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及裝飾紀念建物
四合院
臺灣的古代住宅建築,有三十多種不同型態,
最基本的單位型態為「一條龍」式樣,「三開間」的房屋,
即所謂的「一條龍」式樣,
它的形狀如「一」字形,只有正身沒有左右護龍。
「一條龍」式樣住宅,
它的正身依廳房數目,有「三開間」、「五開間」,
最小的面寬為「三開間」,入口設在中間,中間為廳,
左間為大房,右間為二房,
亦稱為「三間起」,
有時兩端各加一房間,
則稱為「五間起」,
「一條龍」式樣住宅為人口較少的家庭所採用。
「一條龍」式樣住宅,正身左右均興建護龍,
形狀如「ㄇ」字形,
俗稱「正身帶護龍」或「大厝身雙護龍」,
當左右對稱即稱為「三合院」,
護龍之最外端,常會再加單坡式屋頂的簡單房子,稱「稠」,
多為拿來畜養豬牛之處,
另外亦在可在屋側搭「寮」,以飼養家禽。
「三合院」為漢族傳統民居的基本形制,
「三合院」一般由北面正房和東西廂房(右左護龍)組成,
由於房屋坐落於西北東三個方向,
故名「三合院」,
古代中國的倫理觀念,長幼有序,左尊右卑,
「正廳」為祭祀與接待賓客之處,
「左房」是戶長居室,「右房」是長輩居室,
「西廂房」(左護龍)為長子所住,
「東廂房」(右護龍)為次子所住。
一般而言,農家多用「三合院」,
前面廣場稱為「埕」,
作為農作物曝曬場,
「三合院」之前面開口處有時加築圍牆,
若使用房屋補上缺口,
以房屋在四面圍出封閉的中庭,
則稱為「四合院」,
較富裕人家或官宅多用「四合院」,
因為有「門廳」與「正廳」緩衝,私密性較高。
通常有將「四合院」南房,
直接用院牆代替,
大門也採用「門樓」樣式,
是「四合院」的簡化形式。
台灣清代古蹟(Youtube頻道)
======================================
竹北六家古厝群 四合院
竹北六家原稱「六張犁」,
是台灣新竹縣竹北市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
過去曾是平埔族竹塹社的農田,
竹北六家舊名為「六張犁」,
每五甲為一張犁,
當時的墾地面積有三十甲,
於是稱為「六張犁」。
乾隆14年(1749)林衡山與林先坤父子,
從中國廣東饒平渡海來臺始墾,
乾隆22年(1757),林先坤衣錦還鄉娶妻,
並帶鄉親一同回竹北發展,
逐漸發展成六張犁聚落。
林先坤開鑿東興圳,
後平定林爽文事件有功,
其第3子林國寶曾擔任竹塹築城城工總理,
竹塹城是新竹市的舊稱,
是淡水廳廳治(北台灣行政中心)所在,
至嘉慶年間林先坤和林國寶,
同獲封為「奉直大夫」。
道光11年(1831)林國寶之子林秋華中鄉試武舉人,
故於次年擇地建「問禮堂」,
作為林家的議事公廳,
道光13年(1833)林秋華開拓九芎林、三重埔等地,
道光中期之後又往墾噶瑪蘭,
其後裔均在宜蘭發展。
「問禮堂」建於道光12年(1832),
格局宏大,整體上是由一個四合院所構成,
將「四合院」的南房,
直接用「門廳」與「正廳」代替,
兩旁加建橫屋,合院後方再加一座五開間的枕頭槓,
形成二堂二廂二橫加枕頭槓的格局
,卵石基腳、泥磚牆、黑瓦白牆等構造,
反映出客家建築簡樸的特色。
林家主要祭祀空間「善慶堂」,
故改稱為「大夫第」,
後來「大夫第」與「問禮堂」,
並稱為「南北雙廳、文武雙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