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的畫派】 一、什麼是清初正統畫派?

中國歷代的畫派

一、什麼是清初正統畫派?

【中國歷代書畫名家】      王時敏 (清初四王)

【中國歷代書畫名家】      王鑑 (清初四王)

【中國歷代書畫名家】      王翬 (清初四王)

【中國歷代書畫名家】      王原祁 (清初四王)

======================================

1、明末清初的社會背景

明末清初經歷了改朝換代的動盪,
進入了社會蓬勃發展的康雍乾盛世,
為藝術發展提供了絕佳的環境,
這時有大量的宮廷繪畫、文人畫、民間繪畫的需求,
同時西洋繪畫也開始傳入中國,
因而產生了各樣不同的藝術繪畫風格。

清早期有繼承董其昌的衣缽的四王的正統畫派,
以摹古為宗旨,受到皇帝的賞識,居畫壇正統地位,
也有活動於江南地區的一批明代遺民畫家,
藝術上具有開拓和創新的精神,
正統畫派與創新畫派兩種不同的繪畫風格,
影響了整個清代的畫壇,
重規矩重創新兩種思潮
貫穿了整個清代的畫壇。

2、清代初期的正統畫派

明末清初畫壇四位王姓畫家,
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合稱四王,
他們均擅長山水畫,
在繪畫風格與藝術思想上,
師法唐宋元明山水畫的傳統畫風,
尊循董其昌的藝術主張,推崇元四家。

大量臨摹古人作品,
借鑑古人立意、佈局、運筆、色彩、線條,
在臨摹古人作品的實踐中積累筆墨功夫,
能靈活地運用古人的筆墨技法,
走出一條新古典藝術風格,
追求平淡清閑的情調﹐
作品中表現出恬淡温和、中規中矩的文人畫風,
四王畫派的追隨者很多,
之後出現「小四王」(王昱王愫王宸王璣),
後四王」(王三錫王廷週王廷元王鳴韶)等,
引領清代畫壇300多年。

3、清初正統畫派中的欣賞古人作品

清 王昱《東莊論畫》記載:
「余性無他嗜,幼躭六法,年弱冠時,
就正於家麓台夫子,猥蒙極口稱賞,
後負笈至都,侍硯席獲聞緒論至詳且盡
甲子長夏,追憶師傅,參以心得,偶有所觸,
隨筆漫書,爰作論畫三十則。
非敢雲金鍼之在是,學者由此參之,庶不為歧趨所惑爾。」

王昱二十歲時受教於王原祁,
後來背著書箱隨王原祁到京都伺候讀書寫作,
得到老師傳授繪畫言論最詳細完整,
將畫繪中的體驗和領悟,寫作《東莊論畫》三十則,
為使後學者由此琢摩,
不為各種繪畫趨向所迷惑。

《東莊論畫》是一部繪畫論著,
該書大概成書於雍正末年或乾隆初年,
是王昱本人繪畫的創作理念,
該書論及繪畫的氣韻、畫家修養、
作畫順序、技巧方法、筆墨趣味等方面,
王昱認為「意在筆先」,
畫家首先該培養美好的人品,
才能有美好的悟性與靈感,
能以發掘、欣賞到大自然中美好的氣韻。

清 王昱《東莊論畫》記載:
「畫雖一藝,其中有道。
觀古人真跡
何等章法?何等骨力?何等神味?
學者能深造自得,便可左右逢源,
否則紙成堆,筆成冢,終無見道之日耳。」

正統畫派借鑑古人的作品,
發掘、欣賞其畫中的理、氣、趣,
以龍脈之法構圖,
強調筆墨精神,
強調文人法格。

4、清初正統畫派中的氣韻

清 王昱《東莊論畫》記載:
「嘗聞夫子有云:
『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氣韻之間
不在有形處而在無形處。』
余於四語獲益最深,後學正須從此參悟。」

明 董其昌《畫旨》記載:
「畫家六法,一曰『氣韻生動』。
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
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
成立郛郭,隨手寫去,皆為山水傳神。」

