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常見的器型
套盒
======================================
1、套盒的功用
套盒又稱撞盒,壘子,日本稱為重箱,
朝鮮稱為重盒、層盒、段盒,
是由多個盒子疊起組成,
層數常為二至五層,
用途多樣,
例如用作盛載食品、食具的食盒,
稱為饌盒,
作為運送禮物的容器,
盛載梳妝用具的妝奩,
放置文具,
放置香和香具等,
是東亞傳統的容器。
2、套盒的由來
套盒的器型來自漆器產品,南宋時期就有漆器套盒,
例如常州武進村前鄉,
南宋五號墓就出土了一組,
朱漆 戧金 蓮瓣式 人物花卉紋奩,
屬於毗陵公薛極的女眷所有,
該奩是一個三層套盒,
放鏡子、木梳、竹篦、竹剔、粉盒等用具,
例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
南宋 葵花形 黑漆 三層套盒,
第一層放置了四個小漆盒,
盛放了各種化妝品,
宋代有附提梁的套盒,多為竹製,
主要是用來盛放酒食,便於出行。
3、瓷器套盒的燒造
瓷套盒的燒造常見於五代到南宋,透過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古玩圖〉卷,
可一窺該類作品傳世收藏於清宮的情景,
考古出土例證中,
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窯址出土,
有方形、圓形和葵花形者,
浙江省杭州市老虎洞窯址則為圓形式樣,
越窯也燒製,
故可視為是五代以來流行的器式之一,
若再考慮韓國高麗仁宗王陵(1146) 的出土例,
可類推此一器形亦傳播至境外,
成為高麗青瓷襲仿的器形之一。
4、現存的套盒實物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套盒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1、南宋 官窯 青瓷 葵花式 套盒
高9.3cm,徑上16cm下16.9cm,重1069g,
六瓣葵花式,子母口,壁至頂皆曲突有致,頂面凹陷,
頂面依瓣稜浮雕出凹弧壁深斜入中心的小圓底,有如一朵伸展的花朵。
內外施粉青釉,釉質濃厚,呈色粉青,
色澤溫潤勻淨,稜邊釉薄處微現粉色邊。
釉面局部有開片,開片稀疏而長,底緣可見多層施釉痕,
深壁無足,內裡中空,壁牆落地為足圈,著地邊塗赭汁,呈暗褐色,
口邊舊磕傷處露出黑灰色胎,墊燒。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2、五代 越窯 青釉 委角 套盒
高6.7厘米,長、寬均為14.3厘米,
方形倭角,子母口,淺腹,平底,
底部設須彌座形方足,盒身置於其上,
足外壁各有兩個鏤空壼門形,外飾凸線,
胎色淺灰,施青釉,釉層薄厚不均,
腳底不施釉,有多個支燒痕跡。
1996年出土於臨安市,
五代後晉天福四年(939年)吳越國康陵,
同墓共出土套盒九件,
該器型在同時期吳越國貴族墓中多有出土,
屬五代吳越國時期越窯燒製秘色瓷。
杭州市臨安博物館藏
3、南宋 官窯 粉青釉 海棠式 套盒
南宋,高9.9cm,口徑16.8cm,足徑18.6cm。
子母口呈五瓣海棠花式,
內為碗形,直壁高牆。
粉青色釉,香灰色胎。
此器胎薄釉厚,系多次施釉完成。
釉色溢青流翠、含蓄內斂,瑩潤如玉。
釉面片紋縱橫交錯,
大片紋間閃現小冰裂紋。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4、南宋 官窯 圓形 套盒
杭州修內司官窯遺址出土
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藏
5、北宋 汝窯 天青釉 套盒
高7.2、口徑18.6 釐米
2000 年寶豐清涼寺窯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6、南宋 官窯 葵瓣 套盒
1989年香港蘇富比秋拍
======================================
南宋 哥窯 六瓣葵花式 套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