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古瓷﹍﹍南北朝 北魏戰馬﹍﹍﹍﹍﹍﹍﹍﹍﹍晉 越窯 青釉 臥羊燭台﹍﹍﹍﹍﹍

1 高古瓷﹍﹍唐三彩 獅子團窠紋 辟雍硯﹍﹍﹍﹍﹍﹍﹍晉 越窯 青釉蛙鈕 三足蓋硯﹍﹍﹍

1 高古瓷﹍﹍唐 壽州窯 黃釉 鳳首執壺﹍﹍﹍﹍﹍﹍﹍唐 長沙窯 褐紅釉 黑斑 腰鼓﹍﹍﹍﹍

2 宋瓷(北方)宋 臨汝窯 天青釉 連座瓶﹍﹍﹍﹍宋 磁州窯 白釉剔花 牡丹紋 玉壺春瓶﹍﹍

2 宋瓷(北方)宋 定窯 柿紅釉 荷葉型 茶盞﹍﹍﹍﹍宋 耀州窯 青釉 刻花葡萄紋 水洗﹍﹍

3 宋瓷(南方)﹍﹍宋 影青釉 牡丹紋 粉盒﹍﹍﹍﹍﹍﹍﹍宋 建窯 黑釉 兔毫盞﹍﹍﹍﹍﹍﹍

3 宋瓷(南方)﹍﹍宋 龍泉窯 青釉 博山硯滴﹍﹍﹍﹍﹍宋 吉州窯 剪紙貼花紋碗﹍﹍﹍﹍﹍﹍

4 元瓷﹍﹍﹍元 青花 鱖魚水藻紋 匜﹍﹍﹍﹍﹍﹍﹍﹍﹍元 卵白釉 樞府 花卉紋 盤﹍﹍﹍﹍

4 元瓷﹍﹍元 鈞窯 天青釉 葵口 高足盤﹍﹍﹍﹍﹍元 磁州窯 白釉刻劃花 嬰戲圖大罐﹍﹍﹍

5 明瓷﹍﹍明 青花 尉遲恭救主圖 大罐﹍﹍﹍﹍﹍﹍﹍明 釉裏紅 蓮池鴛鴦紋 梨型壺﹍﹍﹍

5 明瓷﹍﹍﹍﹍明 白釉 圓罐﹍﹍﹍﹍﹍﹍﹍﹍﹍﹍﹍﹍﹍﹍明 三彩 碗﹍﹍﹍﹍﹍﹍﹍﹍

6 清瓷(舊品種)清 青花 山水樓閣紋 菱形盤﹍﹍﹍﹍﹍﹍ 清 紅釉 琵琶樽﹍﹍﹍﹍﹍﹍﹍

6 清瓷(舊品種)清 素三彩 課子圖 棒槌瓶﹍﹍﹍﹍﹍﹍清 五彩 高仕覽畫圖 大盤﹍﹍﹍﹍

7 清瓷(新品種)清 粉彩 纏枝蓮紋 齋戒牌﹍﹍﹍﹍﹍清 水墨五彩 人物故事圖 筆筒﹍﹍﹍

7 清瓷(新品種)清 淺絳彩 山青水秀圖 碗﹍﹍﹍﹍﹍清 廣彩 西廂記人物故事圖 盤﹍﹍﹍

8 古硯﹍﹍﹍﹍清 矩形 洮河硯﹍﹍﹍﹍﹍﹍﹍﹍﹍﹍﹍清 孫桐 武狀元圖 端硯﹍﹍﹍﹍﹍

8 古硯﹍﹍清 錢大昕 蘭亭圖 綠端硯﹍﹍﹍﹍﹍﹍﹍﹍﹍宋 古夫珍藏 寶瓶形 澄泥硯﹍﹍﹍

8 古硯﹍﹍﹍明 許友 泉石圖 歙硯﹍﹍﹍﹍﹍﹍﹍﹍清 康熙年製 逍遙遊 松花硯﹍﹍﹍﹍﹍

