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硯的常見品種
【古硯的常見品種 】 一、四大名硯
======================================
八、歙硯
歙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與甘肅洮硯、廣東端硯、山西澄泥硯齊名。
歙硯的開採製作始於唐開元年間,
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北宋 唐積《歙州硯譜》記載:
「唐開元中,獵人葉氏逐獸至長城裏,
見疊石如城壘狀,瑩潔可愛,因攜之歸,
刊出成硯,溫潤大過端溪。」
在唐代歙硯產於江西省東北部婺源縣的龍尾山,
因舊屬於歙州府,
所以稱之為「歙硯」,
又稱為「歙州硯」、「婺源硯」、「龍尾硯」。
歙硯現今產於,
安徽黃山山脈、天目山、白際山一帶,
包括歙縣、休寧、祁門、黟縣、婺源等縣,
而以江西省婺源縣溪頭鄉境內,
龍尾山(羅紋山)下溪澗中所產的最為優良,
所以稱為「龍尾硯」。
宋 李之彥 《硯譜》記載:
「歙石出於龍尾溪,以金星為貴。
予少時得金坑礦石,堅而發墨。
端溪以北巖為上,龍尾以深為上,
龍尾更在端溪上,而端石以後出見貴爾。」
歙硯在盛唐時已聞名,
南唐君主寶之,為設硯務官,
北宋從景祐年間開始進行了幾次規模較大的硯石開採,
南宋以後石盡山頹,開採量逐漸減少,時斷時續。
元代,
石坑沈陷水下,石遂珍罕難得,
但方志所載,
清代歙州每年三貢,每貢有硯貳拾捌方,
多為祁門細羅石。
----------------------------------------------------------------
北宋 歐陽修評論說:
「端溪以水岩為上品,龍尾以深溪為上品,
若論二者之優劣,則龍尾遠在端溪之上也。」
北宋 歐陽修《贊歙硯》詩云:
「徽州硯石潤無聲,
巧施雕琢鬼神驚。
老夫喜得金星硯,
雲山萬里未虛行。」
北宋 黃庭堅《硯山行》記載:
「新安出城二百里,走峰奔巒如斗蟻。
陸不通車水不舟,步步穿雲到龍尾。
龍尾山聳半空,人居劍戟旌幡裡。
樹接藤騰雨畔痕,獸臥崖壁撐天宇。
森森冷風逼人寒,俗傳六月常如此。
其間有石產羅紋,眉子金星相間起。
居民山下百餘家,鮑戴與王相鄰裡。
鑿礪磨形為日生,刻骨鏤金尋石髓。
選湛去雜用精奇,往往百中三四耳。
磨方剪銳熟端相,審樣狀名隨手是。
不輕不燥禀天然,重溫溫潤如君子。
日輝燦燦飛金星,碧雲色奪端州紫。
遂令天下文章翁,走吏迢迢來澗底。
時陳三日酒傾醇,祓祝山神口莫鄙。
懸岩立處覺魂飛,終日有無難指擬。
不知造化有何心,融結之功存妙理。
不為金玉資天功,時與文章成里美。
自從天祐獻朝貢,至今人求不曾止。
研工得此瞻朝夕,寒谷欣欣生暗喜。
願從此硯鎮相隨,帶入朝廷揚大義。
夢開胸臆化為霖,還與空山救枯死。」
黃庭堅對龍尾硯石作過調查,
整首詩將龍尾山硯坑地理環境、硯石品種了解得很清楚。
宋 李之彥《硯譜》記載:
「李後主留意筆札,
所用澄心堂紙、李延珪墨、龍尾石硯,
三者為天下之冠。」
----------------------------------------------------------------
刻刀的硬度為,摩氏硬度(約5級),
墨條的硬度為,摩氏硬度(2.2級至2.4級),
如果硯台硬度太低,粒度過細,
則摩擦力亦小,下墨慢,發墨也不好,
反之,如果硯台硬度太大也不好,
硯台的硬度為,摩氏硬度(3級)左右最合適,
