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著名畫家
王時敏 (清初四王)
【中國歷代的畫派】 一、什麼是清初正統畫派?
======================================
1、清代初期的正統畫派
明末清初畫壇四位王姓畫家,
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合稱清初四王,
他們均擅長山水畫,
在繪畫風格與藝術思想上,
師法宋元明山水畫的傳統畫風,
尊循董其昌的藝術主張,推崇元四家。
大量臨摹古人作品,
借鑑古人立意、佈局、運筆、色彩、線條,
在臨摹古人作品的實踐中積累筆墨功夫,
能靈活地運用古人的筆墨技法,
走出一條新古典藝術風格,
追求平淡清閑的情調﹐
作品中表現出恬淡温和、中規中矩的文人畫風,
四王畫派的追隨者很多,
之後出現「小四王」(王昱、王愫、王宸、王璣),
「後四王」(王三錫﹑王廷週﹑王廷元﹑王鳴韶)等,
引領清代畫壇300多年。
2、王時敏
( 1592 - 1680 )
初名贊虞,字遜之,
號煙客、西廬老人、西田主人、偶諧道人、歸村老農,
江蘇太倉人,
祖父是晚明宰相王錫爵,父親王衡曾為翰林編修,
祖父王錫爵喜與名士結交,
曾邀請董其昌、陳繼儒至支硎山與王衡一起讀書,
在祖父王錫爵促成下,幼年即就董其昌畫稿習畫,
王時敏也濡染文風,追隨董其昌的繪畫仿古論調,
研習書畫,從小奠下良好基礎,
萬曆四十二年王時敏入京拜官,以蔭為尚寶丞,
累官太常寺少卿,故人尊稱之「王奉常」,
四十九歲出使閩南,因過度勞碌辛苦,至南京發瘧病倒,
因而辭官歸太倉養病,從此隱居不復出仕。
出身世家的王時敏受益於家學,
於詩文、書畫造詣皆高,
生既天資穎異,加上好學精勤,
家中又富於收藏,所以博學淹雅,
除善詩文書法外,對於山水畫特有領悟,
一生尊崇黃公望,精研力學其畫法,獲得出藍之稱譽。
他的畫以構圖複雜為特色,重山峻嶺、千村萬樹,
都能安排得層次井然,令人宛然有身入實境之感,
開創了山水畫的「婁東派」,
王翬、吳歷皆出其門下,
孫子王原祁亦得其指授。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王時敏書畫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王時敏
清 王時敏 倣王維江山雪霽
「四王」每作畫輒題仿某家筆法,概想與其神合,得其生趣。
此圖係依其所見及自家收藏王維名蹟,
再自由運用宋、元各家的構圖、筆墨、設色方法,
來重建唐人王維古雅清秀的氣韻。
「倣王維江山雪霽圖」作於戊申 (一六六八),畫家時年七十七歲。
圖上山岩有著傾斜的走向,構成奇特宏偉的山勢。
全畫多勾染少皴紋,畫樹以細筆勾勒,設色以石綠、赭石、白粉為主。
此幅畫筆墨清潤,設色皴擦秀雅,有追法唐代青綠沒骨山水畫的抒情特質。
清 王時敏 倣黃公望浮嵐暖翠圖
此幀純用禿筆,皴擦老辣,點樹用中鋒,有跳脫生動之致。
益以墨采煥發,燥濕相宜。
清 王時敏 仿王蒙山水軸
這幅山水畫仿元代畫家王蒙的作品,描繪了山洪將層巒疊嶂的山巒一分為二。
右下樹林中的茅草亭裡,坐著一位高高在上的書生,揮舞著扇子,看著鶴舞。
岩石和山巒以細密的「牛毛」紋理筆觸,以乾燥、堅韌的筆觸描繪;
墨水被渲染成逐漸變暗的圖層。
此幅作品用筆工細,成功地模仿了王蒙畫作的沈靜、蒼翠的氣質。
它於 1667 年竣工,按中國計算,當時王時敏已 75 歲。
清 王時敏 浮嵐暖翠
本幅畫嵐峰煙樹,蒼翠欲滴。
王氏作畫多以黃子久為依歸,此幀谿壑布局皆近子久,而巽筆濕墨,自具別裁。
色用大綠,和膠稍濃,故多變為焦黃,損色不少。
據畫右作者款題,此為王氏八十一歲的作品。
此件〈浮嵐暖翠〉即仿黃公望畫風,渾厚山體、曲折河谷,
構圖上與〈九珠峰翠〉相通;
右側驟然聳立的平台山體,也常見於黃公望畫中。
但山體上清晰輪廓線,更明示著山體的前後推移。
中後景主山以留白為雲,消去山腳,形成另一種鑲嵌效果,
在實體的山、虛空的雲之對比中,別有衝突動態。
而在前中景山間畫出排排樹叢,一方面回應著山脈塊面,
另也與河谷中大小石塊,合成律動生氣。
此外,透過顏色,如赭色、墨綠等烘染山體,
雖說是仿古,已然新立成就。
清 王時敏 松巖靜樂圖
煙客畫山水,宗法元四家,晚年尤傾力黃公望,
逐入癡翁堂奧,巽筆濕筆,自具心裁。
此為七十九歲老年之作,筆墨猶不脫秀潤之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