9 古幣﹍﹍元 順帝 至正通寶 折十 背未﹍﹍﹍﹍﹍﹍﹍明 洪武 大中通寶 折五背五福﹍﹍﹍

10 紫砂清 堆泥 文字竹鳥圖 百衲壺﹍﹍﹍﹍﹍﹍民 裴石民 泥繪 文字花鳥 漢君壺﹍﹍﹍

11 古玉﹍﹍﹍﹍白玉 玄鳥型 水盂﹍﹍﹍﹍﹍﹍﹍﹍﹍﹍﹍青玉 荷葉型 水盂﹍﹍﹍﹍﹍﹍﹍

12 古印明 吳寬 獅鈕印章 印文(修竹書房)﹍﹍﹍﹍﹍清 陳豫鍾 龜鈕印章 印文(西梅)﹍﹍﹍

13 銅器﹍﹍﹍﹍清 琴式 銅墨盒﹍﹍﹍﹍﹍﹍﹍﹍﹍﹍﹍明 張鳴岐 銅手爐﹍﹍﹍﹍﹍﹍

14 鼻煙壺清 藍琉璃 雙層套料 花鳥圖 鼻煙壺﹍﹍﹍﹍清 掐絲琺瑯 壽字花卉紋 鼻煙壺﹍﹍

15 古墨﹍﹍明 陳繼儒款 百老圖 墨硯﹍﹍﹍﹍﹍﹍﹍﹍清 胡子卿造 詩文書卷 墨錠﹍﹍﹍﹍

16 繪畫清 托馬斯阿羅姆 銅版畫 皇家園林﹍﹍﹍﹍﹍清 沈心海 水墨畫 海上蟠桃﹍﹍﹍﹍

17 碑拓﹍﹍清拓本 小楷冊頁 柳公權書 原道﹍﹍﹍﹍清拓本 隸篆冊頁 文徵明書 千字文﹍﹍

18 古籍﹍﹍江戶 九經談 太田錦城著﹍﹍﹍﹍﹍﹍﹍﹍江戶 春秋外傳 國語定本 秦鼎著﹍﹍﹍

19 木刻﹍﹍﹍紫檀 福在眼前 水洗﹍﹍﹍﹍﹍﹍﹍﹍﹍﹍﹍﹍清 寶瓶 木硯﹍﹍﹍﹍﹍﹍﹍

20 翡翠﹍﹍﹍清 翡翠 鏤空花片﹍﹍﹍﹍﹍﹍﹍﹍﹍﹍清 翡翠 山水樓閣圖 玉珮﹍﹍﹍﹍﹍

21 書法﹍﹍民國 羅家倫 行草 書法方斗﹍﹍﹍﹍﹍﹍﹍民國 林語堂 行草 書法詩箋﹍﹍﹍﹍

22 漆器﹍﹍清 木胎漆器嵌螺鈿 鼻煙壺﹍﹍﹍﹍﹍﹍清 慎德堂製 山水樓台圖 剔紅盤﹍﹍﹍

10 紫砂器清 翼齋款 龜形 紫砂朱泥 茶海﹍﹍﹍﹍﹍﹍﹍﹍清 紫砂綠泥 鵝形硯﹍﹍﹍﹍﹍

24 金屬器﹍﹍﹍鎏金銀 菱格紋 圓莖劍﹍﹍﹍﹍﹍﹍﹍﹍﹍﹍唐 鎏金 銅獅﹍﹍﹍﹍﹍﹍﹍

25 竹刻﹍﹍﹍清 竹刻 太獅 一對﹍﹍﹍﹍﹍﹍﹍﹍﹍清 康熙 竹刻 山水樓台圖 臂擱﹍﹍﹍﹍

26 雅石﹍﹍民國 含飴弄孫 壽山石 擺件﹍﹍﹍﹍﹍﹍清 吳昌碩 荷塘清趣 壽山石隨形印﹍﹍

27 雜項﹍﹍﹍民國 青天白日 勳章﹍﹍﹍﹍﹍﹍﹍民國 黑白老照片 蔣介石 羅斯福 合影﹍﹍


【中國古建築及裝飾紀念建物】 四合院 (竹北六家古厝群 四合院)

