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前的陶瓷
洪州窯
洪州窯是唐代六大名窯之一,
洪州窯燒瓷歷史悠久,始燒於東漢,
是中國青瓷的最早發源地之一。
【文物的地理位置圖】 --- 二、唐代南方的窯口
======================================
一、燒造時間:
洪州窯始燒於東漢晚期,
發展於兩晉、南朝,
鼎盛於隋唐,
終燒於唐末五代,
燒造時間長達800餘年。
二、燒造地點:
洪州窯窯址位於江西省豐城市一帶,
此地隋唐時屬洪州,
故稱為洪州窯。
三、燒造器型:
東漢晚期:燒造大器型的深腹罐為主,器型有雙唇罐、盤口壺等。
魏晉時期:器型有雞首壺、虎子、硯台、博山爐、温酒壺、帶足的爐、托杯、燈盞、五盅盤等。
唐代時期:器型有大碗,盤口壺,雙唇罐、杯、仿金銀器。
四、裝飾手法:
洪州窯在東晉時期開始出現用褐釉點彩裝飾盤口壺口沿的手法,
在少量的器物腹部及口沿至肩部劃出連弧紋及圓渦紋、水波紋,
裝飾圖案有刻花、劃花、印花外,亦採用了堆塑、鏤孔等技法,
刻印花朵、圖案形花葉,沿器物周壁對稱排列。
五、工藝特點:
洪州窯胎土多為黃白色,少量灰白色,粗糙但較堅硬,
南朝時期:釉色以淡青微閃黃為主,此時已使用匣缽,器物釉面光潔,
隋唐時期:釉色以米黃而略泛青色見長,褐色釉的使用逐漸盛行起來,
另還有一種青綠釉瓷,色調較深,灰青明亮。
盛唐至中唐時期:胎土胎色較深,施化妝土,釉多為褐色。
唐代 陸羽《茶經》記載:「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次,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爲不然……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越州瓷、嶽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
----------------------------------------------------------------
唐 洪州窯 青釉 皮囊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