加之細膩而密集的鋒芒,
這樣的硯台磨墨時既不打滑又相戀,
洮硯的硬度為,摩氏硬度(3.1級),
松花硯硬度為,摩氏硬度(3.0級至4.5級),
而端硯的硬度為,摩氏硬度(2.8級至3.5級),
歙硯的硬度為,摩氏硬度(4級),
這正是歙硯能有穩重的磨感。
歙硯的顏色以黑色為主,
也有青黑、綠、紫紅、斑色。
歙硯的紋理
主要為:羅紋、眉子、魚子、金星、金暈等五大類,
少見為:廟前紅、廟前青、銀星、銀暈、玉帶、龍鱗等。
一、羅紋:
粗、細、暗細、牛毛、古犀、刷絲、水波、魚浪、泥漿、金星、
金花、金暈、算子、 烏釘、龜背、松皮等,
以暗細、細、牛毛、古犀、刷絲羅紋等為最佳,
尤以暗細羅紋最難得。
二、眉紋:
闊、細、長、短、對、鱔肚、雁湖、金星、金暈、
棗心、白、金綠豆、虎斑、水浪、簇等,
以對眉紋、鱔肚眉紋、雁湖眉紋為貴重,尤以雁湖眉紋最罕見。
三、魚子紋:
茶葉末、鰍背、鱔肚、碎冰紋、石眼等,
以鰍背和鱔肚魚子為貴。
茶葉末
如硯石顏色青綠,
石中密集小點的顏色比底色略深,
如茶葉末狀,稱為茶葉末。
鰍背紋
如顏色呈青灰色,
布滿細小黑點,
如泥鰍背上的斑紋,稱為鰍背紋。
四、金星:
有栗米、銀星、魚子、刷 絲、玉帶、雨點、鳳眼、金圈、
眉紋、金暈、綠豆、雨絲、金絲、谷粒、金花、水浪等,
尤以葵花金星、銀星金星、魚子金星、 刷絲金星和玉帶金星為珍奇。
五、金暈:
1、狀物類:
狀物類主要指暈的形態,似人物、動物、植物或其他物體等,
2、自然山水類:
自然山水類主要指暈的形態,似雲氣、山峰、河流等,
以枯槎仙人、羅漢入洞等狀物類為佳。
======================================
宋 楊時 門字 羅紋 歙硯
----------------------------------------------------------------
明 許友款 草書泉石圖 暗細羅紋 歙硯
----------------------------------------------------------------
清 黃任 草書竹節圖 茶葉末 歙硯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古硯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宋 歙石 金星龍尾硯
抄手式長方形石硯,色紫黑,全器有多處碰傷與裂痕。
硯周三邊起邊框,硯首上飾琢淺弦紋一道,硯堂寬闊中央略凹,
向硯首斜下為池,硯池深窄。
硯背有宋人辛文悅、李沆二人詩文,
昔辛房州得此於蒯公銘而寶之後
竟沉淪人間凡歷三餘紀矣
今轉而為予所有
予因念夫物之美者必無常主
故特書此以識之昔。
景德丁未也。李沆。
硯首側壁則題乾隆御製詩文。有同御製詩嵌玉木盒。
猶是南唐開採初,金星龍尾煜光舒,房州特以知州事,帝業那望授業餘,
李沆得來重有識,蒯鰲贈後不為虛,研朱因識奏所好,無翼翩來實怍予。
----------------------------------------------------------------


宋 金星 歙石硯
長方抄手式,背斜下,下端無堵。硯色黑黝,具淡黃橫刷絲紋;
遍體有四方形或三角形的金色細點不規則的稀疏分布,撫之似略高出石表。
硯背鐫篆書銘︰
「宣和五年五月五日,帝召邇英殿說書賜此硯,其後子孫世守之。楊時識。」
上端側刻乾隆楷銘︰
「金星佳品訪於錢,賜識宣和之五年。宋殿說書忠實殫,程門立雪學真傳。