中國古建築及裝飾紀念建物

四合院

臺灣的古代住宅建築,有三十多種不同型態,
最基本的單位型態為「一條龍」式樣,「三開間」的房屋,
即所謂的「一條龍」式樣,
它的形狀如「一」字形,只有正身沒有左右護龍。

「一條龍」式樣住宅,
它的正身依廳房數目,有「三開間」、「五開間」,
最小的面寬為「三開間」,入口設在中間,中間為廳,
左間為大房,右間為二房,
亦稱為「三間起」,
有時兩端各加一房間,
則稱為「五間起」,
「一條龍」式樣住宅為人口較少的家庭所採用。

「一條龍」式樣住宅,正身左右均興建護龍,
形狀如「ㄇ」字形,
俗稱「正身帶護龍」或「大厝身雙護龍」,
當左右對稱即稱為「三合院」,
護龍之最外端,常會再加單坡式屋頂的簡單房子,稱「稠」,
多為拿來畜養豬牛之處,
另外亦在可在屋側搭「寮」,以飼養家禽。

「三合院」為漢族傳統民居的基本形制,
「三合院」一般由北面正房和東西廂房(右左護龍)組成,
由於房屋坐落於西北東三個方向,
故名「三合院」,
古代中國的倫理觀念,長幼有序,左尊右卑,
「正廳」為祭祀與接待賓客之處,
「左房」是戶長居室,「右房」是長輩居室,
「西廂房」(左護龍)為長子所住,
「東廂房」(右護龍)為次子所住。

一般而言,農家多用「三合院」,
前面廣場稱為「埕」,
作為農作物曝曬場,
「三合院」之前面開口處有時加築圍牆,
若使用房屋補上缺口,
以房屋在四面圍出封閉的中庭,
則稱為「四合院」,
較富裕人家或官宅多用「四合院」,
因為有「門廳」與「正廳」緩衝,私密性較高。

通常有將「四合院」南房,
直接用院牆代替,
大門也採用「門樓」樣式,
是「四合院」的簡化形式。

台灣清代古蹟(Youtube頻道)

======================================

竹北六家古厝群 四合院

竹北六家原稱「六張犁」,
是台灣新竹縣竹北市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
過去曾是平埔族竹塹社的農田,
竹北六家舊名為「六張犁」,
每五甲為一張犁,
當時的墾地面積有三十甲,
於是稱為「六張犁」。

乾隆14年(1749)林衡山與林先坤父子,
從中國廣東饒平渡海來臺始墾,
乾隆22年(1757),林先坤衣錦還鄉娶妻,
並帶鄉親一同回竹北發展,
逐漸發展成六張犁聚落。

林先坤開鑿東興圳,
後平定林爽文事件有功,
其第3子林國寶曾擔任竹塹築城城工總理,
竹塹城是新竹市的舊稱,
是淡水廳廳治(北台灣行政中心)所在,
至嘉慶年間林先坤和林國寶,
同獲封為「奉直大夫」。

道光11年(1831)林國寶之子林秋華中鄉試武舉人,
故於次年擇地建「問禮堂」,
作為林家的議事公廳,
道光13年(1833)林秋華開拓九芎林、三重埔等地,
道光中期之後又往墾噶瑪蘭,
其後裔均在宜蘭發展。

「問禮堂」建於道光12年(1832),
格局宏大,整體上是由一個四合院所構成,
將「四合院」的南房,
直接用「門廳」與「正廳」代替,
兩旁加建橫屋,合院後方再加一座五開間的枕頭槓,
形成二堂二廂二橫加枕頭槓的格局
,卵石基腳、泥磚牆、黑瓦白牆等構造,
反映出客家建築簡樸的特色。

