿龍泉青釉瓷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明 永樂 翠青釉三繫蓋罐

翠青釉是永樂時期開始創燒的顏色釉,因顏色類似翠竹之青色而得名。
這件蓋罐頸部短而微歛,器身扁圓,肩部有三個四瓣花托飾的環形繫耳,
圈足淺,帶平頂直口蓋扣於環形繫耳之內,是永樂時期獨有的罐式。
罐裡、圈足內及蓋內施青白釉,其餘施翠青釉。
翠青釉以氧化鐵為呈色劑,釉面的玻璃質感強,
釉內滿布氣泡狀如魚子,色調淡雅清新,傳世品並不多見。

明 永樂 翠青釉三繫蓋罐

明 宣德 粉青釉劃花番蓮碗

明 翠青劃花番蓮碗

明 宣德 翠青葵花式盤

明 宣德 翠青葵花式盤

明 宣德 翠青牡丹花式碗

青瓷花口盤

淺粉青劃花花卉碗

粉青盤口瓶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