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著名畫家
王原祁 (清初四王)
【中國歷代的畫派】 一、什麼是清初正統畫派?
======================================
1、清代初期的正統畫派
明末清初畫壇四位王姓畫家,
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合稱清初四王,
他們均擅長山水畫,
在繪畫風格與藝術思想上,
師法宋元明山水畫的傳統畫風,
尊循董其昌的藝術主張,推崇元四家。
大量臨摹古人作品,
借鑑古人立意、佈局、運筆、色彩、線條,
在臨摹古人作品的實踐中積累筆墨功夫,
能靈活地運用古人的筆墨技法,
走出一條新古典藝術風格,
追求平淡清閑的情調﹐
作品中表現出恬淡温和、中規中矩的文人畫風,
四王畫派的追隨者很多,
之後出現「小四王」(王昱、王愫、王宸、王璣),
「後四王」(王三錫﹑王廷週﹑王廷元﹑王鳴韶)等,
引領清代畫壇300多年。
2、王原祁
( 1642 - 1715 )
字茂京,號麓台、石師道人,
江蘇太倉人,
王時敏之孫
擅畫山水,學元四家,以黃公望為宗,
繼承董其昌、王時敏書畫思想,
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
仕途累至戶部侍郎,人稱王司農,
康熙皇帝非常認同王原祁的「畫品」思想,
也很欣賞他的繪畫,並經常讓他揮毫作畫,
以擅畫供奉內廷,作為康熙日講官的文化侍從,
一時間滿朝文武大臣、王公貴族求畫者多。
清 張庚《國朝畫徵錄》記載:
「聖祖嘗幸南書房,時公為供奉,
即命畫山水,聖祖憑幾而觀,不覺移晷。
···平時以應詔不遑,凡求者屬賓客及弟子代筆而自題其名,
大率十之八九,鑒者若徒憑款識,則失矣。」
王原祁於康熙三十年(1700)前後,獲詔入內府鑑定書畫,
康熙四十四年(1705),以王原祁為總裁,
會同孫岳頒、宋駿業、吳暻、王銓等人奉敕編纂,
將清內府收藏的1844種有關典籍中採輯資料而成書,
康熙四十七年(1708)編成,因康熙書房名「佩文齋」,
遂以書名為《佩文齋書畫譜》,
康熙五十二年(1713)為《萬壽盛典》初集繪圖,
是皇帝的文化顧問之一。
王原祁受到清代最高統治者榮寵,
成為清初畫壇正統畫派的精神領袖,弟子眾多,
主張將繪畫作為精神追求,
蕩滌塵埃、修心養性,
將人品與畫品結合,
不為名利驅使,
否則「畫品即人品」,不正之氣隱躍毫端。
王原祁繪畫水平超群,筆墨個性鮮明,
他雖然是四王吳惲中年齡最小,卻后來居上超越眾人,
他的山水畫得自祖傳,繼承了前人的傳統,
學之仍是元代黃公望,以明末董其昌的理論和技法為基礎,
王原祁能別開生面,但他仍然能夠在繪畫上開闢新的道路。
發展出一個乾擦筆法,
以一種幹筆皴擦、淡墨焦墨交互為用層層加深的畫作法,
淡墨和烘墨分層並置,增加了畫面的深度,
這種以「面」取代「線」的繪畫觀,
由此產生的表面取代了更傳統的線性表面,
頗像現代木炭畫法。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王原祁書畫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王原祁
清 王原祁 草堂煙樹
古人用筆。意在筆先。然妙處在藏鋒不露。
元之四家。化渾穆為蕭洒。變剛勁為和柔。
正藏鋒之意也。子久尤得其要。可及可到處。
正不可及不可到之處。箇中三昧。在深參而自會之。
康熙乙未(西元一七一五年)暮春。
畫於榖詒堂并題。王原祁。年七十有四。
清 王原祁 畫山水桃江人家 冊
【尺寸】(34.1x27.7)
清 王原祁 秋山圖
【尺寸】(74.3x41.2公分)
這幅畫描繪了一座孤山和一條河流。
雖然場景有限,但河邊村莊的景色卻很熱鬧。
在描繪樹木時,藝術家使用了經驗豐富的筆來達到引人注目的效果,
而山上的筆觸則用斜筆進行。
給人一種輕微的鬆弛感。山上僅寥寥幾筆,
可見畫家對筆法的嫻熟駕馭。完成時已經60歲了。
這幅畫的左側描繪了岩石、樹木、河岸和主山的“實心”部分,
對應的大面積留白為“虛空”,代表右側廣闊的河流。
前景的岸邊樹木與中景的山體向上相連,
與山體斜斜的堆積力結合,引導觀者視線的移動。
構圖藉由蜿蜒曲折的水流與山體並列,從右下流向左中,再流向右上,
形成兩個運動方向,與堅實的山體相互呼應、往復。
本作品以乾筆勾勒出山石樹木的輪廓,並加入斜筆乾紋理,賦予造型質感。
然後用花青藍和硃砂紅來描繪苔蘚點和秋葉。
此軸風光描繪「實」的樹石、坡岸、房及主山,
對應於右側大片留白產生「虛」的大部分河面。
由右下往左中、接續轉折右上的流動,與實體山石兩股交互呼應的運動方向。
苔點及紅葉。仿古,也重視創新。
構圖上講究山體龍脈開合、拐點,不僅重視筆墨,更凸顯設定色之要旨。
的組成上,可見有不同的方向感,增強許多動態效果。
山體淺色敷染,與樹色上彩妝點,增添畫面的活力生趣。
清 王原祁 晴翠浮嵐 軸
【尺寸】(120.6x53.1公分)
畫中景色是蓊鬱的樹林,幾棟水榭房舍映其中,
一水貫穿整個畫面,小橋連系兩岸,引人偶村中。
在這幅作品的前景中,翠綠的樹林掩蓋了河邊的幾棟房屋。
河流斜流過畫作,引導觀眾進入村莊和一座連接河岸的小橋。
寬闊的湖水和深邃的山巒營造出一種寧靜遼闊的感覺。
造成中遠景的山體間,借層層山脈加出遠闊的空間累感,
與前一作品〈秋山圖〉的尖端區別。
留白運用於山體底部,整頓而破壞出普遍潔淨、輕動的效果。
是與宮廷流風相呼應。
清 王原祁 雲壑流泉圖
【尺寸】(94.3x48.9公分)
此畫面貌複雜,山溪林立,村落林立,縱橫形態繁雜,近看則顯得細節混亂。
但從遠處看,景物變換成實空、高低、遠近的形體,一目了然。
他的作品畫面重山復水、叢樹村落,縱橫錯雜,
近看渾濁一片,遠看則景物虛實、高下遠近,頓見分明。
這幅畫是專門為皇帝繪製的,正如王氏的簽名所示,其中包括“僕人”一詞。
其靈感源自元代大師黃公望(1269-1354)的作品,採用筆墨技法,效果豐富濃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