林家主要祭祀空間「善慶堂」,
故改稱為「大夫第」,
後來「大夫第」與「問禮堂」,
並稱為「南北雙廳、文武雙舉」。

--------------------------------------------------------------

YouTube 影片

======================================

【中國古建築及裝飾紀念建物】 四合院 (竹北六家古厝群 簡化型四合院)

中國古建築及裝飾紀念建物

簡化型四合院

臺灣的古代住宅建築,有三十多種不同型態,
最基本的單位型態為「一條龍」式樣,「三開間」的房屋,
即所謂的「一條龍」式樣,
它的形狀如「一」字形,只有正身沒有左右護龍。

「一條龍」式樣住宅,
它的正身依廳房數目,有「三開間」、「五開間」,
最小的面寬為「三開間」,入口設在中間,中間為廳,
左間為大房,右間為二房,
亦稱為「三間起」,
有時兩端各加一房間,
則稱為「五間起」,
「一條龍」式樣住宅為人口較少的家庭所採用。

「一條龍」式樣住宅,正身左右均興建護龍,
形狀如「ㄇ」字形,
俗稱「正身帶護龍」或「大厝身雙護龍」,
當左右對稱即稱為「三合院」,
護龍之最外端,常會再加單坡式屋頂的簡單房子,稱「稠」,
多為拿來畜養豬牛之處,
另外亦在可在屋側搭「寮」,以飼養家禽。

「三合院」為漢族傳統民居的基本形制,
「三合院」一般由北面正房和東西廂房(右左護龍)組成,
由於房屋坐落於西北東三個方向,
故名「三合院」,
古代中國的倫理觀念,長幼有序,左尊右卑,
「正廳」為祭祀與接待賓客之處,
「左房」是戶長居室,「右房」是長輩居室,
「西廂房」(左護龍)為長子所住,
「東廂房」(右護龍)為次子所住。

一般而言,農家多用「三合院」,
前面廣場稱為「埕」,
作為農作物曝曬場,
「三合院」之前面開口處有時加築圍牆,
若使用房屋補上缺口,
以房屋在四面圍出封閉的中庭,
則稱為「四合院」,
較富裕人家或官宅多用「四合院」,
因為有「門廳」與「正廳」緩衝,私密性較高。

通常有將「四合院」南房,
直接用院牆代替,
大門也採用「門樓」樣式,
是「四合院」的簡化形式。

台灣清代古蹟(Youtube頻道)

======================================

竹北六家古厝群 簡化型四合院

竹北六家原稱「六張犁」,
是台灣新竹縣竹北市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
過去曾是平埔族竹塹社的農田,
竹北六家舊名為「六張犁」,
每五甲為一張犁,
當時的墾地面積有三十甲,
於是稱為「六張犁」。

乾隆14年(1749)林衡山與林先坤父子,
從中國廣東饒平渡海來臺始墾,
乾隆22年(1757),林先坤衣錦還鄉娶妻,
並帶鄉親一同回竹北發展,
逐漸發展成六張犁聚落。

林先坤開鑿東興圳,
後平定林爽文事件有功,
其第3子林國寶曾擔任竹塹築城城工總理,
竹塹城是新竹市的舊稱,
是淡水廳廳治(北台灣行政中心)所在,
至嘉慶年間林先坤和林國寶,
同獲封為「奉直大夫」。

林先坤整合了宗族的力量,
在林爽文之亂時號召鄉民組成義民軍保家衛園,
「林家祠」前身為林先坤於乾隆年間組織的次聖嘗會,
為客家林姓宗族之重要聚會場所,
正廳的燕尾脊則代表受到皇上冊封的身分地位。

「林家祠」將「四合院」的南房,
直接用院牆代替,
大門也採用「門樓」樣式,
是「四合院」的簡化形式。

--------------------------------------------------------------

YouTube 影片

======================================

【中國古建築及裝飾紀念建物】 牌樓 (國立故宮博物院 天下為公牌樓)