王昱師從王原祁,
強調中國山水畫必須師法自然,
發掘、欣賞大自然生動的氣度韻致,
生命的活力、氣韻的精神,
借筆墨以寫畫天地萬物。

5、清初正統畫派的立品

清 王昱《東莊論畫》記載:
「學畫所以養性情,
且可滌煩襟、破孤悶、釋躁心、迎靜氣。
昔人謂山水家多壽,蓋煙雲供養,眼前無非生機,
古來各家享大耋者居多,良有以也。」

王昱主張將繪畫當作精神追求,
蕩滌塵埃、修心養性。

清 王昱《東莊論畫》記載:
「學畫者先貴立品
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
否則畫雖可觀,卻有一種不正之氣,隱躍毫端。
文如其人,畫亦有然。…………。
畫中理氣二字,人所共知,亦人所共忽。
其要在修養心性,則理正氣清,胸中自發浩蕩之思,
腕底乃生奇逸之趣,然後可稱名作。
未動筆前須興高意遠,已動筆後要氣靜神凝
無論工致與寫意皆然。」

王昱主張將人品與畫品結合,
學畫貴在建立好的人品,
畫品即人品,
人品正,畫亦正,
否則不正之氣隱躍毫端。

6、清初正統畫派的六種要素

清 王昱《東莊論畫》記載:
「氣骨古雅,神韻秀逸,使筆無痕,
用墨精彩,布局變化,設色高華,
明此六者,覺昔人千言萬語盡在是矣。」

王昱覺得前人的千言萬語盡都在此,
繪畫技法必須明白此六點,
一、氣勢骨力古樸雅致,
二、神韻秀美灑脫不同凡俗,
三、用筆沒有痕跡,
四、用墨精彩,
五、好的布局變化,
六、用色高雅華美。

7、清初正統畫派的養興

清 王昱《東莊論畫》記載:
「未作畫前全在養興,
或睹雲泉,或觀花鳥,或散步清吟,或焚香啜茗,
俟胸中有得,技癢興發。
即伸紙舒毫,興盡斯止。
至有興時續成之,
自必天機活潑,迥出塵表。」

王昱認為未作畫之前,
需要先培養興趣,
或者欣賞白雲、流泉,
或者觀賞花鳥,
或者散步、清雅吟詩,
或者焚香飲茶,
待胸中有所得,急的要想抒發興致,
隨即鋪紙、磨墨、展筆,直到興致竭盡為止,
到有興致時,再繼續完成,
這樣作品必定活潑、有創意,與凡俗的作品迥然不同。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書畫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 王時敏 倣黃公望浮嵐暖翠圖

此幀純用禿筆,皴擦老辣,點樹用中鋒,有跳脫生動之致。
益以墨采煥發,燥濕相宜。

清 王鑑 秋山圖

【尺寸】(1111.1x48.3公分)
畫山水,祖法董源、巨然、黃公望。
疊嶂疏林,清溪野彴,構景深受黃公望影響,部分山石、畫樹亦黃家筆意。
大部份畫山石之法,則透過吳鎮而力追巨然,
筆筆沉雄練達,真所謂於董巨有深詣者。

清 王翬 溪山紅樹圖

【尺寸】(112.4x39.5公分)
擬王蒙筆意,繪畫秋日山林景色,
主峰在背後拔地而起,一條溪流蜿蜒而過。
構圖濃密,山勢深邃,景色鬱鬱蔥蔥,
綠葉紅葉,營造出一種秋意盎然的感覺。
主體山勢圓轉重疊,高聳突兀,山溪逶襤褸,漣漪陣起。
濃密厚重,林木紅翠相間,秋光縹緲。
王翬三十七歲時畫出了這幅高水準的長卷。
王時敏、惲壽平都看到了這件作品,想要得到它,但被王翬拒絕了。
惲壽平所聲稱的,不只是抓住了王蒙的精髓。
惲壽平的題詞說,王蒙風格的繪畫在消除了一切陳舊傾向後,表達了新的意義。
畫筆的動作就像鳥兒一樣自由而自信,幾乎沒有留給大師添加的地方。

清 王原祁 草堂煙樹

古人用筆。意在筆先。然妙處在藏鋒不露。
元之四家。化渾穆為蕭洒。變剛勁為和柔。
正藏鋒之意也。子久尤得其要。可及可到處。
正不可及不可到之處。箇中三昧。在深參而自會之。
康熙乙未(西元一七一五年)暮春。
畫於榖詒堂并題。王原祁。年七十有四。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