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 - 009、十二章(象徵帝王美德的圖案)

歷史典故

十二章

十二章又稱「十二文章」,
「文」和「章」的意義是,
「文」為紋樣
「章」為彰明
代表中國古代貴族禮服上的十二種花紋、圖案的統稱,
十二章的起源可追溯到史前時期,到了周代正式確立,
流傳二千多年,為帝王所用,
成為歷代帝王的服章制度,
是帝王禮服上繪繡的十二種紋飾,
象徵帝王美德的圖案。

西漢 董仲舒《春秋繁露》記載:
「天子服有文章。」

《禮記·明堂位》記載:
「夏後氏山,殷火,周龍章。」

孔穎達《禮記》注:
「夏后氏畫之以山,殷人增之以火,周人加龍以為文章。」

《尚書.益稷》記載:
「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
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
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

譯文:
舜帝在和大禹討論說,我想用力治理好四方,你幫助我,
我想顯示古人衣服上的圖象,
用日、月、星辰、山、龍、雉六種田形繪在上衣上,
用虎、水草、火、白米、黑白相間的斧形花紋、
黑青相間的「己」字花紋繡在下裳上。

----------------------------------------------------------------

十二章紋的十二種圖案是:
「日、月、星辰、山、龍、華蟲、
宗彝、藻、火、粉米、黼ㄈㄨˇ、黻ㄈㄨˊ」

日:即太陽之圖案。
月:即月亮之圖案。
星辰:即星宿之圖案。
山:即群山之圖案。
龍:即龍之圖案。
華蟲:即鳥之圖案。
宗彝:即宗廟彝器,圖案為尊,是宗廟祭祀用的酒器。
藻:即水藻,圖案為水草。
火:即火焰,圖案為火焰。
粉米:即白米,即數個米粒之圖案。
黼:即黑白相次的斧之圖案,刃白身黑。
黻:為黑青相間之兩「弓」,兩弓形相背之紋飾。

十二章紋的十二種圖案之意:
日、月、星辰,取其光照之意。
山,取其穩重、鎮定之意。
龍,取其神異、變幻之意。
華蟲,羽毛五色,甚美,取其有文彩之意。
宗彝,取供奉、孝養之意。
藻,取其潔淨之意。
火,取其明亮之意。
粉米,取有所養之意。
黼,取割斷、果斷之意。
黻,象徵君臣間能相助相濟,辨別、明察、背惡向善之意。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玉器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明 十二章紋玉圭

寬4.7公分 高16.8公分 厚0.9公分
玉質,白色。長方板形,上端作尖山形,背面平坦,正面中央有凸脊。
正面淺浮雕十二章紋,
依次為日、月、星、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這是流傳二千多年,象徵帝王美德的圖案。
背面淺琢兩隻向上騰起的龍紋,下有波濤紋,上有星辰紋。

----------------------------------------------------------------

明 玉十二章璧

徑15.85公分 孔徑6.61公分 厚0.7公分
明 西元1368-1644年
玉質,青白色,光潔溫潤,局部有裂紋及赭斑。
正圓形片狀有中孔,孔緣與器邊緣琢有窄邊。
玉璧一面淺浮雕龍、鳳、虎、麒麟四神獸,
另面淺浮雕象徵皇帝的十二章紋:
日、月、星辰、群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