中國古建築及裝飾紀念建物

牌樓

牌樓與牌坊類似,
中國傳統建築之一,
最早見於周朝,
作為裝飾用的建築物,
兩立柱之間施額榜,
柱上安裝斗拱形簷屋,
下可通行的紀念性建築物,
牌樓的材料主要有:
木、石、木石、磚木、琉璃幾種,
最初用於旌表節孝的紀念物,
後來在園林、寺觀、宮苑、陵墓、
多建築在市街要衝、或名勝古蹟之處。

牌坊與牌樓是有顯著差異的,
牌坊沒有「樓」的構造,
即沒斗栱和屋頂,而牌樓有屋頂,
它有更大的烘托氣氛。

從形式上分,牌樓兩類,
一類為「沖天式」,也叫「柱出頭」式,
這類牌樓的間柱是高出明樓樓頂的。

另一類為「不出頭」式,
這類牌樓的最高峰是明樓的正脊。

每座牌樓的間數和樓數的多少為形式依據,
無論柱出頭或不出頭,
均有「一間二柱」、「三間四柱」、「五間六柱」等形式,
頂上的樓數,
則有一樓、三樓、五樓、七樓、九樓等形式,
宮苑之內的牌樓大都是不出頭式,
而街上的牌樓則大都是沖天式。

台灣清代古蹟(Youtube頻道)

======================================

國立故宮博物院 天下為公牌樓

國立故宮博物院,
是臺灣最具規模的博物館以及臺灣八景之一,
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與漢學研究機構。

立於廣場兩側的高聳直柱稱為「華表」,
與牌樓一樣,這也是中式傳統建築的特色之一,
當牌樓與華表兩者成組出現,
更彰顯了入口的氣勢。

國立故宮博物院的華表和天下為公牌坊同為混凝土結構,
架構遵循傳統規範,
各細部造型元素均呼應主體建築與四周環境。

「天下為公」牌樓是採「六柱五間五樓式」的衝天柱形制,
也就是說它包含了六根柱子,間隔五個無門的門洞稱「間」,
而「樓」指的是上方斗拱屋頂的數目,
有種說法便是以斗拱及屋頂的有無,做為區分「牌樓」與「牌坊」
的依據,整體形制,與南京中山陵「四柱三間三樓」的「博愛」牌樓有眾多相似處。

從上往下細觀,牌樓的衝天式頂柱以雲紋裝飾,
黃色與綠色琉璃瓦屋頂則與正館建築物相同,
正中央「天下為公」牌幅為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手跡,
四周襯上菊紋,落地柱及其相連的抱柱石與基座造型簡潔,
座底為仰伏菊瓣造型,顏色以白色為主,
搭配黃、綠色屋瓦,在藍天襯托下精神飽滿,令人神清氣爽。

《禮記.禮運篇》記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天下為公」的含義,
此為孫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目標,
也是他最常題詞的內容之一,
天下人若都能為著公眾而為,
這樣便能達到世界大同的最理想境界。

--------------------------------------------------------------

YouTube 影片

======================================

【中國古建築及裝飾紀念建物】 華表 (國立故宮博物院 華表)

中國古建築及裝飾紀念建物

華表

華表是中華民族一種古老的傳統建築形式,
華表作為巨大柱狀建築物,
迄今已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
起源於上古的堯舜時期,
在古代的橋樑、宮殿、城垣或陵墓等大型建築物前,
不單是古代帝王宮殿外的裝飾品,
也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為民的標誌。

北京明清故宮「承天門」(今「天安門」)前後的漢白玉華表,
建於明永樂年間,迄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
每根漢白玉華表由須彌座柱礎、柱身、承露盤和蹲態的瑞獸組成,
通高為9.57米,其直徑為98釐米,重約20多噸。

