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常見問題】 一、小壺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

紫砂壺的常見問題

一、小壺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

小壺較易得茶香

明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記載:
「壺供真茶,
    正在新泉活火,
    旋瀹旋啜,以盡色香味之蘊。
    故壺宜小不宜大,
    宜淺不宜深,
    壺蓋宜盎不宜砥,
    湯力茗香,俾得團結氤氳。」

人們品茶,在乎新泉活火,
隨泡隨飲,方得茶中色香味之藴味,
故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
壺蓋宜盎(口小腹大)不宜砥(平坦),
湯力而茗香,團結而氤氲,壺大則易於渙散。

明 馮可賓《茶箋》記載:
「茶壺以小為貴,
    每一客,壺一把,
    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
    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

大壺泡茶,茶葉浸泡過久,鮮味不存,
因而茶壺宜小不宜大,
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於散浸,
若自斟自酌,可得樂趣

------------------------------------------------------------------

時大彬時改作小壺

明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記載:
「時大彬,...........,
    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壺,
    後游婁東(江蘇太倉市),
    聞陳眉公(陳繼儒)與琅琊太原諸公品茶施茶之論,乃作小壺,
    幾案有一具,生人閑遠之思,
    前後諸名家,並不能及,
    前於陶人標大雅之遺,擅空群之目矣。」

時大彬早期作品多模仿供春,喜作大壼,
陳繼儒,號眉公,又號品外居士,首創「一手壺」,
即一隻手便能把玩的小茶壺,
時大彬聽從陳繼儒等文人的建議,改作大壺為小壺,
於是名人雅士,桌上有一小壺,
享受無盡的茶香雅趣。

美國 舊金山 亞洲美術博物館 藏  白泥瓜棱壺
壺底刻款:「品外居士(陳繼儒)清賞,己酉重九大彬」。

------------------------------------------------------------------

孟臣壺風靡於世

明代萬曆年間,時大彬為了符合文士品茗之趣,
改燒造小壺,可惜未能蔚為風尚,
迄明末清初,惠孟臣所製的小壺,
大巧若拙,移人心目,
以擅制小壺馳名於世,後人稱之為「孟臣壺」,
這種小壺特別適合於飲「功夫茶」,
因而風靡潮汕、港、台及東南亞地區,
後期專製朱泥幾何形小壺,
造型奇、體積小、工藝精,
這種壺式為後世「水平壺」的前身。

------------------------------------------------------------------

【10紫砂】    清中期     清香美月 粉彩 山水紋 朱泥 秦權壺

------------------------------------------------------------------

【10紫砂】    清晚期   萼圃督製 朱泥 水平壺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