道南羅李明承派,議北童梁直斥奸。內聖外王原不二,吾於斯也兩茫然。」
楊時(1053 一 1135),字中立,福建將樂人。
師程顥、程頤兄弟,宣和初以薦召為邇英殿說書。高宗時為龍圖閣直學土。
以著書講學為事,東南學者推為程氏正宗,朱熹、張栻之學,皆出其源。
學者稱為龜山先生。此硯收入《西清硯譜》卷九。
查歙硯以金星為貴,然傳世所種金花、金暈者,均與此硯之金星不類。
----------------------------------------------------------------
明 歙石 蓬島仙壺硯
圓形歙硯,色青黑,具角浪紋。
硯堂中央寬平,墨池周繞。
硯背刻山水樓閣圖,紋細密。
周壁陰刻九螭紋,及「大明宣德年造」六篆字。
墨池內刻乾隆題銘一周︰
「樓閣仙山湧海波。製從宣德仿宣和。同工書畫殊為政。明帝過於宋帝多。」
----------------------------------------------------------------
清 乾隆 歙石 仿宋玉兔朝元硯
歙石,硯作圓形,以弦紋相圍而成硯堂,無墨池,
石色黑,有羅紋刷絲及眉子細紋,
硯首壁側刻:「仿宋玉兔朝元硯」,楷書七字,
硯背亦以弦紋一道相圍,中刻一輪明月照大地,一兔作回首望月之狀,
周緣鐫清高宗御題硯銘乙首,楷書:
「小圓大圓如月盈,其中更孕玉䨲形,文房受墨宜管城,宣毫顧處能無情。」
帶紫檀木盒一,盒蓋面刻:「仿宋玉兔朝元硯」七字。
----------------------------------------------------------------
清 雍正 歙石 瓶硯
長方形歙硯,青碧瑩潔,具墨色眉子紋、刷絲紋。
硯面琢作瓶式,硯堂寬平,池額淺雕仿古夔龍戲珠團案。
硯背上方鼓起,墨色石紋呈環狀圓轉迴繞。
此硯原置於黑漆盒內,硯盒上貼黃簽墨書︰
「世宗憲皇帝十三」,並鈐內務府印,應為清世宗生前用硯。
----------------------------------------------------------------
清 歙石 蒼玉硯
歙溪石,係隨天然硯材踓加修整而成,猶如甘瓜形極為自然可愛,
石色純黑泛青,間有眉子紋數道,貫穿硯面上下,
硯堂寬平直下與墨池相通,
硯首壁側鐫「歙溪蒼玉」楷書四字,
右側刻:「石友」二字,
左側鐫:「康熙壬午」,楷書四字。
硯背亦有眉子紋,間有刷絲,其間刻硯銘:
「歙石貴純黑,尤貴唐開而宋盡矣,蘊蓄數百年,而此為拔萃。
水中隱隱者,山水繪耶,乾時黯黯者,星月退耶。
其磨厲我之八石烟也,又不知幾何歲矣。金廷對銘」。
硯匣蓋面鐫清高宗御題銘:「觀文含星,抱質守黑,黃海之松,
同生其宅,曰維眉壽,在棐几之側。」
----------------------------------------------------------------
清 歙石 太極硯
盒內盛一方黑色不規則長橢圓歙硯,盒隨硯形,周緣起寬棱,偃月形池,
池右硯緣有一金星色斑,硯面左緣近中央部位有一青綠泛金色斑。
硯面墨痕甚濃,硯身緊扣入盒身,今暫無法取出。
紫色不規則長橢圓形硯盒,盒身與盒蓋藉子母口扣合,子口相當高,已達硯面邊緣,
盒用紫綠兩層色石琢製而成,盒身進口緣部位隱約有一圈灰白色細紋,似玉帶。
盒呈紫色,蓋面紋飾呈暗綠色,
盒被周緣起寬棱,中央凹下處陰刻填金隸書銘:
「迺潤迺堅,惟淵惟默。韜采含精,在几之側。
用掩瑾瑜,芳流翰墨。端人與處,長資畜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