華表柱頭上是圓型承露盤,盤上蹲一瑞獸,名字叫「犼」。
天安門後面的一對華表上的石犼面朝北方,望著紫禁城,
寓意是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宮不知人間疾苦,
應該經常出宮體察民情,所以稱「望君出」。
而天安門前面的一對石犼面朝南方,
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歸,故而稱「望君歸」。

早期的華表是人們在交通要道設立的一根木柱,
並「以木貫穿,柱頭四出」,名為「桓」,
用於識別和標誌道路,這是華表的雛形。

後來的郵亭、傳舍也用它作標識,被稱做「桓木」。

據史書記載,堯時即出現以橫木交於柱頭的「桓木」,
用於指示大路的方向。

《呂氏春秋》曰:
「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

晉 崔豹《古今注.問答釋義》記載:
「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
    答曰:『今之華木也,以橫木柱頭,
    狀如花也,形如桔棒,大路交衢悉施焉。
    或謂之表木,以表王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衢路。』」

華表在上古時又名「表木」、 「謗木」,
原來誹、謗二字的古義相同,
均指「言其過失」,或者說「直言批評」,與諫言屬同一含義,
並無後世「無中生有,惡意中傷」的貶義,
相傳,堯、舜為了納諫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樹立木柱,
讓人在上面書寫諫言,也就是鼓勵人們提意見。

《舊唐書.魏徵傳》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古人用銅鏡來當作鏡子,
可以改正自己的外表,
用歷史來當作鏡子,
可以知道,興亡之道,
而用人當作鏡子,
則可以明白,對錯得失。

華表的原意是為了讓百姓可以把意見傳給統治者而設立,
最初的樣子是一根直立的木長桿,
上面有交叉狀的橫木或其他裝飾,
百姓可以在上頭留下諫言,
因此也稱為表木或誹謗木。

因為古時的「桓」與「華」音相近,
「桓木」、「表木」的稱謂就慢慢演變成了「華表」,
華表也隨之成為出現在交通路口或重要建築前的一種標誌了。

傳統華表的造型,
一般由底座、柱、承露盤和其上的蹲獸組成,
柱身多雕刻圖案,上部橫插著雕花的石板,
底座的底方盤圓,象徵天圓地方。

在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出現,
在元 王振鵬《龍舟圖》中也可清楚見到,
在橋兩端左右共立四支高柱,中間為十字狀的交叉短木,
每個柱頭都立有一隻仙鶴,姿態各異。

隨著時代演進,木料被石材取代,
柱身的雕紋裝飾更為華麗繁複。

在清院本《漢宮春曉圖》中,
當進入最外層的宮牆時,其內外分別出現一對華表,
柱頭頂上有神獸,相傳能上達天聽,
柱身偏上方處有一雲紋橫板,
全柱雕飾盤龍紋樣,下方為蓮紋基座,
外則有石欄杆,欄杆四角柱上也各有一隻似獅神獸。

流傳至今最富盛名的當屬北京明清故宮天安門前後的兩對漢白玉華表,
在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以及盧溝橋等處也可以見到類似的華表,
但造型略有差異,瑞獸有所不同。

台灣清代古蹟(Youtube頻道)

======================================

國立故宮博物院 華表

國立故宮博物院,
是臺灣最具規模的博物館以及臺灣八景之一,
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與漢學研究機構。

立於廣場兩側的高聳直柱稱為「華表」,
與牌樓一樣,這也是中式傳統建築的特色之一,
當牌樓與華表兩者成組出現,
更彰顯了入口的氣勢。

國立故宮博物院的華表和天下為公牌坊同為混凝土結構,
架構遵循傳統規範,
各細部造型元素均呼應主體建築與四周環境。

柱頭最上方的神獸,與前方的大銅獅系出同門,
且左右相對有公母之別,
圓形柱身,上方雲版以波浪羽紋作底,再佈滿如意雲紋,
左右對稱像一對翅膀,柱身等距綴滿雲紋式樣,
下方基座為八角形,外圍以同為八角形的欄杆為界,
整體造型與色彩簡潔典雅。

--------------------------------------------------------------

YouTube 影片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