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
為何許多與財物或經濟活動的漢字都從「貝」
(寶、賞、賜、財、貨、買、賣)
貝幣
當貨幣的觀念尚未形成前,
人類早期的商業行,
是較原始的「以物易物」的行為。
隨著漁獵、畜養以及種植等技術不斷的發達,
物資越來越多樣化,
以物易物的方式逐漸不足以滿足人類的需求與交易行為,
貨幣的觀念逐漸發展出來,
最早期是以貝殼做為貨幣的代表與單位 ,如貝幣。
貝幣是中國最早的貨幣,
也稱為「貝化(貨)」,
西漢時代文獻曾記載:
先民、古者,是以龜、貝為貨幣,
貝幣通常是以完整貝殼,
或者人為加工成特定形狀。
被最廣泛的用作貨幣的貝殼是「貨貝」,
作為商品交換而逐漸產生,
在新石器時代,以貝作為貨幣使用,
是在夏代已取得了貨幣的資格,
商朝和西周還繼續使用。
到秦始皇統一貨幣,
才退出歷史舞台。
多少貝殼可以代表多少的貨物價值,
天然貝的計量單位是「朋」,
五貝為一「索」,十貝為一「朋」。
圖片資料來源機關:PICRYL全球最大的公共領域媒體搜尋引擎
----------------------------------------------------------------
仿製貝幣
最早的貝幣是天然海貝,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貨幣流通的需要,
還出現了人工製作的石貝和銅貝。
在中國先秦時期,夏商直至西周初期,
貝幣都被是廣泛使用,
商代中後期,隨著商品交換規模的擴大,
海貝數量出現了相對不足,
因此「仿製貝幣」開始出現。
「仿製貝幣」又稱仿貝,
中國先秦時期使用,
玉、石、蚌、骨、泥、金屬等材料,
模仿貨貝形狀製作的一種貝幣。
圖片資料來源機關:PICRYL全球最大的公共領域媒體搜尋引擎
----------------------------------------------------------------
玉貝幣
用玉或玉髓磨製而成的貝幣,
由於玉石的特性,玉貝質地堅硬,表面有光澤,
根據玉質的不同,可能呈現灰白、油墨、翠綠等不同的顏色,
玉貝的形狀通常與貨貝相似,但製作較粗,
有些玉貝腹部中間會磨有縱溝,
石貝的腹部中間都磨有豎線,
豎線兩側刻有模仿貨幣紋理的橫紋,
玉貝的小端多鑽有孔。
【11古玉】 碧玉 玉貝幣
蟻鼻錢
又稱鬼臉錢,
是中國戰國時期楚國地區流通的銅幣,
蟻鼻錢長約2公分、寬約1.5公分,
形狀像似海貝,是從貝幣演變而來的,
錢幣的正面有陰文,下端有孔,但大多未穿透,
文字多見為「咒」「紊」,
也有「行」、「安」、「君」、「忻」、「金」、「匋」、「貝」、「三」等銘文,
楚國銅貝中的「咒」字貝占99%以上,
其次是「紊」,其餘銘文很少,
因像人臉形狀,所以又稱鬼臉錢,
蟻鼻錢隨楚國疆土的逐漸擴大,
流通範圍逐漸在長江中下游一帶,
形成了獨立的貨幣體系。