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的畫派】 二、什麼是清初創新畫派?

中國歷代的畫派

 二、什麼是清初創新畫派?

【中國歷代的畫派】      三、什麼是黃山畫派?

【中國歷代書畫名家】      石濤 (清初四僧)

======================================

1、明末清初的社會背景

明末清初經歷了改朝換代的動盪,
進入了社會蓬勃發展的康雍乾盛世,
為藝術發展提供了絕佳的環境,
這時有大量的宮廷繪畫、文人畫、民間繪畫的需求,
同時西洋繪畫也開始傳入中國,
因而產生了各樣不同的藝術繪畫風格。

清早期有繼承董其昌的衣缽的四王的正統畫派,
以摹古為宗旨,受到皇帝的賞識,居畫壇正統地位,
也有活動於江南地區的一批明代遺民畫家,
藝術上具有開拓和創新的精神,
正統畫派與創新畫派兩種不同的繪畫風格,
影響了整個清代的畫壇,
重規矩重創新兩種思潮
貫穿了整個清代的畫壇。

2、清代初期的創新畫派

石濤八大山人石谿漸江並稱為「四僧」,
是明末清初最具影響力的明代遺民畫家,
他們抱亡國之痛,
以繪畫避世山林,
多有強烈的個性與畫風,
構圖大膽新穎,
筆意狂縱恣肆,
用墨淋漓多變,
提倡「我自用我法」獨創風格,
在傳統筆法之外另闢蹊徑。

3、朱耷花鳥畫的潑墨寫意畫法

作畫多採水墨大寫意法,
尤以花鳥最稱特出,
墨色變化豐富,筆墨洗練雄肆,
構圖簡約空靈奇特,
景象奇險,格調冷雋,
行筆的速度迅捷,
達到了筆簡意賅的藝術境地。

筆墨簡練,將物象擬人化,
用象徵手法表達寓意,
締造了藉物抒情的獨到風格,
形象簡潔而意態俱足,
常以象徵、寓意和誇張的手法,
塑造奇特的形像,
抒發憤世嫉俗之情和國亡家破之痛,
同時啟發了後來的揚州畫派,
海上畫派、近現代大寫意花鳥畫,
近現代畫家,齊白石、潘天壽等人皆受其影響。

4、黃山畫派

黃山舊名「黟山」,
唐代天寶年間改定今名,
山勢奇偉,跨越安徽歙縣、黟縣、太平、休寧四地,
位於中國安徽省南部,
屬於南嶺山脈,
有「天下第一奇山」的美稱。

明 徐霞客《徐霞客遊記》記載:
「薄海內外群山,無如徽之黃山,
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明清以來,黃山清絕之景常寫入畫圖,
在筆墨和構圖上的變化,往往令人稱奇。

清初的明代遺民畫家,
避世山林,長期居住於黃山,
得黄山之真情,
描繪黃山神妙絕倫的境名勝,
在山水畫史上獨辟蹊徑,勇於創新,
為一群不同籍貫的山水畫家群組成,
並且風格不同、各有特色,
成為了中國以山岳命名的畫派。

石濤與黃山畫派交往甚深,
受梅清影響最大,
張大千謂黃山畫派
「漸江得其骨,石濤得其境,瞿山(梅清)得其變」,
黃山畫派以漸江、梅清、石濤三者的成就深受肯定,
世人有「石濤得黃山之靈,
梅清得黃山之影,
漸江得黃山之質」的論評。

5、傅山的書法藝術理論

傅山在書法上提出:
「寧拙毋巧,
寧醜毋媚,
寧支離毋輕滑,
寧直率毋安排,
足以回臨池既倒之狂瀾矣。」

傅山認為:
「寧拙毋巧」寫字寧可笨拙,也不要刻意狡詐求巧,
「寧醜毋媚」寫字寧可醜陋,也不要故意討人喜愛,
「寧支離毋輕滑」寫字寧可參差不齊,也不要輕浮懦弱,
「寧直率毋安排」寫字寧可自然,也不要故意造作。

後來的揚州畫派受啟發,如鄭燮的書法
字體剞側,隨意揮灑,
他用隸書參以行楷,
非隸非楷,
單個字體看似歪歪斜斜,
但總體感覺錯落有致,別有韻味,
稱為「六分半書」、「板橋體」、「破格體
即取隸(八分)之六分半,
其餘一分半為篆、楷、草體,
人稱之為「亂石鋪街體」,
此其線條的表達與空間之構成,
乃運草書法而融會於行楷隸篆之中,
行筆之疾徐與字體大小相互參合,
使整幅的疊盪律動嫻熟而勃張,
並於放逸與凝鍊間。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書畫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 石濤 黃山 潔空金碧圖

【尺寸】(106.3 x 30.8公分)
此幅黃山圖為羅家倫先生捐贈本院收藏,
筆墨、構景均有新意,自然流露黃山之美。

清 石濤 詩畫合璧

清 八大山人 長江萬里圖

清 八大山人 雙鳧圖

清 石谿 茂林秋樹

清 漸江 書畫合璧冊

圖片資料來源機關:PICRYL全球最大的公共領域媒體搜尋引擎

清 蕭雲從 江山勝覽圖

清 傅山 水村圖

圖片資料來源機關:PICRYL全球最大的公共領域媒體搜尋引擎

清 傅山 芝蘭圖

圖片資料來源機關:PICRYL全球最大的公共領域媒體搜尋引

清 梅清 黃山圖冊

圖片資料來源機關:PICRYL全球最大的公共領域媒體搜尋引擎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